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六个“瓶颈”与六个“突破”

六个“瓶颈”与六个“突破”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中,私营和个体的达3116.49亿元,占22.8%。然而,在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还有一些瓶颈问题如影随形,依然还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政策落实方面的“突破”。三是政府服务方面的“突破”。四是企业融资方面的“突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到2009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总数达630701户,注册资本11292.45亿元,投资人员1176259人,雇工人数4306235人。在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中,私营和个体的达3116.49亿元,占22.8%。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进力量,民营企业能否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紧密地关系到全市经济的增长速度与质量,关系到繁荣地方经济和保证充分就业

然而,在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还有一些瓶颈问题如影随形,依然还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瓶颈之一:传统思维难改。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往重国企、轻民企的传统经济思维仍然没有根本破除。一直以来,上海的大型国企与跨国企业占据了众多行业的龙头地位,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向大型国企和跨国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这种各种规模企业、各种所有制企业重视不均、分布不均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经济生态的失调,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严重挤压。

瓶颈之二:政策落实不力。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还存在着兑现难、协调难、入座难、享受难、落实难等“五难”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有的政策制定比较仓促,出台程序简单化,使得政策本身有缺陷;有的政策配套细则未及时跟进,部门协调又不力,使得政策落实打折扣;有的因为衙门作风尚存,工作人员机械办事,思想感情上和企业存在隔阂,使得政策落实到位难。

瓶颈之三:调整转型困难。目前,上海的民营企业还主要分布在一般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领域,调整转型的难度很大。随着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规模比重下降,导致为第二产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市场出现萎缩,部分民营服务业失去了生存的依靠,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所需的高端服务,又非传统民营服务企业所能为。同时,从事一般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困难,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

瓶颈之四:融资难题未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有政策导向的因素,有来自于商业银行的因素,也有来自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因素。例如,政策导向上的“重大轻小”依然存在,导致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弱化;商业银行的运营目标,导致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困难,而民营企业整体态势的特点,又导致了金融服务深度导入的受阻。于是,民营企业也就陷入了融资渠道少、融资规模小、融资成本高、融资条件脆弱的怪圈。

瓶颈之五:品牌影响有限。从总体上来看,上海民营企业具有很强影响力的产品不多,知名品牌也比较缺乏。例如,在上海市场上,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产品与北京、深圳等地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琳琅满目形成了明显反差。在服务业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的众多领域,上海民营企业也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不少民营科技企业,虽然机制灵活,产出效率高,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与占有绝对优势的外企和国企相比,都缺乏足够的自立能力。

瓶颈之六:人才支撑不够。许多上海民营企业都普遍反映缺乏人才,其实质就是民营企业还缺乏引进、培养各类人才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安排,从而对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拿企业的自主创新来讲,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尽管自主创新的动力很足,但是,在企业的人才拥有、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等方面却都比较薄弱,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形成自主研发体系,从而使得创新能力提升困难重重。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是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上海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从这个视角来看,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还要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政策落实方面的“突破”。对于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改进和完善:要完善政策制定机制,让民营企业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让政策相关方都能表达意见。要强化政策的事前和事后协调,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统筹协调,不同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要把握好政策出台的节奏,出台政策的政府部门要相对集中,以便于企业了解,便于部门操作。要把好出台政策的法律关,一些应急政策的出台也要注意与现行法规相衔接。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出台后的反馈机制建设,提高政策的及时纠错和进化能力。

二是发展环境方面的“突破”。上海民营企业发展的大环境还要进一步营造,尤其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办事效率、社会法制环境的打造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等大的方面,还要加强工作,特别是要加快有关扶持民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有时候,民营企业并不需要特殊的照顾,只求在市场准入、金融借贷、税收减免、用人用工、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要区别对待就可以。同时,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应该偏重于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产品升级换代,并创造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企业和谐共生的良好经济环境。

三是政府服务方面的“突破”。要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优化民营企业政策支持环境,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为民营企业服务。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定期公布扶持政策、重大项目、行业发展、产品信息等。行业协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及时分析行业发展态势,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同时,还要关注市场经营主体准入中前置审批多、环节繁复的问题,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为外省市民营企业平等入沪,公平竞争、放心赚钱,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是企业融资方面的“突破”。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要多管齐下,政府要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或担保基金,国有银行应有专门的贷款指标,行业协会也可作为中间人或担保人而有所作为。从近期来看,民营企业要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似乎不太现实,政府应对小贷公司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服务平台,为其提供系统软件开发、信息查询和登记、资金保全、聘请律师、法律诉讼、帮助开拓小贷公司后续资金来源等服务。此外,市金融主管部门可指导小贷公司开拓新服务项目,如保险代理、委托贷款、票据贴现等。

五是企业转型方面的“突破”。要从扶持重点民营企业着手,集聚科研、开发、生产资源,研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产品,形成以新产品为核心的民营企业集群。要改变对民营服务业的松散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行政推动力的作用,把大量零散分布的民间服务业组织起来,实现民营服务业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变。要鼓励民营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重点领域集聚,加大品牌产品培育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一代品牌产品,提高上海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六是人才支撑方面的“突破”。要围绕“十二五”发展,制定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发展规划,不仅要有明确的数量、质量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制定特殊的民营企业人才政策,打破常规,调动民营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强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要赋予科技型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引进人才的权利,也可以根据企业投资规模、纳税情况,发放一定的户籍指标。此外,在引进具有核心人才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人员,为创新、开发、生产提供系统化的人才支撑。

(原文刊于《上海企业》,2010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