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模式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正确的、科学的、适合区域实际的经济发展理论,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在研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做指导,并借鉴和参考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又称做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正确的、科学的、适合区域实际的经济发展理论,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在研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做指导,并借鉴和参考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就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主要有三种理论,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又称做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产生之前,它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模式是探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理论模式,以保罗·罗森斯坦-罗丹、拉格纳·纳克斯、斯特里顿等人为代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落后是多方面的、局部的,个别的或小规模的投资难以解决其发展落后的状况,因而强调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其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分为三种类型:①强调投资规模的平衡增长理论,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为代表,主张对各个工业部门同时、按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率全面增长;②注重经济发展路线的平衡增长理论,以拉格纳·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为代表,主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率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速率全面增长,实现经济发展;③上述两者的折中,以斯特里顿为代表,主张同时扩大许多按照产品的价格和收入弹性大小选择的国民经济部门的投资,使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针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从其缺陷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如汉斯·辛格在其《国际发展、成长与转变》一书中指出: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工农并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主旨在于将人力从低生产力的部门转移到生产力较高的工业部门,工业发展固然有赖于农业的协助,但尽管如此,经济发展仍然要完成转移人力使用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平衡增长战略无能为力。辛格认为,平衡增长不是从起步开始,而是从过去的结果之处开始。如果过去的发展并非均衡的发展,为了使失去的均衡逐渐恢复,则有必要采取不平衡的战略。因此,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并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些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该理论的主要代表包括:赫希曼(A.O.Hirschman)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梯度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将工业化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而采取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最终结果发现,虽然经济发展的目标大多实现了,但贫富差距、城乡差异仍在扩大,贫困人数在增加,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有些国家脱离本国实际,不适当地强调工业化,忽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忽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陷入了不讲求经济效益的高投入、低产出、盲目刺激高消费的恶性循环之中,阻碍了经济发展,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经济衰退。由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区别,提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战略思想。联合国在制定第二个10年(1970—1980年)国际发展战略时,除了经济增长、工业发展目标之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目标,把经济发展目标同社会进步目标结合起来,是一种“增长与公平”的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其目的就是要探索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经济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和社会进步的和谐。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进行总结概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均衡发展战略模式最初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战略模式,它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在各产业部门、地区同步使用资本,使整个市场得以扩大,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均衡发展战略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利于区域和产业整体发展,因而该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具体到不发达地区的实践上,往往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资金有限、外汇短缺现象,分散使用力量将一事无成,尤其是在发展的初期实施这种“大推进”平衡增长战略,必然要牺牲人民的眼前福利,造成各方面的关系紧张。同时,采取这种战略必须有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会过多地插手和干预经济活动甚至人民生活,时间过长不仅超过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而且过于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会导致经济失去活力。其次,过分注重了地区间公平和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优先原则。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地域分工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尽量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如果违反这些要求,关起门来搞平衡,只能是低水平的平衡,是牺牲效益的平衡。因此,随着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伊朗巴列维国王的“大推进”经济改革的失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放弃了均衡增长战略。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又称倾斜发展战略模式,它建立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该战略模式的出发点就是:地区经济的成长过程,实质上是产业部门的成长过程,而不同的产业由于条件、地位、作用不同,增长的势头是不一样的。往往是首先从主导产业、主导地区开始,然后再逐步扩大到其他产业和其他地区。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地区资源只能选择在若干产业、若干地方进行集中的投入。区域经济非均衡战略模式主要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通过重点发展一些产业部门或地区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供给,使整个市场供给增多,促进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利于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但实践说明,这种战略也有其缺陷。这种战略模式突出了局部而忽视了地区内部产业间、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削弱了地区总体功能,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发展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波及效果,对其他产业、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相反很容易形成二元结构。结果造成了工农业失调,城乡脱节,落后与先进同在,过密与过稀并存,导致地区差距的扩大,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吸收了前两个模式的优点、摒弃了其缺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基础之上的。它既强调区域各产业和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又特别重视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模式就是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区域发展,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各地区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最终实现区域间经济关系的和谐,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以及社会的共同进步。这一模式得到许多国家的赞同,并正在得到普遍的应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渐进的过程通常又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对此,理论界按经济增长的程度、经济结构的成熟和高级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等。

区域间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同一时点上,会存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因此,不同的区域应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处于待开发(不发育)阶段的地区

这类地区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所占比重很高,劳动生产率低下,自身积累很少,投资供给和市场容量不足,资金短缺。要走出贫困循环的陷阱,一靠发挥区内自然资源与劳动力优势,二靠融入外部资金、人才和技术。为此,其经济发展战略着重于以下几点。

(1)资金投入的产业方面,要立足本地资源,技术层次要适合本地区劳动力素质,同时要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2)资金投入的空间方面,要集中培养区内增长极,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切忌平均分散使用力量。

(3)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和观念转换,大力发展教育,打破封闭状况,促进市场发展。在起步阶段,可向外界输出劳务,减轻区内就业压力,发挥其积累初始资金的功能。

(4)善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技术,使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有利条件与外部输入要素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二)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

这类地区的一般特征是已经跨过工业化的起点,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已居主导地位,地区优势产业已经形成,地区经济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为此,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一步巩固、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产品成本,不断拓展市场,扩大优势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2)围绕优势产业,形成结构效益良好的关联产业系列。

(3)不断培植新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贸易、金融、信息、咨询、科教等,提高地区经济的结构弹性。

(4)沿若干开发轴线培植新的或次级的增长极以促进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的地区

这类地区往往属于国家经济重心区,工业化历史较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备。第三产业相当发达,经济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人才素质高。因此,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如何防止潜在的衰退危险变为现实,保持和焕发区域经济的活力,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产业结构上,要淘汰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产品和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和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保证产业结构动态优化。

(2)在市场结构上,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跨国经营,接受国际市场的挑战,促进区域经济走向世界。

(3)在空间结构上,以城市为中心区,加快向外围地区的产业扩散,组成城乡一体化的大城市经济圈。以资本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跨部门、跨行业集团化经营,走立体化道路。

(4)在发展目标上,要更加重视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即使是经济目标,也要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处于衰退阶段的地区

这类地区的一般特征是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导致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衰退,经济增长缓慢,失去了原有的增长势头,此后,经济增长滞缓,区域逐渐走向衰落。因此,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对传统衰退产业的更新换代,实现经济转型,以防止经济的继续衰退。值得注意的是,衰退阶段并不是一定要经历的阶段。当一个区域发现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特征时,如果及时采取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维持稳定,甚至有可能促进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