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经济协调方案

国际经济协调方案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经济协调方案_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学三、国际经济协调方案经济学家设计出了很多具有特定规则的国际间协调方案,产生了很大影响。托宾税是一种国际间政策协调方案,各国协调中可能出现许多障碍难以克服。麦金农计划作为最典型的以恢复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协调方案受到广泛重视。而且它以协调各国货币供给来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设想是难以在实际经济中实现的。再次,该国应独立运用财政政策控制国内产出。

三、国际经济协调方案

经济学家设计出了很多具有特定规则的国际间协调方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宾税方案、麦金农计划、汇率目标区方案和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一)托宾税方案

托宾税方案提出的背景是国际资金流动尤其是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动规模急剧膨胀造成汇率的不稳定。1972年托宾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时提出对现货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交易税,经济学家后来把这种外汇交易税称为“托宾税”。

托宾税具有两个特征:单一低税率和全球性。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家所提议的税率从外汇交易值的0.05%到1%不等,例如托宾本人1978年提出的税率是1%,1994年提议0.5%;多恩布什(Dornbush)的建议是0.25%。至于全球性,托宾及其支持者主张至少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好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此项外汇交易税。托宾税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也是最为重要的,抑制投机,稳定汇率。第二个,可以为全球性收入再分配提供资金来源。

托宾税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在自学术界和政界引起热烈反响和争论,但事实上至今并无国家在实践中实施此税。一般认为,托宾税这一方案有三个问题难以解决。第一,如何评价投机在外汇市场中的作用。第二,托宾税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第三,托宾税存在着政策协调方面的障碍。托宾税是一种国际间政策协调方案,各国协调中可能出现许多障碍难以克服。

总的来说,托宾税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协调方案,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资金流动问题非常突出的情况下格外引人注意。但它在实施上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还在争议之中。

(二)麦金农计划

麦金农方案最早提出于1974年,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经过了多次修改。麦金农认为应恢复固定汇率制的原因在于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缺乏效率。麦金农认为,首先各国应依据购买力平价来确定彼此之间的汇率水平,实行固定汇率制,而且应通过协调货币供给的方法维持固定汇率制。麦金农认为引起汇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替代以及各国间金融资产的替代活动,因此,在发生这一类的冲击时,各国应采取对称的、非冲销性的外汇市场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由此带来的货币供给的调整,实际上是全球货币供给根据各国货币需求的变动而自发调节其在各国之间的分配。这样,通过货币供给的国际协调就能使全球的物价与汇率稳定,实现各国的内外均衡。

麦金农计划作为最典型的以恢复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协调方案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它在实现汇率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汇率的灵活性。而且它以协调各国货币供给来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设想是难以在实际经济中实现的。

(三)扩展的汇率目标区方案

汇率目标区方案是由威廉姆森和米勒在1987年将汇率目标区制从政策协调角度进行扩展形成的。这一方案与麦金农计划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主张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汇率变动范围达到中心汇率上下10%;而且中心汇率的确定不以购买力评价为基础,而是以威廉姆森提出的基本均衡汇率来确定。所谓基本均衡汇率是指政府追求的中期(一般指5年)内实现的经济内外均衡的汇率。在对汇率目标区的维持上,各国都应按照以货币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的政策搭配思路来进行宏观调控上的政策协调。首先,各国以利率来维持相互之间的汇率。对于n个国家来说,存在着n-1种汇率,也就要求相应的n-1种利率差价使外汇市场保持平衡。其次,在n个国家之间的利率差价确定后,只要一国确定一具体的利率水平,全球各国的利率水平也随之确定。再次,该国应独立运用财政政策控制国内产出。霍尔姆德和唐纳(1994)认为,对于扩展的目标区建议,可以充分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不一定完全按照其理论计划操作。可以先建立一个目标区,促使各国在各方面如财政政策、利率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当然,这一方案也引起了很多质疑,比如实现外部均衡的最适当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什么(布来恩特,1988),汇率波动的宽度是否合理(克鲁格曼,1989)等等。

(四)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货币一体化理论是国际政策协调理论的组成之一,主要内容是适度通货区理论。它是由麦金农和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通货区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相互间都保持钉住汇率制,对区外各种货币实行联合浮动。理论上说任何国家都会面临最适度通货区问题,即本国是适宜单独组成一个货币区,还是适宜与其他国家共同组成一个货币区。1961年,蒙代尔提出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他认为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汇率的弹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因为需求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所造成的国际收支调整要求,既可以通过两国汇率调整,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两国间流动来解决。生产要素流动性越高的国家,越适宜于组成货币区;而与国外生产要素市场隔绝越大的国家,则越适宜于组成单独的货币区,实行浮动汇率制。

麦金农则强调以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确定标准。他以贸易品部门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比重作为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并认为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越应实行固定汇率制。在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币汇率贬值会带来物价上涨,抵消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最适度通货区的确定标准,如凯南主张采用出口商品多样化准则,英格拉姆强调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准则等。

上述都是最适度货币区的单一指标分析法,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标准难免失之偏颇。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适度通货区理论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修正,加入了通货区的收益和成本分析法。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通货区实践就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