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氏是姓的分支,它代表着家庭或族群的称号。这种姓氏观念一直维系到夏初,人类社会才有了明确的姓氏制度。关于大禹姓氏的来源,有一种传说认为因他治水有功,才被上天赐为姒姓,赐氏为夏。殷商时期的姓氏制度类似于夏,同时出现了“族”这一称谓。商代的姓与氏依然有着严格的区分,氏仍仅仅来源于有功于民的部落首领。代表家族或宗族组织的氏出现之前,还有表示部落组织和部落联盟的氏。
氏的起源_方姓简史

氏是姓的分支,它代表着家庭或族群的称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父系氏族制度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制度,阶级制度逐渐取代了氏族制度,新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产生后,氏便应运而生。

氏的出现,其直接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氏族首领独占剩余产品的现象,导致了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氏族内部的分化则产生了氏族贵族及其宗法组织,“氏”正是建立在这种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组织的名称。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所以说,姓和氏都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私有制的出现,彻底破坏了原有的社会形态,催生了有奴隶制的阶级社会。夏之前的社会是原始的氏族社会,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其首领代表了该部落的一切。而在姓氏方面,因其首领代表了大家的姓氏,因此,成员之间便没有实际上的姓氏之称,此法则世代相承,致使首领世世代代有姓氏,而成员之间则无姓氏。这种姓氏观念一直维系到夏初,人类社会才有了明确的姓氏制度。

夏时的姓氏首先由立功的部落首领最先拥有,属于一种特权。关于大禹姓氏的来源,有一种传说认为因他治水有功,才被上天赐为姒姓,赐氏为夏。从夏时的姓氏制度中可见凡赐姓氏者,均是于民有功的部落首领,其姓氏可以世袭,如天子、侯伯及其他贵族,均有世袭姓氏的特权,但当其政权或者地位丧失时,其姓氏也随之丧失。

殷商时期的姓氏制度类似于夏,同时出现了“族”这一称谓。“族”指聚居在一起的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的有血缘关系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始祖为宗。商代的姓与氏依然有着严格的区分,氏仍仅仅来源于有功于民的部落首领。

西周时期,氏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家族或宗族组织的氏出现之前,还有表示部落组织和部落联盟的氏。《通志·氏族略》中说:“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如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另有神农氏和轩辕氏,虽然称炎帝黄帝,犹以名为氏,然不称国。至二帝而后,国号唐虞也,夏商因之,虽有国号而天下世世称名。至周而后,讳名用谧,由是氏族之道生焉。”可见,氏在当时是指国家出现以前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和周以后的氏号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周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宗法制度,当时的氏只是奴隶主贵族的宗族组织的名称。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充斥着西周的奴隶制社会,周天子按照血缘“远近”来定“尊卑”的原则,对奴隶主贵族进行分封,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被分封到全国各地进行统治,每分封一个贵族,都会先封土授民,再赐爵命氏。于是,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等级的标志,用来标明人们的身份地位及其所出身氏族的等级。贵族的氏号多因其官爵、执掌的事务而取命,贫贱者因没有什么功德,则不具备拥有氏号的资格,可见,氏的产生、取名、继承及其所反映的实际意义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有着密切联系。

关于氏的起源,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天子封邦,以国号为氏

天子封邦,即周天子封立诸侯。

如周朝初期,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即鲁;封其弟召公于燕。鲁、燕、管、蔡、宋、晋这些国号就是这些诸侯的氏号,即为“诸侯以国为氏”的说法。

2.诸侯立家,以王赐为氏

诸侯立家,即诸侯封立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封立诸侯时,天子一般要赐诸侯以祖姓,同时给诸侯分封土地、命氏。

3.诸侯分封,以父字为氏

天子分立诸侯之后,诸侯在所在封地为王,再分封子弟为卿大夫,卿大夫以父王名字中的字为氏,由此产生出新的宗族。如鲁隐公把执政大臣无骇命为“展”氏就是“以字为氏”的例子。无骇的祖父是公子展,是以用“展”氏来命无骇。

4.以官爵或封地为氏

西周时期,功臣贵族多以官爵为氏,有采邑(封地)的则以封地名称为氏。如鲁庄公公子遂,字襄仲,在鲁国东门居住,人称东门襄仲,他的后裔便以东门为氏。古代官职爵位基本上都是世袭的,如太师、太傅和太保为三公,其后裔子孙中便有人以师、傅、保为氏。另有史、巫、卜等职官,其后裔便以史、巫、卜为氏。

5.“分族别氏”

被天子分封者为侯,侯分封的为卿,卿大夫、士则无权分封他的支庶,当“侧室”、“贰宗”逐渐繁衍壮大、血缘关系渐远时,则不再享有特权,于是卿大夫便通过“别族”的方式来让其支庶另立门户,另成宗氏,即为“分族别氏”。

可见,“氏”作为贵族宗族组织的名称,是用来衡量某个人是否具有某一等级宗族成员身份的标志,所以有“氏以明贵贱”之说。这种宗族的身份标志总是根据嫡系遗传和继承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嫡长子都能继承和使用这种氏号。例如在各诸侯国中,齐僖公之子齐小白、齐庄公之子齐仲年、郑厉公之子郑詹都不是嫡长子,但后来他们都当了国君,可见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庶子也有继承君位的潜在可能和权力。相反,当他们一旦另立新氏时,则表明他们丧失了继承君位的可能性,因为他们不再是公室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