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与模式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与模式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上述“四新”构成了当前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动力。以科技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大旅游、大休闲”时代的到来使旅游产业由以服务外地游客为主的产业逐渐向“主客共享”的民生产业转变,旅游产业作为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的功能定位日益得到广泛认同。旅游产业日益成为惠及民生和人权的“幸福产业”。

在明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内涵与边界的基础上,本文就转型升级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理论剖析,一方面把握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另一方面明确当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模式、路径上的研究成果。

一、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

随着“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科技进步和应用下人们闲暇时间日益增长以及国民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日益释放。我国已经出现了全民旅游的端倪,并将逐渐步入一个全民休闲旅游的全新时代。旅游产业也日益成为城乡发展的内在要素和惠及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幸福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的态势,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新模式,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支撑,旅游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也具有了新内涵。而上述“四新”构成了当前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动力。

(一)个性化、常态化是市场需求的新趋势

散客自助旅游和短途旅游休闲成为消费市场的突出特点。与此同时,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也成为消费者追逐的焦点,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自助游成为休闲旅游市场的主力军。随着国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交通便利化,尤其是高铁和私家车的逐渐普及,近年来,自助旅游和散客旅游取代团队旅游,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主力军。自助旅游出游目的覆盖面广,涉及观光、度假、运动、娱乐、修身、养心等各环节,旅游方式的新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供给、服务配套以及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郊游和短途旅游日益实现常态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短途火车、汽车就能够便利到达的旅游地,城郊游、短途游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的是休闲旅游活动的反复性和常态化,高质量的旅游地能够吸引短途旅游者经常性光顾。

特色化、个性化是区域竞争的新焦点。鲜明的区域特色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各省市在旅游发展中日益注重特色化和差异化,纷纷着力于各具特色的区域旅游休闲产品,深挖本土特色、深究文化内涵成为区域旅游竞争致胜的关键。因此,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日益成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二)全域化、集聚化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新时期,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面广的效益日益体现,旅游资源无边界的理念成为指导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思路。产业大融合、旅游全域化、产业集群(聚)化成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自生”的新模式。

无界化、全域化是发展转型的新方向。近年来,传统旅游接待产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娱乐业、商业、信息通信、医疗、交通运输业等多部门联动整合的态势日益明显,其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日益显著。任何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能成为旅游产业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把旅游休闲要素融合进城乡规划和建设,形成“处处是风景、人人是游客”的全域化发展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很多城市,“旅游景区”的边界进一步扩大至城乡区域的整体,“全域化”大大冲击着传统旅游产业的点状布局,成为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的新模式。

集聚化、体系化是转型发展的新态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观光、休闲、度假、商业、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旅游风情小镇逐渐替代传统单一的景点、街区,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以区域旅游目的地产品、品牌联动为特点的一体化、体系化成为区域旅游产业整体营销、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三)科技化、智慧化是产业发展的新支撑

近年来,旅游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科技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旅游者对服务智能化、网络化、便利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网站多媒体、手机通信、社交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日益成为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支撑。以大数据、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宏观监管提供绝好的平台。智慧化基础设计的构建在旅游行业秩序监管、旅游数据收集分析、旅游安全监控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四)内外兼顾、主客共享是产业功能的新定位

“大旅游、大休闲”时代的到来使旅游产业由以服务外地游客为主的产业逐渐向“主客共享”的民生产业转变,旅游产业作为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的功能定位日益得到广泛认同。很多省市把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公共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不仅面向旅游者,更充分考虑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旅游产业日益成为惠及民生和人权的“幸福产业”。

二、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路径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阶段体现出该时间节点内的特有模式和经验。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到此一游”的快餐式观光旅游到“走马观花”的经历性游览旅游,再到拉动内需的消费型休闲旅游的阶段式转变,如今正在全面迈入智慧旅游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在长时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转型升级方面的模式与路径。

田里(2002)根据世界旅游产业发展过程,指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市场型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依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分为政府主导下的超前推进型发展模式(推进型)和市场型的滞后延伸型发展模式(延伸型)。[15]丁宗胜(2006)强调政府要在充分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资金分配、市场运作规则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企业行为和市场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16]刘少和(2008)认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集约型和效益型。[17]

除理论研究外,我国不少旅游城市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有模式,例如苏州市在探索旅游发展动力过程中,形成了“整体带动模式”,从原有的景区驱动走向了城市品牌驱动;香港、成都市主要从旅游形象入手,形成了“形象更新模式”,转型升级后树立了更具感召力的旅游形象;无锡市、桂林市聚焦“产品升级模式”,由原有的单一产品走向集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等多元要素在内的旅游产品;杭州市从传统的门票支撑走向食、住、行、游、购、娱6要素支撑,形成了“产业经济模式”;青岛市、曲阜市注重提升城市知名度,开发了“节事推动模式”;北京市借助“社会整合模式”实现旅游资源的扩张,将社会资源运营转化成旅游资源与吸引物;三亚市以旅游产业形态为核心,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现集团化发展,形成了“开放市场模式”;蓬莱市以旅游管理体制创新为抓手,形成了“体制合力模式”;昆明市为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注重解决交通问题,形成了“交通突变模式”。

如上所述,在旅游转型升级模式方面,不同地区一般根据自身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包括业态类创新、商业模式类创新、管理类创新、营销类创新、体制机制类创新等。正如吴楠(2006)指出,创新是处于转型时期旅游产业的产业形态变革的灵魂,可以从产业增长方式、就业渠道、产业运行方式、产业组织结构、产业运行机制、企业经营方式、产品形式、营销主体和手段8个方面进行创新。李太光、张文建(2008)认为,在转型升级期,旅游产业需要进行业态创新,并从市场、技术、生产经营方式、组织、供应流通渠道、制度6个方面对旅游产业业态创新机制进行了针对性研究。[18]

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和路径研究方面,当前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整体视角出发,提出若干共性的战略与对策。例如唐晓云(2010)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认为信息技术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它利于改变旅游企业的组织形态,利于优化旅游产业的要素配置,还利于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鉴于此,建议完善相关旅游科技政策,借助制度和市场的力量深化信息技术渗透,以信息技术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实现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实现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19]王秀红(2012)指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政府功能的升级、旅游产业自身的升级以及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升级。政府需要转变服务意识和理念,充分发挥旅游转型升级中的监督协调作用,助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与旅游企业的升级。[20]王慧敏(2015)提出将文化创意作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创新源和驱动力,以文化创意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在提质增效中塑造品牌、在市场创新中创造价值、在体系融入中拓展空间。[21]朱晓翔(2016)指出,旅游产业应建立融合化、集群化、信息化战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现3个转变:机制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拉力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主导。[22]

二是根据某一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困境,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例如李庆雷、娄思元(2012)分析了科技对推动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鉴于相对较弱的创新能力,西部地区需要提升旅游产业的科技应用与研发水平。在具体策略上,旅游科技发展需要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重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大力推进模仿创新,积极培育自主创新。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研发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形成合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技术市场发展。[23]潘冬南(2013)主要分析了政府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应该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综合性作用,包括承担“规划者、引导者、规范者、协调者”等角色。在规范方面,政府要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引导方面,政府要积极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引导旅游产业的科技投入;在规范方面,政府要完善相关旅游标准与法规,以改善旅游环境;在协调方面,政府要搭建各类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旅游合作中的协调作用。[24]向元钧、杨明鹏、赵磊(2016)结合成都市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从旅游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以及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产业业态多元化、旅游城市智慧化和旅游营销国际化等方面针对成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改进建议,并从体制改革、资金投入、配套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成都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保障措施。[25]

如上所述,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方面,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包括从产业层面的战略思考、旅游主体层面的创新思考、旅游环境方面的改善思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思考等,这些研究形成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框架,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综观文献,上述研究多为理论性思考,缺乏科学的实证检验,所提的对策路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亟须建立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将对策研究清晰化、全面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