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内部形势

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内部形势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1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产业发展内需不足我国长期依赖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较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越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此次金融危机导致不少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型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

1.2.1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产业发展内需不足

我国长期依赖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但金融危机之后,在外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对GDP拉动作用有限,导致经济供求失衡,内需不足,亟须提振。如图1.5所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65.1%大幅降至39.4%,之后虽有回升,2010年达到45.2%,但与国际平均水平60%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图1.5 中国历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当前整体消费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高收入群体具有较高储蓄倾向,而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有限。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越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如图1.6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增长显著,但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23不断提高,之后便基本维持在0.5左右。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基尼系数位于警戒线之上,说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会形成众多低收入群体与少数高收入群体并存的“金字塔”格局,持续性的高储蓄、低消费现象导致内需不足。

图1.6 我国历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基尼系数走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也使得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需求环境恶化。这一方面会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营状况恶化,难以有更多的利润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进而影响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的市场需求的拉动,使得某些新兴行业市场需求较低,导致这些行业难以快速发展壮大,进而影响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力。

1.2.2 外部经济疲软影响我国出口需求下滑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对外依存度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到逐步稳定的过程。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6 41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从1981年的不足15%增长到2011年的50%;出口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81年的22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 98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相应地由8%增长到26%(见图1.7)。如图1.8所示,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在2002~2006年期间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2007~2009年则是一个回调的过程,此后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

图1.7 1981~2011年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实际上,我国有些产品对外依存度比这高得多,比如光伏产业,原材料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而光伏产品大部分出口到欧美市场,主要是欧洲市场,整个行业出现“两头在外”的情况,详见下文关于光伏产业的介绍。一方面,对外依存度高意味着我国积极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中,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旦世界经济发生变化,必然波及我国的进出口形势,从而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冲击。此次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外销商品大量积压,产能大量闲置,与我国对外依存度高有很大的关系。

图1.8 2002~2012年我国的对外依存度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

金融危机以来,受国外市场萎缩的影响,我国的出口形势变得异常严峻。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锐减,出口增长率下降16%。此次金融危机导致不少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型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08年11月,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际进出口企业的数量为52 569家,而2007年同期为54 406家,同比减少1 837家,减少了3.4%。其中,2008年前11个月,出口企业45 794家,2007年同期为47 226家,同比减少1 432家,减少3%;加工贸易进口企业47 138家,2007年同期为48 190家,同比减少1 052家,减少2.2%。出口方面,2008~2009年出口大幅下降, 2009~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后一路下滑,2012年的出口增速仅为7.9%,如图1.9所示。

海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补贴”、“反倾销”也给我国出口带来不良冲击。在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或出于维持本国产业生存的需要,或出于转嫁经济矛盾的考虑,欧美纷纷举起“双反”大棒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1995~2012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平均占全球总数的21.7%,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图1.10所示。其中,2006~2009年每年占全球总数的35%以上。而另一方面,我国对外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量相对很少,1995~2012年平均占全球总数的4.7%,不到5%。

图1.9 2007~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周振华等著:《新机遇·新风险·新选择——中国经济分析2012-2013》。

图1.10 1995~2012年世界各国和地区遭遇反倾销案件数及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整理。1995~2012年遭遇反倾销调查总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大陆、韩国、美国、中国台湾、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综上所述,出口形势严重受挫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海外市场需求低迷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增长。特别是我国依赖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没有实质性的好转。根据世界银行、海关总署报告,当前,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日本的“安倍经济学”虽然使日本经济在数据表现上开始有所好转,但过激的政策效应的持续性还需观望;欧元区还是深陷衰退僵局(如图1.11所示)。就新兴经济体而言,其经济增长也比较缓慢,可能是受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图1.12所示)。三是我国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已经连续16年位列全球第一,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逐渐加大,也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市场。如美国等发达国家自金融危机后开始反思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向再工业化转变”的战略导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可见,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资源市场低迷、经济普遍放缓、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等使我国陷入了出口市场乏力的困境,给我国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图1.11 美、日、欧元区GDP走势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世界银行组织。

图1.12 新经济体GDP走势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世界银行组织。

1.2.3 产业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廉价的剩余劳动力与对外开放引进资本的结合,但是,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达到“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连续20多年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使中国在低端加工制造业中已不再具有优势。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有很多。随着我国持续地承接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则在逐渐下降,部分沿海城市甚至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另外,2008年我国颁布的《新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最严厉的最低工资制度;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也推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成本。

图1.13 199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及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

(二)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能源和原材料,但是在过去十几年中,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幅度很大,不断攀升的国际铁矿石价格使本来就利润空间较小的国内钢铁企业雪上加霜;过去几十年石油价格的剧烈动荡,使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如图1.14和图1.15所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使我国成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压低了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图1.14 1987~2013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注:图中的数据时间跨度为1987年5月20日至2013年10月21日。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数据整理。

图1.15 1995~2012年我国铁矿石进口单价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

(三)土地价格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不断扩大的用地需求与有限的土地供给推高了各类建设用地的价格。如图1.16所示,综合地价、商业地价、住宅地价仍处于稳步上升的过程中,即使工业用地价格基本稳定,但仍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低附加值的工厂与周围高价格的商业和住宅用地不相匹配,而传统优势产业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在土地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传统优势产业在土地成本较高的沿海地区不再具有竞争力。

图1.16 2001~2012年我国土地按用途分价格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整理。

(四)物流成本高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偏高是我国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2011年,中国的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17.8%,2012年不降反升,达18.1%。其中物流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4%,物流存货持有成本占GDP的比重为6.4%,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3%。而2012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约占其GDP的8.5%,比我国物流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还低,其物流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为5.3%,物流存货持有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8%,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仅为0.4%。如图1.17所示,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大致为美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的两倍。高昂的物流成本与其他要素成本一起抬高“中国制造”产品的价格,使传统以低价取胜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

要素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我国低成本制造业的国际出口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使得长期以来粗放式增长下企业过度生产、过度扩张的产能短期受到压抑,但由于投资惯性和较大的退出壁垒的共同作用,这些企业短期内产能难以下降,导致企业亏损,产能过剩。同时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难以进行产业升级。

图1.17 1996~2012年中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整理。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成本和管理成本均指中国的数据,占GDP的比重为各国物流总成本占各自GDP的比重。

1.2.4 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剧

一般而言,相对于价值链两端的高端环节,加工制造环节的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也较严重。由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环境、资源压力。如图1.18显示,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的消耗呈快速增长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消费为主,而煤炭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1]而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我国将更加依赖钢铁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品。这说明传统的增长方式会使我国环境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具体表现在:

图1.18 我国能源消耗情况和消耗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一方面,大量的开采、生产和废弃的发展模式会加重环境污染,尤其是使空气、水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曾披露的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008年的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2 745.7亿元,占当年GDP的3.9%;环境治理成本达到5 043.1亿元,占当年GDP的1.54%。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15 389.5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5%左右。在大气污染方面,2011年我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为89%,超标城市比例为11%。[2]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即PM2.5年均值的二级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我国多数城市细颗粒物(PM2.5)超标,平均值为58微克/立方米。而由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3]在水污染方面,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以及农业中化肥和农药的频繁使用导致我国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质量急剧下降。2011年,我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4]可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透支为代价的。随着国际气候谈判及全球低碳转型,我国过去那种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亟须调整、改造或退出。

另一方面,传统能源资源有限和新型能源开发困难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经探明,我国煤炭可开采年限为54~81年,石油可开采年限为15~20年,天然气可开采年限为28~58年。[5]一旦传统能源资源难以维持生产所需,而新型能源还未开发出来,市场上的能源价格就会因供需不平衡而飙升,高度依赖传统能源生产的企业利润空间会受到严重挤压。

1.2.5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技术差距较大,创新不足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本所在,产业核心技术是产业升级的根本依据,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再生的动力之源。产业核心技术缺失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生产的产品不但附加价值低,位于产业链低端,而且对外国技术产生依赖,并将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与技术革命中赢得主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关键领域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力度。美国启动了高端制造计划,着力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欧盟把纳米科技、微电子和纳米电子、光电学、先进材料以及生物科技列为五大先进制造业,并重点加以培育发展。

虽然按照专利来衡量,从总量和增长率角度来看,我国最近在技术创新上进步较快,而且在现实的产业技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以及我国原先技术水平的低端化,都使得我国在产业技术创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部分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较少。我国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和装备自给率低,加上制造业长期沉淀积累,投资巨大而且分层次的市场延长了陈旧产品的寿命,导致技术依赖呈现刚性特征。这为我国产业发展中的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从领域来看,投入强度不足和投资分散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面向行业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从投资强度来看,政府对我国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占比较大,导致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2%左右,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而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9%。根据陈实和章文娟(2013),我国当前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第二阶段研发投入强度相当,但与发达国家的当前研发强度相比,差距较大。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如果以低端模式参与全球竞争,那么创新动力和能力必将不足。随着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低的不利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1] 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2]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 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4]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5] 《世界能源导报》,2000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