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一般贸易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虽然加工贸易比重出现下降,但依然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占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仍然在90%以上,并将在较长时间内作为中国贸易顺差的决定性来源。一般贸易顺差自2003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在贸易顺差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美国、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东盟是中国的第四大逆差来源地。

改革开放初期,一般贸易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加工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进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5%左右。由表2.2、图2.3以及图2.4可以看出,1982-1997年期间,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一般贸易,与其形成对比的是,这一时期的贸易逆差也主要来源于一般贸易。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加工贸易尽管发展较快,但一般贸易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是中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来源。自1998年起,加工贸易对贸易顺差的贡献超过一般贸易,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且这一状况呈扩大趋势,由于其他贸易方式存在巨额逆差,这使得许多年份中国的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1999-2006年,加工贸易顺差额占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皆超过100%,2003年高达308.95%。但自2007年开始,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开始低于100%,对顺差增长的贡献降低。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0535.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比2007年回落4.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顺差2967.4亿美元,低于顺差总额500亿美元左右。2010年加工贸易顺差达到了2911亿美元,所占比重158.98%。虽然加工贸易比重出现下降,但依然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占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仍然在90%以上,并将在较长时间内作为中国贸易顺差的决定性来源。一般贸易顺差自2003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在贸易顺差中的比重有所上升。2008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49.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8.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8.6亿美元,进口5720.9亿美元,贸易顺差907.7亿美元,占当年贸易顺差的比重为30.45%。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和2010年一般贸易出现了逆差。具体数据及变化趋势见表2.2、图2.3和图2.4。

表2.2 1982-2010年中国贸易顺差来源的不同贸易方式构成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作者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注:“-”表示该年度的对外贸易总体为逆差。

图2.3 1982-2010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顺差总额

图2.4 1982-2010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顺差占总顺差比重

(1)中国贸易顺差来源的国家和地区构成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亚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北美和欧洲,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至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东盟、韩国、台湾、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这10个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当中,中国对香港、美国和欧盟长期保持贸易顺差,2007年对俄罗斯也开始出现贸易顺差,而对其他贸易伙伴则基本保持逆差。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的区域结构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美国和欧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美国、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近年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出口市场的分工格局。这使得以前东亚其他国家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化成了中国对美欧的顺差。自2000年起,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了贸易顺差总净额,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141.74亿美元,此后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2000-2008年期间,中国对美贸易保持了连年顺差,累计顺差达到8317.25亿美元,年均924.13亿美元。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37亿美元,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从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708.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占中美全年贸易总额的51.2%。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对欧盟的顺差为51.84亿美元,2005年达到701.17亿美元,2008年则达到1601.78亿美元。2008年中欧的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0和6.5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2928.78亿美元,增长19.5%,占中国出口总值的20.5%;自欧盟进口1326.99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比上年增长19.4%,是2000年的21.8倍。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这些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都有所下降,在这里我们只讨论2008年之前的状况。具体数据及变化趋势详见表2.3、图2.5和图2.6。

表2.3 2000-2009年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差额(单位: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数据计算所得。

图2.5 2000-2009年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差额

②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中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来源地。由表2.3和图2.5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大陆在与台湾、韩国和东盟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逆差。在这一阶段,台湾是中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地,逆差数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2004年逆差达到512.34亿美元,2008年达到774.62亿美元。韩国是中国第二大逆差来源地。自2000年以来对韩贸易逆差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年为119.15亿美元,2007年达到476.16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第三大逆差来源地。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日贸易逆差也不断上升,2004年达208.58亿美元,2008年达到345.17亿美元。东盟是中国的第四大逆差来源地。2000-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逆差呈现一种“倒U”形变动趋势,2000年逆差为48.40亿美元,2004年达到最大为200.76亿美元,2008年下降到28.31亿美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大洋洲的贸易逆差呈现连年上升趋势,增长较快,2008年中国对大洋洲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东盟。

③与非洲和拉美地区的贸易基本保持平衡。中国与非洲和拉美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较为平衡,有些年度为顺差,有些年度为逆差,且顺差和逆差的规模都不大。2000-2007年期间,中国对非洲贸易的逆差最高为23.80亿美元(2005年),顺差最高为18.23亿美元(2003年),顺差与逆差之和为逆差12.30亿美元。但2008年中国对非洲贸易逆差急剧扩大,达到了51.62亿美元。在这一时期,中国对拉美地区贸易逆差最高为30.48亿美元(2003年),顺差最高为18.40亿美元(2006年),顺差与逆差之和为33.39亿美元。

④香港、新加坡和阿联酋是转口贸易较大的地区。内地与香港贸易主要是转出口,转进口数量较小,因此内地主要是贸易顺差。2000-2008年期间,对港贸易顺差持续提高,2005年,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141.74亿美元,2008年达到1778.2亿美元,累计顺差为8804.81亿美元。新加坡是中国海外最大的劳务市场、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七大外资来源地和第八大贸易伙伴。转口贸易在中新双边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与香港不同的是,中新贸易中转进口较多,近年来中国对新加坡存在一定的贸易逆差。阿联酋是继香港、新加坡后世界第三大转口贸易中心,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伙伴。2004年阿联酋进口达503.7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转口。2004年中国对阿联酋出口68.4亿美元,进口13亿美元。据阿联酋统计,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美国和印度,成为阿联酋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图2.6 2000年中国贸易顺差的国内地区结构(单位:亿美元)

图2.7 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的国内地区结构(单位:亿美元)

(2)贸易顺差来源的国内地区构成

由于中国沿海地区开放时间早,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但具有区位优势,而且具有一些政策优势,加之人才优势和历史形成的商业传统等因素,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外贸易也主要是由沿海地区的企业完成的,由此也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国内来源地区。图2.6和图2.7给出了2000和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的国内地区结构。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省份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对总贸易顺差做出的贡献一直居于前列,而多数中西部地区仅存在少量的贸易顺差,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北京、天津和西部地区。另外,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获得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尤其是新疆和山西,新疆由2000年近3亿美元的逆差,发展为2008年近120亿美元的顺差,山西由2000年近14亿美元的顺差,发展到2008年近86亿美元的顺差,均超过了山东、河北等东部省份。

2001年前,由于中国实行进出口经营权审批制,进出口贸易以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尤其是以国有外贸企业为主。因此,2001年以前中国的贸易顺差,从进出口企业性质来看,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2000年,国有企业进出口实现的贸易顺差占当年贸易顺差总额的72.70%,而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他企业仅分别占8.99%及18.31%。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经营权逐渐由审批制向核准制及登记制过渡,出口主体由国有企业转向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因此,2002年至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强调的是,2001-2008年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贸易顺差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1.81%,顺差规模在三类性质的企业中居于首位。

(1)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顺差持续增长

在中国的贸易统计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从1992年的263.8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199.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8%;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从1992年的173.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906.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7.0%。其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进口增长速度,外商投资企业产生了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已经超过50%,并保持至今,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为1706.6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的57.2%。这说明,如果我们从内外资的角度来看,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一点与加工贸易方式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相对应。

表2.4 2000-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中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贡献(单位:亿美元)

注:其他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

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2010年1月7日。

(2)集体、民营等其他性质企业贡献的顺差跃居首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集体、民营等其他性质的企业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日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自2002年起,其他企业超过外资企业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来自企业的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2001年仅为54.9亿美元,2006年达到1201.5亿美元,2008年则达到2231.5亿美元。2003-2008年期间,其他企业对顺差的贡献占贸易顺差的比重平均为83.8%,其间2004年达到最高为127.6%,已经超过贸易顺差总额,2008年该数值为74.8%。民营、集体等其他企业对中国贸易顺差的贡献率已经大大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

(3)国有企业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2001中国加入WTO后,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核准制及登记制过渡,国有企业由中国的出口主体和主要顺差来源,逐步转变为主要的逆差来源,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国有企业净出口由顺差转为逆差,当年逆差为44.5亿美元,此后迅速扩大,2004年达到228.4亿美元,2008年高达956.8亿美元,成为不同性质企业中最大的逆差来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划分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按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从大类来看,工业制成品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70%以上。中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于几类出口量较大的工业制成品,包括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工产品及纺织服装类产品,并且无论是各年还是累计,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都大于中国贸易顺差总额。2008年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为580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8%,是2000年该类产品贸易顺差的12.79倍,2009年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为4223.64亿美元,虽有所下降,但是还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

从产品分类来看,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基本保持贸易逆差,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则保持持续顺差。2007年,两类商品的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170.27亿和2093.49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的26.38%和47.19%。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自2004年由逆差转为顺差以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占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的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已达2314.07亿美元,占所有工业制成品顺差的39.9%,比2004年增加了近26个百分点。

中国初级产品贸易继续保持贸易逆差的走势。近年来中国初级产品进口规模一直呈扩大趋势。2000年至2008年初级产品逆差累计为8753.84亿美元。2007年,该类产品的贸易逆差为1814.3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1.57%。2008年中国初级产品贸易总额为4406.24亿美元,贸易逆差为2849.28亿美元。逆差最大且增速最快产品为非食用原料及矿物燃料两大类资源性产品。2007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逆差都超过了800亿美元,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2008年资源性产品的贸易额为2007.44亿美元,占当年初级产品进出口总额的45.6%,贸易逆差为1374.74亿美元,同比增长62%。此外,饮料及烟类产品2007年以来由长期的贸易顺差转变为逆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