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4.1 加大创新投入,集聚高端人才由主要依靠物质能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只是指创新驱动可以替代和节省紧缺的能源、土地、环境之类的物质资源,但不能替代资金投入,且恰恰是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要求资源向创新领域流动和集聚,加大创新投资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技术。

6.4.1 加大创新投入,集聚高端人才

由主要依靠物质能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只是指创新驱动可以替代和节省紧缺的能源、土地、环境之类的物质资源,但不能替代资金投入,且恰恰是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要求资源向创新领域流动和集聚,加大创新投资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创新要素涉及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创新投资、创新成果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创新创业人才。就如波特所说:“经济升级要求现有产业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释放高品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应对新而复杂的产业竞争。”因此,应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宜居、宜研、宜产业化的环境,包括网络信息通道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硬件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宜居环境建设,活跃的风险和创新投资,创新文化建设等。新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资金投在科技创新上比直接投在生产上更有效益。同样,资源被用于创新后,其效益更高。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成为投资的重点,其中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但更为重要的是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这里需要纠正长期占主导的低成本战略理论所强调的以低劳动力成本作为比较优势的观点。创新的基本要素是人才。低价位的工资只能吸引低素质劳动力,只有高价位的工资才能吸引高端人才,才能创新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从而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要想提高创新能力,有必要以高薪来吸引高端创新人才。

6.4.2 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

创新投入还有投资结构的要求,不能只关注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要发挥我国传统产业的创新优势。从R&D强度来看,我国的传统产业具有创新优势,与OECD国家相比差距较小;但是高技术制造业的R&D强度与OECD国家相比差距很大,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强度在10%以上,我国只有1.5%左右。我国传统产业的研发强度与其比较接近,有一些年份还在其之上。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调节来鼓励企业创新,要通过加大创新投入,鼓励创新,淘汰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技术,发挥传统产业创新优势。同时要搭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联系的纽带,其中包括强制淘汰落后的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技术,鼓励采用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等。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要素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创新支持,成本优势加上技术创新优势,将会保持和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6.4.3 加快制度创新,激活创新动力

就如十八大所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能否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前提是制度创新,已有的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能够较好地解决提高效率问题,但不能有效地推动自主创新,不能在制度上解决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由此提出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单纯的竞争机制只能解决创新的外在压力,不能解决创新的内在动力,更不能解决连续创新的动力。创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和独占创新收益,可以使创新者的创新成本得到充分的补偿。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垄断不仅可以克服对创新成果“搭便车”的行为,还可增强创新动力。其次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创新面向市场可以使创新成果具有商业价值,但创新不能缺少政府的积极作用,原因是创新成果具有外溢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政府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自主创新的引导性和公益性投资;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三是为创新成果的采用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强制措施。这说明,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创新制度的建设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创新投入制度的创新来说,既要有市场创新,又要有政府创新。市场创新主要是发展科技金融。从创新驱动对金融的需求以及金融自身的创新要求分析,商业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应该也可能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因此,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结合,促进金融资本开展以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为新技术、创新科技企业为内容的金融活动。政府创新主要是政府提供创新投入。当然政府的创新投入不能替代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不能挤出企业的创新投入。政府介入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集成创新即创新系统中各个环节围绕某个创新目标的集合、协调和衔接,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政府对包括产学研在内的创新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集成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大学科技园,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6.4.4 完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环境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引进和集聚创新资源,建设有利于吸引创新资源的环境非常重要。就激励创新的公共环境来说,强化市场竞争是必要的,可以加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压力。建设激励创新的公共服务环境更为重要。其中,除了政府批准项目的效率和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政策外,最为重要的是提供法制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根据前文所述可知,创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和独占创新收益,可以使创新者的创新成本得到充分的补偿。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垄断不仅可以避免对创新成果“搭便车”的行为,还可增强创新动力。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涉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涉及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等不同行为主体,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的合作和反馈。服从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和产品创新,但不能仅限于此,必须跳出企业范围,需要关注发明和发明成果向产品和技术的转化过程。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是要对创新的三方面工作(科学发现工作,对发明成果进行转化工作,采用新技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创新,重要的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4.5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水平,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不是所有技术都要自主,也不可能全部自主创新。中国有全世界最全的工业体系,这也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必要非得搞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平板技术源于美国,现在全球平板生产主要在东亚。国际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是后发国家提高创新起点、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来源。要提高国际合作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铁和歼击机都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开放合作是双向受益,中国既要引进技术,也要出口技术。

过去国家支持形成的成果、仪器设备、资料,很多东西都变成单位独享,如何把国家支持的东西让更多人共享,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共享科研设施的合理机制,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模式;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和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

产业转型升级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因此,对自主创新的要求不只是新发明在某个企业那里转化为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成果及时地在全社会推广和扩散。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不同于物质要素,其使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因而创新不排斥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只有当全社会都能采用自主创新成果时,才能谈得上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创新成果的全社会扩散机制还涉及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将新知识、新技术数字化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信息社会”;二是通过促进公众接受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掌握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学习型社会”。

6.4.6 加强战略研究,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

加强对技术和产业变革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非常关键。正确认识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内涵特征,研究支撑技术和产业变革的产业基础、技术体系、创新管理、教育体制等基础条件。每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之前,很多人都会提出预测,很少听到有中国人对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出判断。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都是美国人提出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决定了它是否具有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我国要加强这一层面的战略研究,前瞻部署信息网络、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一轮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明确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企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需要重点推动的重大项目,通过国家计划和重大专项来推动,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主要通过规划标准和产业技术政策来推动。政策在推动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中要发挥好八个方面的作用:加强技术预测,制定扶持对策,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成果转化,争夺标准优势,鼓励风险投资,加强基础研究,抓紧人才培养。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成为新兴产业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使智能电网技术实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的融合,使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的融合,使纳米复合、材料基因技术实现重大进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支撑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已经逐渐从“播种”进入“早期收获”阶段。

6.4.7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大市场优势,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是也具备很多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一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国现在每年有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尽管在专业设置上、在文理分开上有些问题,但是每年有超过5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这一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我国后续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优势。二是本土市场。中国的本土市场具备支撑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市场条件。国家小了,市场受到限制,很多技术和产业很难发展,我国没有这方面的局限。三是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四是资本条件。中国向来有较高的储蓄率,这为我国未来的投资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资本。五是环境条件。中国已经具备人才和知识流动的开放环境。

6.4.8 改善融资环境,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中小微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中小微企业尽管成长潜力巨大,但整体上却良莠不齐,筛选难度很大;同时,这些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的特征,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这就使它们很难从大型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获得必需的发展资金。这不单在中国如此,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而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表明,数量众多的天使投资、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基金)等市场投资机构是解决中小微科创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与传统银行相比,市场投资机构具有更强的专业筛选能力,因而能更加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有鉴于此,中国需要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众多市场投资机构来解决中小微科创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鼓励与创新有关的风险投资,拓展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科技创新投入大、风险高,企业很难筹措到必要的科技创新资金。国际经验表明,约有90%的高科技产业是依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没有发达的风险投资金融业的有力支撑是难以实现的。风险投资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业性转化,推动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因此,要积极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优化引导性政策,鼓励与创新有关的风险性投资。

总而言之,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知识创新,又涉及技术创新;既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涉及相应的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政府的积极介入。需要各个系统协调互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转化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上来。必须把握创新驱动发展主线,围绕关系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凝练科技目标,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全面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刘志彪:《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全球创新链: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学术月刊》,2015年2月。

[4]黄亚生、张世伟、余典范、王丹:《MIT创新课——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5]寇宗来:《寻找新常态下的创新“密码”》,《解放日报》,2015年5月。

[6]陈洪涛、姚礼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政策瞭望》,2013年6月。

[7]魏全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人民网,2014年11月。

[8]徐匡迪:《创新驱动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财经网,2015年1月。

[9]陈元志、谭文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本章主持与执笔:吴一平、邹俊)

【注释】

[1]徐匡迪:《创新驱动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财经网,2015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