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政支出绩效的基本特征

财政支出绩效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既包括财政预算支出,也包括财政预算外支出。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以下特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要正确把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必须纠正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错误认识。这是现代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的本质区别。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既包括财政预算支出,也包括财政预算外支出。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一、总体性

公共支出效益讲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益,而非政府资财本身的所费与所得。这是因为,财政资财的支拨过程和耗用过程,涉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即涉及生产建设领域和非生产领域,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事业单位,关系各阶层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切方面。因此,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不能限于公共支出本身的直接效用,而应从社会总体出发,把财政资财的支拨与耗用放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多样性

社会共同需要是多方面的,按大类划分,它包括:生产建设需要、社会行政管理需要、国防安全需要、科教文卫事业需要、社会公用设施需要等。公共支出效益就要从这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以政治、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社会的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共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支出效益的多样性。支出效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点,使各种支出效益之间缺少通约性,就是说性质不同,不好相加,这就决定了支出效益具有综合性,即是一种综合效益,这种综合效益只能从观念形式上加以概括,要使用特殊尺度,才能得到正确的衡量。从指标上说,公共支出效益需要一个指标体系,而不能用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评价。

社会共同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决定了政府资财分配活动产生层次性,从而形成公共支出效益的层次性,形成了公共支出总效益、中央支出效益、地方支出效益等等。所以,研究公共支出效益,也就不能只着眼于支出总效益,还要从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

三、外在性

外在性又称外部性,意为某一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前者称为外部正效应,如养蜂场的生产活动,后者称为外部负效应,如工厂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污染。在公共财政活动中,财政资财支拨与耗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因此,对公共支出效益的衡量,在内容上不仅要考虑种类财政分配活动的直接结果,而同时还要考虑各种间接结果,考虑财政资财的分配对社会再生产的某一侧面、某一环节产生的影响。比如,对政府投资效益的评价,不仅要考虑是否满足了社会共同需要,还要考虑是否产生“排挤效应”制约了非政府投资行为。所以,在评价公共支出效益时,应注意支出效益的外部性特点。

从以上3个特点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难以用单独量化指标、单独非量化指标或单一指标体系来完成,必须根据财政支出的管理要求,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依据财政支出的不同性质、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投入与产出的范围不同;二是采用的标准不同;三是择优的目标不同。因此,要正确把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必须纠正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错误认识。一方面从评价的内涵上看,考核侧重于政绩和行为的评估;监督是对财务合规性和合理性的检查;评审是对可行性的论证及资金使用的核实。因此,考核、监督、评审等工作都不能代替绩效评价工作。另一方面从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绩效评价存在重视政治效应、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这是现代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的本质区别。只注重过程取向的控制,即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着眼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容易导致按命令行事的心态;或者由于只注重数量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率,而导致形式主义盛行;或者是只注重成绩和经验,忽视问题和不足,忽视社会效益。这种价值取向,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再者,从评价方法上看,绩效评价存在着重视定性评价、忽视定量评价的误区。对一项财政支出的评价,往往是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或跟着感觉走,缺乏数据支出和科学的分析测评;或只注重从宏观和总体上进行把握和审视。而忽视微观和具体的观点和诉求;或受上级和主观的意见所左右,强调规则为本的服从意识,而忽视对组织目标的贡献、客观的现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