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影响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较早研究产业升级的是吴崇斌,认为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急需面对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是社会收入水平的源泉,伴随中国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国民消费结构不断取向多样化和高级化,导致产业之间比例及关联方式发生变化。中国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进一步扩大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中国目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错配、生产要素价格机制

3.2 FDI影响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3.2.1 产业升级

国外学者利用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给予阐释。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他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企业在竞争中通过相互联系互不相同的经济活动而相互连接。任何一个产业,其上游环节包括产品研发和零部件制造,中游环节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为特点,下游环节包括市场营销、品牌运作、专业服务、物流管理等。Gerrifi(1999)正式研究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认为产业升级是企业从较为低端的领域向获利能力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转变的过程。Humphrey和Schmitz(2002)提出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四级分类方法,最后一级为链条升级。

产业升级的实质是产业的创新和产业替代,其中产业创新是主要内容。国内较早研究产业升级的是吴崇斌(1988),认为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急需面对的重大问题。张耀辉(2002)认为产业升级是高附加值产业代替低附加值产业的过程。赵文丁(2003)进一步提出产业升级包含产业间的升级以及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升级。李江涛、孟元博(2008)提出产业升级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不断替代低附加值、低技术产业,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陈羽、邝国良(2009)将产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链考虑进产业升级的研究中,他们认为产业升级即为了提高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获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在生产环节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关键技术、标准定制、营销手段、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成为当前中国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参见图3-1),201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1%,基本与2011年持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5.3%,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4.6%,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规模达到1.11万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2011年下降1.6%。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中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压力使得中国贸易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边际报酬逐渐递减,加之外资企业对高端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垄断都在一步步地侵蚀中国企业微薄的价值增量。

img28

图3-1 2012年中国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3.2.2 FDI影响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1.通过资金供给影响产业升级

中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这通常与国内最大的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着储蓄和外汇缺口。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能够促进中国资本要素的形成的聚集,增加可用投资的储蓄,而且可以弥补现实存在的储蓄缺口并直接形成生产力,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经济增长是社会收入水平的源泉,伴随中国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国民消费结构不断取向多样化和高级化,导致产业之间比例及关联方式发生变化。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产业结构将发生质变,从而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通过技术溢出影响产业升级

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要明显高于中国国内企业的平均水平,因此,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及技术手段(如机器设备等硬件和技术专利、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等软件)。在有效竞争机制下,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对中国企业产生示范效应,中国企业通过模仿和改进,可以实现所谓“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和活动,不仅可创造新兴产业,也可激发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进而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产业结构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实现由较低级形态向较高级形态演变。

3.通过关联效应影响产业升级

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某一产业使该产业的生产活动发生变动时,因产业间存在通过供给联系或需要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关联,进而影响其他产业部门。产业关联效应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带动制成品市场的营销服务,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的产业;后向关联是指带动生产或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产业。这种产业关联效应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一是通过供给和需求关系带动中国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二是通过技术途径,即技术外溢提升中国产业技术水平。另外,跨国公司不仅可以带动与其相配套的各种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更能够与中国企业的高端、中端和低端产业形成协作关系,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基地,推动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和关联企业的成长。

4.通过产业集聚影响产业升级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关联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一是带来了资本要素供给的集聚,实现了国内区域产业群的快速成长;二是带来了国内市场需求或配套市场需求,借助上游和下游企业的联系促进国内当地关联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三是跨国公司会通过直接技术转移和间接的技术外溢促进国内产业发展,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体现在:一是产业集聚内在优势在于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降低集聚经济的交易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二是集聚经济的内部竞争会迫使国内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淘汰一部分企业,另一部分企业则发展壮大形成区域内的主导产业;三是区域集聚经济的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技术进步,进而使得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通过产业转移影响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的全部或部分产出的市场供应从由某个或某些地域供应转到由其他地域的厂商供应的过程,它可能是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也可能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转移。国际产业转移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再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相对发达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从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它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中国家协调和改造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中国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进一步扩大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2.3 中国产业升级趋势

中国产业升级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项资源,为社会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最终能应用并推广先进的技术从而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针对中国目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错配、生产要素价格机制导致的资源的不平衡配置、依赖比较优势的滞后战略、工业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国产业升级有如下趋势。

1.工业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导

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摆脱受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约束的生产模式。中国企业应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降低成本、努力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提高自身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政府应不断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技术引进吸收,为企业创新成果的规模化提供支持;通过制定一系列企业标准和环境规定来淘汰部分落后产业;从法律、财政、金融等方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确立核心竞争力目标给予全方位支持;努力提升企业的经营活力,力图减少企业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促使领先企业聚集形成企业集团增强其跨国并购能力。

2.努力实现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与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能力的载体,该产业的核心价值是由人力资本创造,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产品设计开发、技术转移、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生产环节,进而构建知识、信息、技术的良好沟通交流渠道,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专业化和市场分工是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力,而服务外包则成为专业化和市场分工的表现,中国应积极培育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承接制造业更高端链条下的服务外包,最终实现互利的共赢局面,为中国产业升级注入更多动力。

3.根据全球价值链主导的产业分工体系构建国内价值链

依据全球价值链主导的产业分工建立国内价值链,发挥中国各个地区区位优势:在东部地区主要发展产品的研发、品牌等产业链核心环节;中部地区侧重于中间环节,如关键零部件的组装;西部地区则集中于组装、原料供应等低附加值环节。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各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自主性,加强各地区间的联系并优化资源的配置,东部地区可以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并为新兴产业寻找中西部巨大的潜在市场,最终能够形成采购、生产、销售的完整价值链体系,这一体系能促使中国进入良性循环中。

4.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FDI、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关键便是技术的突破,要求在有限的时间规划下培养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流程、协调产业结构的关系,在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之下,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提高中国企业对产业升级的适应能力,力图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