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市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专业市场的兴起推动了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活跃和繁荣了浙江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地出现了许多专业市场,浙江专业市场在全国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绍兴的轻纺交易市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各类商品的多渠道供应,极大地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这个杠杆,及时调节着社会的各种供给与需求,力求通过公平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浙江市场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一)个私企业的发展培育了活跃的市场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企不分,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不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这样一个市场主体缺失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必然失去应有的动力和活力。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基础环节是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其取向不外乎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增加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启动了个私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培育了活跃的市场主体,推动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浙江个私企业的率先发展有着许多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长期发展中,国家投资与国有经济的比重一直很低,1952-1978年,浙江的国有投资人均只有411元,排在全国末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1〕这种状况虽然严重影响了浙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却给浙江提供了许多体制转型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减轻了浙江国有经济退出工作以及由国有经济退出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浙江的个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空间。由于不具备国有企业的工业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巨大压力之下,浙江各地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各种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积极动员和激发民间的资本和力量,允许和鼓励个私企业的发展。而浙江在历史上就具有深厚的工商业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浙江的个私企业首先在国有经济最薄弱的温州、台州和义乌等地迅速兴起。个私企业在发展初期虽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也存在个别如后来有些人指责的所谓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原罪”问题,但是,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十分明显,这些个私企业活跃地区的经济显示出勃勃生机。在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个私经济发达地区财富效应的带动下,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在浙江其他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杭嘉湖和宁绍等地的乡镇企业也从更多受苏南模式影响转向效仿温州模式,纷纷走上了转制的道路,从而使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在浙江全省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浙江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所有制结构优势,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和在不同省区中经济排位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在浙江GDP总量构成和增长贡献中,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浙江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对浙江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增强了浙江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和压力,从而走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崛起,对传统的国有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浙江的国有企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通过多种措施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与1978年相比,30年后浙江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增长了40多倍,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位列全国第六位,利税总额、企业赢利面均居全国第三位,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利润率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浙江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浙江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转型求变,从而快速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发展。

(二)专业市场的兴起推动了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专业市场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浙江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专业市场的兴起推动了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活跃和繁荣了浙江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地出现了许多专业市场,浙江专业市场在全国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绍兴的轻纺交易市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专业市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在市场内部,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交易额巨大,竞争充分,任何一个个体都很难通过自身的价格行为和销售量来操纵市场,从而确保了产品市场的丰富性和商品流通的有效性。不仅如此,由于受自身的利益驱使,地方政府必然要想方设法吸引外地商人和商品进入本地专业市场,以扩大本地市场的交易规模和辐射范围。为此,地方政府普遍在市场内部对本地商品和外地商品,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实行非歧视性政策。这样,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专业市场这一特定的环境下消失了,市场流通更加航通,商品更加丰富多样。〔2〕

浙江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市场繁荣、经济发展速度的省份,专业市场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专业市场越发达,专业市场的成交额占全社会商品成交额的比重越大,这个地方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专业市场对地方经济的推动是全方位。首先,专业市场的发展拓宽了商品流通的渠道,有效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专业市场与区域工业经济尤其是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浙江工业化的主战场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专业市场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工业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商品流通渠道问题。正是专业市场的兴起和市场容量的拓宽,极大地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义乌和绍兴的许多工业,就是在专业市场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其次,专业市场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专业市场发生的经营活动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各业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专业市场的兴起,与之相配套的交通联运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相继生成。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各类商品的多渠道供应,极大地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三)要素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长期以来,要素分配的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之一,信贷资金受到传统银行体制的束缚,民营企业很难能够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技术的交流和转移受到许多制度的制约,劳动力也长期以来受到户籍制度的管束。但是,在浙江,民营经济的活跃对要素市场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促进和推动了生产要素分配的市场化进程。

以个私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外的产物,这些由民间自发创业形成的中小企业在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享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任何优惠,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他们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形成了生产要素分配市场化的内在动力,推动着浙江要素市场的形成。

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信贷金融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浙江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在浙江,金融市场化更多反映在民间金融的活跃上。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民间金融往往以“地下钱庄”等形式出现,受到很大制约。但是,正是这些民间金融,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创业和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尤其是在温州、台州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作为“温州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温州城市信用社,是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民间银行”。1986年温州城市信用社初创时,费了很大的周折。当时,股份合作制信用社的融资方式,在许多人看来和民间的“抬会”相差无几。但是由于“民间银行”以区街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实行浮动利率,且服务灵活多样。因此,深受中小民营企业的欢迎,业务拓展很快。可以说,如果没有民间金融,就不可能有温州和台州的民营经济,当然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规模的浙江经济。目前,浙江温州已成为全国民营金融改革的试点地区,金融市场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快速成长的产业集群成就了区域特色经济

产业集群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浙江本身资源有限,但是,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浙江许多地方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了有鲜明特点的资源和产业集聚,这种建立在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有效推动了浙江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据浙江省委政研室2001年所做的调查,浙江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有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达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浙江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3〕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内生性,而产业集群正是由于其植根于各地的社会环境,能够充分利用各地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很好地适应了浙江经济发展的要求。浙江各地产业集群形成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但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资源是其共同的特点。浙江有不少产业集群就是在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绍兴的纺织业、温州的制鞋业、永康的五金业、宁波的服装业等,这些历史上的优势产业为形成当地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区域性的专业化劳动力、技术等重要的资源基础,有了这样的历史传统和人力资源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些地方很快就形成了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发展也是形成地方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因素,浙江的许多专业市场形成规模优势之后,又反过来带动了当地的工业发展,如义乌的小商品生产、温州永嘉的纽扣产业等。还有一些产业集群是由民间自发力量,主要是通过当地能人和企业家创新发展起来的。如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集群,温州的打火机集群,杭州的女装业、IT产业群等。也有不少浙江的产业集群是利用本地特有的地理位置或地理条件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形成的。如舟山、象山的水产品加工产业群,庆元的山珍药材特色产业群等。产业集群使浙江经济发展中的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等特点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共同推动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股份制经济的活跃完善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企业在生产组织上存在的致命弊端是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产权和责任关系的模糊不清使得企业发展既缺乏动力,又没有应有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浙江在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发展的个私企业由于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明晰的产权,发展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受个私企业的资本规模和家族因素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个私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依然需要调整完善。从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股份制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接受。浙江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一方面,推动个私企业逐步向股份合作制发展。政府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促使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合伙、合作、合资、合股不断发展为股份合作制经济,温州从1987年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以扶持、扶正、扶优股份合作制经济为主要目的的地方性法规。如1987年颁布的《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8年颁布的《关于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通知》,1989年颁布的《关于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1990年颁布的《批转<关于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若干政策规定的报告>的通知》等,这些文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机制形成、制度创新、结构完善,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台州市针对民间“联户企业”的大量出现,及时总结经验,于1986年出台了《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成为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官方文件。1987年10月,中共台州地委、行署进一步明确提出“取两南(苏南、浙南)之长,走自己之路,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之后,股份合作经济在台州全面推开,发展迅猛,对台州整个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温州、台州股份制发展的基础上,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在全省扶植和推行股份合作制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规定,使股份合作制在浙江全省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浙江省努力推动国有经济的股份制改革。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浙江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使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