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问题

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问题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2.1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行业多、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服务业既能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是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通过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是新常态下的重要途径。

8.2.1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

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行业多、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服务业既能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是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2013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到48.2%,与第二产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将继续增长,只有深入了解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变化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实施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通过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是新常态下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仍很低,存在较大差距,如图8.1所示。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0%左右,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了近六成。我国目前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仍然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则更为滞后,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图8.1 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力和其他资源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支撑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中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具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环境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劳动力、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等关键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使得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二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缺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三是中国制造业粗放型发展的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高能耗的、高污染的产业仍大量存在;四是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存在大量过剩产能,光伏、风电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在这种宏观环境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通过服务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调整结构、缓解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重要作用。

8.2.2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持续逆差

按美元计价,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1 853亿美元,服务贸易支出3 833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由上年的1 185亿美元扩大至1 980亿美元。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服务贸易呈现出跳跃式增长的发展态势,但服务贸易却持续逆差,且近年来服务贸易逆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图8.2所示。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旅游、运输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等领域,反映了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服务贸易长期持续逆差是我国服务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标志。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要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亟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图8.2 中国服务贸易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

8.2.3 部分省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各省市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一季度,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于第二产业。但是,各省市的情况差异很大,选取四个直辖市、四个东部省份和两个中部省份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四个直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部超过第二产业。东部四省中福建是个例外,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第二产业之下。中部两省与福建情况一样,第二产业仍然是占比最高的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其他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省市,第二、三产业占比差距不大,如图8.3所示。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全国第三产业的贡献超过第二产业,但是各省市差异很大,上海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高达91%,北京次之,高达83%。其他省市中第三产业贡献大于第二产业的只有广东和浙江。

图8.3 2015年一季度全国和部分省市第二、三产业比重及贡献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信息网。

8.2.4 部分生产性服务部门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张亚军等(2014)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不断增大,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强,但是两类产业部门的生长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较小,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则要强得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生性在2002~2007年不断弱化。制造业则不同,其发展机制具有强阶段性特征,其内生性的改善主要在1992~1997年以及2002~2007年,而在另外两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驱动加强,近年来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大幅下降。

分部门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的增长机制差异较大,如表8.2所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总效应最高,为2.325,即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力量最强,其次分别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较为低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非常突出,但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不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的内生机制在改善中,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内生机制则有所降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对制造业的溢出能力在加强,而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改善。

表8.2 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的内生性及其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

资料来源:张亚军、干春晖、郑若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与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增加值较高,增长较快,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较低,增长速度也较慢,如图8.4所示。

房地产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力量较小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里的房地产业主要是指房地产服务,是以房地产市场为主体而衍生出来的服务需求所形成的子门类,它不会像建筑业那样对制造业部门形成强大的驱动。但是,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太小就很不合理了,这意味着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中国金融在中国制造业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银行信贷通常青睐国有经济,中小企业大多情况下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本循环或其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暂时的资本积累,这一点在《中国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栏目中也得到了检验,2007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所需的资金中有60.59%来自自筹资金。金融业的溢出效应过低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融资渠道不畅。

此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三个子行业的溢出效应在0.6到0.7上下,其在总效应中的比重大致在30%~40%,这些行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较为紧密。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超过了1,这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力量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这三个子行业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图8.4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注:H1代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H2代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H3代表金融业;H4代表房地产业;H5代表租赁和商业服务业;H6代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内生性在2002年前一直在改善,但是2002年之后该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下降,而其对于制造业的拉动能力在2002年之前不断下降,但此后该行业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则大幅增加。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内生增长能力不断增强,其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在近些年则有所下降。金融业的变化状态堪忧,其乘数效应呈现倒“N”形波动,即内生增长能力在近年出现下降,而且其对于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下滑。房地产业的变化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本一致,只是其效应大小不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乘数效应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但是溢出效应则大幅攀升,到2007年表现出来对制造业的极强拉动效应。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近年来总体都在增长,但是其效应值不大,没有表现出对经济强有力的拉动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