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

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祖训犹可鉴——二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家训,顾名思义就是对全体家庭或家族成员及其子孙后代修身养德、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训导和教诫。中外文化向来重视“习以养成”。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家训《命子迁》造就了中国文史巨匠司马迁。《朱子家训》集儒家做人处事方法之大成,其立论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极为博大精深,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祖训犹可鉴

——二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家训,顾名思义就是对全体家庭或家族成员及其子孙后代修身养德、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训导和教诫。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儒家经世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而以“叮咛饬诫”、“条教号令”、“以训子孙贤智”为目的的家训则对“齐家”尤为重要。中外文化向来重视“习以养成”。中国儒家认为“人不学,不知义”,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法国大思想家卢梭也曾说过:我们生来软弱,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一无所有,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愚昧,所以需要判断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古今中外很多功成名就、青史永垂的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其背后都有深厚的家庭文化作为支撑。也许正是这样的起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辉煌。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家训史上享有盛誉。孟母在孕育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即席子铺得不正不坐,肉切得不方不吃,对孟子施以“刚直做人,方正做事”的胎教。《三字经》中也有记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是说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三次搬家,看到孟子学习有时不用功,就生气地剪断正在纺织的布匹,以此教给孟子发奋读书、勤学不辍的道理。

中国在先秦时期形成了家、家门、家长、家道等概念。《易经》就有“父子兄弟夫妇各守其道,各尽其责,是治家之正道”的记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是说周成王要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吾相天下,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尤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我尽心尽力辅佐成王,礼遇天下贤能,一点都不敢怠慢,以至于几次中断洗澡和吃饭来处理这些事情。周公以此教育儿子伯禽在治理鲁地时要勤勉谦恭,克己奉公,效力国家。周公训子的故事,在家训历史上有特别的意义。孔子曾两次在庭中教育儿子要学《诗》和《礼》,因此,后人又称父亲的教诲为庭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为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孔门家训由此开始形成。至今,孔子传世子孙八十三代、三百多万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者难以计数,这与孔门训教不无关系。

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训的发展期。这时期的家训将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思想逐渐吸收继承下来,开始形成体系,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融为一体。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家训《命子迁》造就了中国文史巨匠司马迁。司马谈在家训中引《孝经》训子:“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氏的家训对司马迁影响非常大,以致后来牵连入狱遭受腐刑依然不忘“事君”,不忘“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可见家训对司马迁的教化多么深刻,在人生笼罩厄运之时又给了他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南北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家训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颜氏家训》广为征引,反复刊刻,有人赞叹其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传承《四书五经》中传统文化典籍之精华,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走向成熟。如今,人们时常看到听到的诸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虾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等名言警句,它们都出自《颜氏家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家训在进一步成熟中走向繁荣。唐太宗认识到家训对于造就千秋帝业、万代治世的作用,专门组织饱学之士编著了皇室家训——《帝范》和《诫皇族》。家训一经皇家标领,便在民间百花齐放,欧阳修、包拯朱熹、袁采等社会名流纷纷编撰家训,所以家训在中国兴盛起来。其中,以袁采的《袁氏世范》最为经典。袁采虽卑为南宋时的小县令,但以廉明刚直著称。他撰写的《袁氏世范》堪比《颜氏家训》,久负盛名。

家训在明清两代进入鼎盛时期,明末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编撰的《朱子家训》和清初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编撰的《弟子规》为这一时期家训的扛鼎之作。《朱子家训》集儒家做人处事方法之大成,其立论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极为博大精深,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等,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弟子规》至今仍广受欢迎,为幼儿、小学教育的热门读物。

中国历代家训旨在教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读书治学的方法,培养济世理想和淡泊胸襟,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是一盏盏为人照亮心路历程的明灯,集中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融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4月于银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