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金融机构的特点

日本金融机构的特点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2 日本金融机构的特点在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日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金融制度和融资体系。从表4-5中,可以看出日本的金融机构具有如下特点。日本商业银行占民间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高达61%。

4.2.2 日本金融机构的特点

在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日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金融制度和融资体系。其中有制度性的特点,也有其特有的金融交易习惯,如间接金融、利息的事后平衡、主银行制度等。以下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并结合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情报化等新的形势发展展望未来日本金融体系的走向。

4.2.2.1 日本金融机构的制度性特点

日本的金融制度是以银行部门为中心的所谓间接金融制度。它以储户承担银行破产的风险,银行则代替储户承担资产运作的风险为前提。那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日本的银行业在制度上有何特点呢?请看下表。

表4-5 日本与欧美国家银行制度的对比

img44

注:1.城市银行。

2.总资产在3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

资料来源:《日本金融制度》,东洋经济新报社。

从表4-5中,可以看出日本的金融机构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与美国、英国相比,日本除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多。虽然有不少国家在中小企业、农林渔业等领域也设有专门的金融机构,用以培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农林渔业部门的竞争实力,但能够做到像日本这样分工明确,覆盖广泛的国家却很少。据统计,日本除商业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主要由信用金库(截至2006年3月底,292所),信用合作社(相同,147所),农林渔业合作社(截至2006年4月1日,1 202所)等金融机构组成。

第二,商业银行在民间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中占有绝对比例。日本商业银行占民间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高达61%。而德国、英国商业银行占民间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仅为3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除了银行存款之外,缺乏更加安全、有利的金融资产运作工具,再加上日本城市银行与企业保持的密切的关系,促使大量的金融资产通过储蓄的方式流向银行。

虽然在德国也有“三大银行垄断”的说法,但三大银行占德国国内全部存款总额的比例仅有10%。而其他金融机构,如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的比例则反而比三大银行高得多。之所以有“三大银行垄断”的说法,其实不在于其存款规模,而是三大银行对企业的持股比例。

其次是日本的股票市场。战后,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股票市场也随之重新开放。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股票市场作为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银行相比,日本对股票市场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政策。如要求股票交易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原则上禁止场外交易活动,并且对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流通设置了严格的审查制度,除了一些大企业之外,一般企业几乎很难达到上市标准。所以,战后近70年之间,日本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也只有2 400家左右,仅占全部企业总数的0.001%。此外,日本还规定禁止股票的期货交易,长期坚持新增股票实行按面额比例配股方式。这些政策措施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尽量规避股票市场的风险,但客观上却起到了制约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促使资金大量流向了银行信贷市场。

另外,还有日本的债券市场。1949年重新开始企业债券的发行,但当时主要由银行等金融机构认购,导致由长期信用银行为中心的长期资本银行和证券公司长期主导企业债券发行券的种类和规模,实际上是一种由银行控制的债券市场。1956年设立了国债流通市场,至此,日本的债券市场基本形成。但由于战后日本的国债发行长期受到所谓“平衡财政”的政策限制,企业债券的发行又受到来自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制约,再加上家庭部门储蓄不足等因素,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止,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4.2.2.2 日本银行的融资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极度的通货膨胀,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几乎散失殆尽。其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增长,又开始逐步增加。并且这些金融资产大部分通过储蓄的形式进入银行。即通过这种方式将家庭金融资产集中到银行,并通过银行向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资金。这就是所谓间接金融方式。这种金融方式形成的背景如下:

第一,在战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银行先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恢复。第二,银行在全国各地到处设有分支机构,随时可为顾客提供服务。而作为股票、企业债券销售窗口的证券公司则并没有那么多的分支机构。另外,由于股票和企业债券均有最低交易量的要求,两者相比银行更容易吸纳小额、零散的个人金融资产。第三,日本长期实行固定利率政策,无论金融机构的形态和规模如何,存款利率一律相同,因此储户一般都会把存款存到距离最近的金融机构。

正是依靠利率的政府管制,开设分支机构时的严格审批制度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各种政策限制,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如图4-2所示的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体系。

由于银行通过储蓄吸纳的大部分资金均属一年以下的短期存款,与企业投资资金所要求的融资年限(5~7年)相比,有相当大的时间错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成立了专门从事长期贷款业务的长期信用银行。即采取了城市银行主要负责企业周转资金等短期贷款业务,长期信用银行负责企业投资资金等长期贷款业务的长、短分离政策。但实际上城市银行与长期信用银行在资金来源、融资对象的选定等方面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是长期信用银行的资金来源要靠发行债券来筹集,而这些债券的50%以上又主要靠城市银行来认购。这样既解决了城市银行希望避免长期信贷风险的问题,又解决了长期信用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不过,城市银行在认购长期信用银行债券的同时,往往会附带要求优先向其指定企业提供贷款的条件。当然,这种城市银行认购债券的行为也有其经济的合理性,因为长期信用银行债券由日本银行提供担保,认购风险明显低于一般企业债券;债券利率的设定一般会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1%左右,从银行收益的角度看也是比较有利的。

还有,由于日本的信贷市场长期呈现一种需求过剩的状态,在具体的融资过程中,银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借助这种相对有利的地位,银行提供贷款时,往往会要求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将其中的一部分贷款重新存入自己的银行。这样,第一可以减少银行实际提供贷款的数额,第二是间接提高了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在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收到了增加银行收益的效果。

img45

图4-2 日本金融市场体系图

不过,以上这种所谓“日本式”的融资体系也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逐步改变过去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企业开始从规模扩张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信贷市场长期形成的求大于供的状态逐步消失。具体体现为银行主导权的弱化与信贷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金融管制政策的逐步放宽,一部分大企业开始将筹集资金渠道从传统的信贷市场转向资本市场。其结果,直接导致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减少和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主导权的丧失。

具体体现为从1989年开始取消了对企业再存款比例的要求;1990年取消了银行贷款利率与中央银行贴现率挂钩的做法。之后,逐步形成了各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市场走向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体系。尤其是经过2001年的日本版金融大改革后,这种倾向更加显明。至此,日本的金融体系基本完成了以自由化、国际化为最终目标的改革进程。

包含保险、邮政储蓄、养老保险等,日本金融机构全部的资金额如表4-6,在2011年3月达到1 372兆日元。国内银行占40%,为528兆日元,其次是协同组织金融机构(15.7%),邮政储蓄(15.6%),保险公司(14.1%)。在国内银行中,城市银行的资金额为247兆日元,占资金额总计的18.0%,占国内银行资金额的47.0%。作为一种单一的形态,在金融机构整体中占有最大的份额。信贷供给方面,城市银行作为大企业的主银行,提供了企业所需资金的约20%,在日本国民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表4-6 日本金融机构的资金额(2011年3月底) (单位:亿,%)

img46

续表

img47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调查统计局《金融经济统计月报》。

4.2.2.3 日本的“主银行制度”

在探讨日本的金融体系时,一般都会提到一种称为“主银行制度”的惯例。之所以称其为惯例,是因为它并非法定制度,而仅仅是一种基于银行与企业相互关系的习惯做法。

其做法具体可归纳为以下5点。即,①主银行在所有融资银行中具有最大的融资比例。②在所有持股的金融机构中持股比例最大。③派遣本银行员工进入融资对象企业领导层。④建立长期、固定的综合交易关系。⑤当融资对象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时,组织实施救助。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存在这种特殊的做法呢?以下将具体加以探讨。

首先,长期以来,在日本的信贷市场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又人为地将贷款利率设定在很低的水平。即作为价格机制的贷款利率在信贷的供求关系中很难起到调节作用。这时,信贷的供求通过何种机制来调节就成为主要问题。而日本正是通过这种“主银行制度”,对信贷资源的配置进行了有效的调节。

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企业(主要是大企业)的融资申请,银行按照是否存在主银行关系为标准决定是否提供贷款。如果是与自己存在主银行关系的企业,一般会优先满足其贷款要求,如果不是则要严格审查。同时,为了满足企业方的巨额资金申请,主银行还会说服其他银行组成“银团”,按照一定比例实行联合融资。其中主银行方的比例最高,可能占到贷款总额的20%~30%。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可以降低提供巨额融资的风险。而对于参与联合融资的其他银行来说,由主银行出面组织融资即是一种信誉担保,也是一种信息共享,有利于降低其他银行的贷款审查成本。如果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也是实现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

事实上,在日本对大企业来说,长期与有实力的大银行确立主银行关系就等于取得了资金优先配置的保障。而通过以主银行关系为中心的融资渠道基本上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并没有出现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从金融市场的整体格局来看,主要是城市银行集中向大企业融资,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集中向中小企业融资,基本呈现一种长、短分离,大、小分离的金融市场格局。当然,还有住宅金融、个人信贷等融资渠道作为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