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旅游地文化的研究

关于旅游地文化的研究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国洪(1999)认为,旅游地文化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旅游地旅游接待者的行为模式;(2)旅游接待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3)旅游信息符号联结、意义场景、心灵内在图式等组成的旅游文化符号系统;(4)文化含量、文化层次、文化结构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及旅游感觉文化;(5)旅游接待者、旅游地居民的旅游价值观念;(6)旅游

张国洪(1999)认为,旅游地文化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旅游地旅游接待者的行为模式;(2)旅游接待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3)旅游信息符号联结、意义场景、心灵内在图式等组成的旅游文化符号系统;(4)文化含量、文化层次、文化结构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及旅游感觉文化;(5)旅游接待者、旅游地居民的旅游价值观念;(6)旅游文化系统.他认为,旅游地文化的直接表现就是旅游产品,它们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物质凭借.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过程中各种需求因素的有机组合.旅游行为的终极性动机是文化动机,这就决定了以满足旅游文化动机为直接目标的旅游产品应具有的文化属性.以满足旅游需求为目标的旅游产品,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依托.无论是表现旅游地文化形貌的旅游景观,还是体现旅游地接待文化风格的旅游设施、旅游产品组合与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抑或反映旅游地整体文化形象、旅游可进入性的旅游公共环境,其核心部分都是文化.旅游地与客源地的文化关系(两地的文化差异及其程度)、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客源地所推崇或缺乏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价值功能(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憧憬与追求)、旅游环境文化与旅游业文化的关系,是旅游地吸引度和可进入性的关键,直接影响旅游流的指向和规模.[14]

魏小安(2002)认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要建成具有特色的目的地甚至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目的地,主要体现在主题功能方面,在现实中尤其要通过旅游地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差异形成吸引力,文化的独特性构成更大的吸引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现实生活与传统生活的有机结合,都将使得一个目的地的特色灼灼生辉.[15]

马晓京(2002)认为,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利弊兼备.从积极方面来讲,它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主体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促进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加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从消极方面来讲,为了满足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者的猎奇心态,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述带有失真性;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再现偏颇;民族文化受到破坏性和掠夺性的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和丧失.[16]

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2002)认为,旅游地文化的商品化现象普遍存在,把文化当成自然资源或商品出售给旅游者,并认为旅游者有权来购买,这不仅仅是荒谬的,也是违背其文化主权的,因此,文化商品化实际上剥夺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剥夺了构成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对文化的信念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所以相信它的人就很难理解所发生的一切.文化被商品化一旦发生就很难逆转或得到阻止.他通过田野调查证明,旅游业实际上可能有助于保护、改善和促进某些传统的健康发展,促进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内在变化,而不是单纯地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旅游地涉外型的艺术创作可能会强化本民族的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也有助于当地的工艺创作和欣赏,也就是说,旅游业可能有选择地强化了当地传统和社会.他同时指出,一些旅游地的希望保持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人与那些代理人、对话人(如:那些为远方观光客进行文化对话的导游们)及变迁体制之间的观念分歧可能不断加大,因为那些对话人忙着学外语、办企业,与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会逐渐地疏远.[17]

赵红梅(2003)认为,旅游业中的旅游文化又与通常意义的文化是有差别的,它往往不再是泛指,而是特指某一种人类行为,这种行为的指向对象就是民族文化,再具体而言,就是它指向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旅游文化主要是指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操作者及东道地区的人生产或发明和有目的地制造某种文化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而这种开发的主要对象基本都是一些弱势文化地区,一般说来,这些地区都是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的边远山区,而许多民族也正是居住在这些山区.往往是这些地区的相对封闭与落后才使得地方文化保存完好,以其独特性与完整性吸引着开发商和旅游者,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工艺品、民间歌舞等等,更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因而也就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18]

人类学对旅游地文化关注较多的是文化商品化问题,并且关注点多在民族文化旅游.据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的观点来看,当文化被商品化后,不仅使当地民族对本土文化失去兴趣与信念,而且也会使文化本身失去其内涵,也就是说,文化的真实性将弱化,失去了本地人的参与,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徒具躯壳.“旅游业只不过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现实包装连同其他资源一起拿去出售,但我们知道,在任何地区,如果没有文化,当地人就无法生存,所以旅游业正对人类施加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19]赵红梅(2003)在对比相关研究后认为,旅游地文化商品化不一定是坏事,它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在短期内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但是,如果没有旅游中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中某些值得保留的东西将会在外界的冲击下逐渐褪色消失,而文化商品化就不仅保护了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内容,而且可以帮助文化突破自身局限,吸收外界文明的先进部分,从内涵向外延发展.况且,民族文化保护需要资金来源,文化商品化可以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利益,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20]

王健(2009)认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村落、一条街道,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接待地,都是由于那里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地文化.这一特色文化通过文化的三个层次,即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由浅入深地展现给旅游者,构成吸引力.旅游接待地这一整套特色文化越是独一无二地存在,越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吸引力就越强.[21]

综合来看,多数对旅游地文化的关注都是从旅游地开发和旅游营销视角进行的,服务于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及旅游地经营;旅游人类学领域主要关注旅游影响问题,即旅游业对旅游地文化的影响,比如旅游地文化商品化问题.但是,以往研究对影响旅游地文化建构和发展的社会结构性因素还缺少探讨,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认识旅游地文化发展和旅游地开发背后的社会过程非常重要,是对旅游地文化发展和旅游地开发进行社会学考察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