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略与发展战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战略一词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或者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战略全局性思路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计划进而变成人们实践的过程。任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经济条件、区域市场、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以及确定区域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区域的未来发展做出的谋划。

一、战略与发展战略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战略一词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在早期,战略是个军事方面的概念。在中国,战和略最初是分开来使用的,《说文解字》中称,“战,斗也”;《正字通》中称,“略,筹略,策略,计划也”。直到公元3世纪,西晋史学家司马彪(? —约306年)才正式以《战略》为名著书立论,其意思主要是指军事领域的指挥谋划。1906年,中国第一部《军语》就将“战略”定义为“策划军国之方略也”。在西方,“战略”一词源于古希腊语“诡计”(Stratagem) 或“将道”(Strategos),后来逐渐合为一词被许多国家所使用,并逐渐演变为今天这样不同于战役和战术的内涵。德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争的运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将军事战略表述为“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军事概念的战略做了科学的表述,即“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在近代,“战略”一词逐渐被扩展并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含义相应地更为普遍化,变成一般用语,泛指重大的、关系到长远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

在当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于是“战略”一词又逐渐被运用于经济领域,产生了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一般认为,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在其专著《经济发展战略》中最早将军事上战略概念移植到发展经济学中,提出了发展战略的概念,把经济发展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并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重点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策划。此后,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热逐步兴起,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战略模式,如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超越发展战略与起飞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等。联合国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也分别制定以10年为期的三个“国际发展战略”,从而使发展战略的概念进一步在全世界传播。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从事世界经济与地理研究的学者从国外引入了“发展战略”的概念,并受到政府部门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了我国未来20年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方针,实际上就是对全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谋划,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随着人们对发展战略研究的加深,现在的发展战略概念,已经超出纯经济的范围,深入到社会、科技、文化、教育和生态等许多领域。

所谓发展战略,就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和谋划。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全局性、决定性和长远性。发展战略不是着眼于短期的成败得失,而是着眼于未来和长远;不是研究一些表面现象、次要矛盾,而是研究根本性的主要矛盾和长远性的问题。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发展计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上说,战略、规划与计划都是对未来发展的筹划与部署;从狭义上看,发展战略较原则,规划和计划更具体。可以说发展战略是制订规划与计划的大思路,是规划与计划的灵魂与精髓。从工作程序看,战略研究是基础,应当先有发展战略研究,再编制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具体到某一个区域,就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是指根据特定区域中各个因素条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问题所作的总体部署和筹划,以达到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腾飞的目标。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措施等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既有一般发展战略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全局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旨在从全局上指导一个区域未来的发展,研究的是决定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和影响全局的各个方面。它是发展目标和实现发展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措施、步骤的高度概括,对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所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以及各种经常性的工作,都应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或者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战略全局性思路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计划进而变成人们实践的过程。

(二)系统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客观对象是一个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内的元素形成各种相互关系,从而形成系统的不同结构和层次,它们共同有机结合于区域内,形成一个整体,即系统。这就要求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区域战略研究,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区域的客观现实系统,按照区域客观对象的发展趋势,从区域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系统性发展战略。同时,这个区域经济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还需要考虑与区域总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互补优势。

(三)客观性

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时空环境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依据。任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经济条件、区域市场、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以及确定区域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区域的未来发展做出的谋划。因此,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客观性,这是其科学性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前提,是衡量一个战略是否成功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区域发展战略对规划和计划的指导作用。

(四)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各具特色,即表现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区域间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不同区域的发展往往形成很大差异,各个区域发展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因而每个区域的发展目标、模式、途径和措施就互不相同,发展战略也就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五)长远性和阶段性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经营决策,主要是着眼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和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而不是眼前的、近期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如果只考虑眼前怎么办,或眼前效率与利益,就不属战略问题。

当然,长远性也是相对而言的,决不能由此就认为战略问题是遥遥无期的问题,它总是为在一定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某种目标而设立的,因而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当某一阶段的战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或与战略对象的新情况不相适应时,它必然要被新的战略所取代。

(六)层次性

任何一个区域发展系统,都有大小之分,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相对于不同层次的系统,就有不同层次的战略。从一个国家到一个经济区,从一个部门到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问题。下一个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上一个层次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考虑制定下一个层次的战略时,应该同上一个层次的战略要求相符合,反之,上一层次战略的实现必须以下一层次战略的实现为基础。所以,区域发展战略是具有双重任务的战略,它既要实现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要实现上一层次发展战略对本区域提出的要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除有上述一般特点外,与部门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相比,它还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如前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即使是带有专业或部门经济性质的经济区域,也同时包括有许多经济部门和行业。因此,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适用性。同时,与企业发展战略相比较,企业层次的经济行为较单一,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内容较区域层次简单,因而区域发展战略与之相比则显示了其复杂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其内容由若干基本要素构成,包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几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战略方针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又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思想或指导方针,它是发展战略的“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的依据,是区域谋求发展的最高理论概括和规范区域发展行动的指南。战略方针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是在全面考虑区域内、外各要素的动态与静态状况后提炼而成的,因而除非发生不可预见的突发因素,否则不可随意更改。

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一般要有区域的针对性,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相一致。因此,作为某一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上一层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而是要立足于本区域的特点,将上一层次的战略方针同本区域的实际相结合,找到制约本区域发展的症结所在,看清本区域面临的形势,抓准推进本区域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与契机。这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个环节。

(二)战略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某一区域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和未来预期达到的总的要求,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和未来区域为之奋斗的远景蓝图。战略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既包括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又包括对主要经济指标“量”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方针的具体化和量化,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而区域的战略目标不可能用一些简单的数字或文字来表达,而是综合反映整个区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达到的一系列指标,这一系列指标本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区域届时的状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它主要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目标

它是区域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是区域进行规划和制定计划的依据。总目标往往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能够较完整地涵盖区域今后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同时又具有统揽全局的特点,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一般而言,总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目标,如我国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就属此类;二是以社会公平为主的目标。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

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指标来综合反映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目标。

经济发展方面,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的比例,社会劳动力中三大产业就业者的比例等。

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中科技要素的贡献率、技术装备水平、综合技术进步率、工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社会劳动生产率等。

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包括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等。

社会发展方面,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学龄儿童入学率、人口的文化程度、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度、水土保持率、治安案件发案率等。

按照时间尺度分析,每一项具体的战略目标可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按照区划尺度和产业尺度分析,每一项具体的战略目标又可包括许多分区域目标和分产业目标,它们是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确定一个科学的战略目标,才有可能使区域经济健康地发展。否则,目标一错,一错百错,必将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以上一层次的战略目标和本区域区情为依据,并借鉴其他区域的经验,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又要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大胆创新,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衔接,单项效益与综合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一致。

(三)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是分别从产业结构、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上,保证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三个重要方面。

1.战略重点

所谓战略重点,实质上就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在产业方面所寻找的战略产业突破口,即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一个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如何安排,一般来说主要是两类:一是瓶颈产业,即指在国民经济中既重要又薄弱的环节。重点抓瓶颈产业,旨在体现和实现产业之间平衡和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拉长短线,克服瓶颈,使长线产业的闲置能力充分发挥。二是战略产业,指对某一区域经济长期发展,即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起根本性、全局性作用的产业,它主要包括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战略产业为重点,旨在发挥其带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产业结构的战略安排上,既要有重点,又要倾斜适度但不过度,做到适时调节,协调发展。

2.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资源配置的空间部署,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空间表现。而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是由自然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因素在较长时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地进行区域经济的战略布局,就需在详细考察区情的基础上做出选择,需要根据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演变规律,判明本区处于哪个阶段。对不发达地区,首先是培植增长极,提高增长极的实力与功能,形成支撑与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据点与核心区。在核心区已具备相当实力后,要充分依托核心区,向外围区扩展推进,使经济布局有序展开。对于产业和人口过分密集的地区,战略布局的重点应设在发挥其扩散效应,促使中心区传统产业和部分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实现产业和空间重组,形成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既缓解由于中心区“过密”引起的诸多矛盾,又推进外围地区的发展。

3.战略步骤

战略步骤是从时间序列上来安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实质上就是从时间序列对实施战略目标的阶段划分,重点在安排阶段间的转移与衔接。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会把实施目标的时限划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总目标的分解,每个阶段性目标又相互衔接,通过逐个完成分阶段目标来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如我国的“三步走”战略,就是要通过三个阶段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经济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四)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具体对策,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拟订战略措施,是研究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正确的战略目标,是拟订战略措施的基础。而战略措施又决定着战略目标的落实程度,它贯穿于战略规划期的全过程,从纵向与横向上促成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体现为实施战略的组织机构以及控制、激励、协调的手段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就业、产业等方面的政策;②实现战略目标的社会经济体制措施,主要指健全的体制、法律、法规等;③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配置对策,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优化配置;④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化对策,以谋求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事实上,战略措施是一个多作用点、多层面的对策体系,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动态的把握,以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类型

自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入经济学以来,人们在众多的领域对其加以应用,目前,各国各地区各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层出不穷,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按区域层次组合的类型

1.跨国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世界上出现了许多跨国的区域经济组织,它们纷纷根据本区域的情况制定和实施了诸多经济发展战略,如欧盟于2000年3月在里斯本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一个以知识为基础,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欧洲”发展战略、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等。

2.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它是对区域方面的问题作全国性的部署与谋划,它主要包括全国范围内如何划分经济区域,各区域在全国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国总体发展中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各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与联合以及各区域的开发步骤等。

3.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它是从各区域(地区) 本身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发展的全局,包括经济区域发展战略和行政区域发展战略。前者主要指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等。后者是以行政区划为对象的经济发展战略,如省域发展战略、地市级发展战略、县域发展战略、乡(镇)发展战略等。行政区既有国家赋予的行政职能,又有经济职能。在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各级行政区域(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全国及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应该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二)按战略目标组合的类型

1.增长战略

增长战略是在传统增长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在20世纪下半叶,这种战略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2.非传统战略

非传统战略主要是在批判传统的增长战略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发展战略的总称,它没有具体的发展战略形式,也没有特定的战略步骤和措施,主要是针对“增长”与“发展”的区别,强调“增长并不等于发展”,针对“增长”欠缺,提出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在带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经济质量的提升的一系列“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增长”战略向“发展”战略转变的重要契机,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开始着眼于全方位、全要素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比较有影响的包括“基本需要发展战略”“边增长边分配战略”“‘甘地’式发展战略”等。

3.工业赶超战略

工业赶超战略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先进国家,就必须大规模发展工业,以工业的快速增长来促进其他产业的增长,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实现经济飞跃的战略,区别在于是优先发展轻工业还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实两者各有优劣,应该根据具体国情和具体的发展阶段来确定优先发展的顺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采取了前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长期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4.非工业化战略

非工业化战略认为,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它带来了人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从市场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到人们耕作方式、人际交往乃至日常生活起居的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非工业化战略所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甘地梦想”的田园般的蓝色牧场相结合的综合体。这些战略主要见于针对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理论探索。

5.再工业化战略

再工业化战略认为,尽管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的门槛,但就世界范围而言,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处于调整时期,工业化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依然是一个必须经历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因此,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大门的今天,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国家如何完成工业化和尽快向更高层次迈进,就成为它们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三)按区际经济关系组合的类型

1.内向型发展战略

内向型发展战略强调依靠本区域资源和市场发展经济,通过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区域经济,特别是幼小工业的发展以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发达国家在建设之初,大多实行这种战略。

在国家层面上,这一战略主要是指进口替代战略,它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对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内向型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产品替代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先后实施过该战略。为了实施该战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政策,如实行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关税保护等政策,以限制被保护部门产品的进口和有关原材料的进口,同时对国内生产所必需的资本货物、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低关税或减免关税,以降低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但这一战略有一定的局限性,即由于长期推行保护政策,一方面使得进口替代工业效率低下,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导致资本货物、中间产品的大量进口,并使出口因竞争力不强而受阻,从而导致国际收支日趋恶化。因而,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产品销售日益困难,不少发展中国家因此而陷入内外交加的困境,不得不放弃该战略,实行战略转移。

2.外向型发展战略

外向型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发展出口商品的发展战略。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不同,外向型发展战略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来带动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这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发展战略,如以出口石油为主的世界各主要石油输出国等。这一战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而且出口的多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发展出口工业,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等初级产品的出口,以推动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它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战略,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在该战略的推动下,亚洲四小龙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3.内向型与外向型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也称为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一般是首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并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以求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基本上是实行该战略。

(四)按区际经济联系组合的类型

1.封闭型发展战略模式

这是一种注重区域内发展而忽略外部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其指导方针是追求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自我健全和完善,生产和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在“内循环”运行的基础上。封闭型发展战略模式的明显特征是:①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狭小,处于自给自足状态;②产业结构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重复建设,结构雷同;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排斥较发达经济的渗透,等等。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就基本属于这一模式。实践证明,封闭型发展战略模式与区域经济的开放性相违背,如果采纳势必禁锢和扼杀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所以应当弃之不用。

2.开放型发展战略模式

这是一种与封闭型发展战略模式相对立、重视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①增强对外经济联系,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加快经济增长;②生产和流通不再只基于“内循环”,而更注重“外循环”的作用;③区域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产业结构则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可见,开放型发展战略与封闭型发展战略是本质不同的两种模式,开放型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按战略内容侧重导向组合的类型

1.资源转换型发展战略模式

它是一种立足于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转换,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征是:①它以区域自然资源结构状况来决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而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缺乏相关性,市场意识淡漠,因而其经济效益较差,这种模式通常被用于自然资源丰富但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②这一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存在形式(初级阶段),但不是最终存在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等,它逐步被其他类型的战略模式所置换。在国际上,属于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和地区有德国鲁尔区、印度的乔塔那格浦尔区和中东各石油输出国。

2.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

这是一种以市场为核心和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它不是立足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可见,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是决定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模式适合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等就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3.资源与市场双导向型战略

资源与市场双导向型战略即上述两种战略的有机结合。资源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市场容量决定资源开发规模和产品及产业组织规模。这种战略在某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期阶段采用得比较多。

4.技术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

这一模式与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相类似,也是以市场的需求变化来组织生产和配置资源的,但它更注重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推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同样存在资源、产品、市场份额、科技、人才等各种市场竞争。通过竞争,促使各区域不断革新技术,更新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具有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的动力和趋势,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不断高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化的演进趋势。技术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技术不断进步不仅会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还会保持该地区的重点区域而不被其他区域所置换。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和韩国就属于技术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

5.知识导向型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依靠知识和高素质人才发展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