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性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区域性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性国际经济政策协调_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学二、区域性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崩溃就采取了协调各成员国汇率的政策,它们采取联合浮动的汇率制度,即对内采取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对外采取联合浮动,一个成员国货币对外升值,所有成员国一起升值,一个成员国货币对外贬值,其他成员国货币一起贬值。

二、区域性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崩溃就采取了协调各成员国汇率的政策,它们采取联合浮动的汇率制度,即对内采取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对外采取联合浮动,一个成员国货币对外升值,所有成员国一起升值,一个成员国货币对外贬值,其他成员国货币一起贬值。这种汇率的协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占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这种协调有助于稳定它们之间的贸易关系,减少它们之间的贸易风险。

1979年3月欧洲共同体又在汇率协调的基础上试图将这种内部协调的机制规范化、制度化,提出并正式启动了“欧洲货币体系”。按照这个体系,成员国不仅要采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还要建立保持汇率稳定的预警机制。一旦某个成员国的汇率难以维持,可以动用欧洲货币基金干预外汇市场。尽管各国采取的汇率约束不同,但是这种机制确实起到了促进成员国贸易关系发展的作用。

1985年,欧洲共同体提出了新的目标,在1992年12月31日以前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为此成员国要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各成员国之间的征税制度和间接税的税率。尽管这种制度的协调尚不足以给各成员国的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它为成员国之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自1990年开始,成员国商定,从1992年开始,经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其中包括建立欧洲联盟的统一货币“欧元”,并且建立欧洲中央银行。自1999年1月1日起,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2002年,欧洲联盟发行“欧元”,以代替各成员国的货币。为了实现统一货币的目标,欧洲联盟要求各成员国协调它们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当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政府公债的累计额占国民收人的比例不能高于欧洲联盟规定的水平。这意味着成员国要约束它们各自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权,或者说成员国将它们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权上交给了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

可以肯定,成员国之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和统一货币的实施将为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尽管如此,它们仍然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与非成员国协调经济政策。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国际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2.试以浜田模型说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利益。

3.按照协调程度不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可分为哪六个层次?

4.为什么说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存在不稳定性?

5.针对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协调,经济学家提出了哪些有影响的方案?

6.全球性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