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服务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企业资质及信誉评价评级制度,通过组织与制度安排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和违规失信行为的查处力度,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创造规范而诚信的环境。

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还比较弱而潜在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互动的对策应是努力扩大供给,探求提高生产性服务供给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同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对生产性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促使供给与需求相互对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8.4.1 加快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步伐

加快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步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首先要加快垄断性服务业改革,因地制宜地放宽市场准入,合理引进民资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性收费,促进公平有序竞争。其次,要加大开放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生产性服务领域,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此外,要吸引国外高端服务业来我国创业,通过示范效应、人才培养与流动效应以及其他溢出效应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与水平,进而更好地支撑制造业发展与升级。还要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企业组成“集团军”,通过“走出去”购并国外企业,利用它们所拥有的品牌、网络、技术和研发团队等关键性生产性服务资源。

与制造业相比,中国服务业长期以来存在产业过度管制、低效管制和对外开放不足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积极探索服务业的开放,降低服务业的进入壁垒,重塑服务业发展机制。以“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事中事后的监管模式优化政府的管理机制,完善市场制度以及公共政策体系,夯实服务经济发展的本质条件。

8.4.2 完善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公共平台

以服务业发展政策创新为抓手,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完善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公共平台。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建立健全引导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对于新创办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行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对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如研发、设计、创意、网络等信息、科技服务业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的重点项目进行贴息或补助,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为种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来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融资渠道,借鉴发达国家对应于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扩张期等阶段相应形成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等投融资链条的做法,并与生产性服务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点,设立适度低于制造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标准,同时消除要素价格歧视,实行与制造业用电、电水、用地、用气同价政策,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还可提供更多的优惠。大力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服务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企业资质及信誉评价评级制度,通过组织与制度安排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和违规失信行为的查处力度,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创造规范而诚信的环境。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市场和产业发展数据库建设,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优化提升和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专业市场,并为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以降低交易成本。以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企业和学术界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共性技术的预测和开发计划的制订,并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成立合作组织来进行研发,加快共性技术的开发速度。

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发挥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合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助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我国产业升级的阶段来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是升级的方向之一,这就需要较多的资本投入,但目前我国的融资渠道还存在诸多的不畅,资本积累的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上的差异。当前,银行的信贷偏向于国有经济,许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本循环或其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暂时的资本积累。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金融体系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融结构的变迁来实现的。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体制。同时在规范发展、严格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参与服务业,逐步形成资本结构多元、竞争充分、差异化经营的金融机构体系。

8.4.3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以统筹发展和结构优化为导向,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种类繁多、属性各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条件与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与布局的研究,据以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政策,指导和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解决内部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和耦合问题,高级化则是解决怎样促使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问题,在合理化基础上向高级化迈进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空间布局的重点是明确不同城市区域和城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统筹和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形成层次有序、融合配套、分工错位、优势互补的格局。要完善区域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各地间的资源、要素和产权流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和功能区建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作为区域性、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要承担传递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区域性“增压”功能,其他中小城市则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大城市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要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要按照增强整体功能、强化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产业群和功能区的形成,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制造业集群改造升级的引擎、支撑和带动作用。

当前,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趋势日趋明显,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企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更多以外包的形式出现,电子信息技术成为产业融合的推进剂,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从制造业发展看,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硬件产品的软件化、服务外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从服务业发展看,正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的前期研发、中期设计与融资和后期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生产性服务扩大,金融、风险投资、物流、设计、制造技术等专业中介服务成为新兴服务业,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中高速增长背景下,中国需要借助制造业服务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力,走一条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世锦:《新常态下需要质量导向的发展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1月。

[2]刘志彪:《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全球创新链: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学术月刊》,2015年2月。

[3]刘志彪:《推动服务业进入现代发展轨道》,《人民日报》,2014年7月。

[4]黄群慧、霍景东:《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与问题——国际比较视角》,《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8期。

[5]李燕:《如何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4月。

[6]李毅中:《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人民日报》,2014年6月。

[7]任兴洲、刘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日报》,2014年9月。

[8]张亚军、干春晖、郑若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与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9]周鹏、余珊萍、韩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间相关性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10]隗斌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通报》,2009年11月。

[11]李善同、高传胜等:《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2]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

(本章主持与执笔:邹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