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日本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服务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和经济社会的都市化。但随后的三年里,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导致了日本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产业的比重没有进一步攀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急剧上升。这意味着日本全面进入了后工业化的信息化时代。总的来看,日本的服务经济化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发展速度比较快。

服务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和经济社会的都市化。明治初期,日本还是一个与工业社会无缘的农业国家。1880年(明治1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为67.1%,第二产业的比重为9.0%,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3.9%。但是,随着明治政府实行了“殖产兴业”政策,工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到了1920年(大正9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34.0%,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6.7%,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为39.3%。后来,从二战到战后初期,由于战争导致了工业设备遭受严重毁坏,加上粮食危机,迫使日本加强农业生产,相对降低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能力。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升高了。但是,1955年以后,工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增加。196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4.9%、36.3%、48.8%。特别是在钢铁、化学、合成纤维、造船等领域,从欧美引进了新技术,以此为契机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要也大大提高了。像黑白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冰箱等耐久商品迅速得到普及。这样,由引进技术带来的技术革新和大众化消费的相互辉映,更加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197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首次低予10%,跌至5.9%,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3.1%,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1.0%。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了40%,树立了“工业国=日本”的形象。但随后的三年里,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导致了日本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产业的比重没有进一步攀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急剧上升。到1980年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6%,37.8%,58.6%。[3]1990年代至今,由于信息产业化的发展,日本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总之,日本从1880年至1980年的百年当中,从生产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由67.1%下降到3.6%,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28.6%、34.9%上升为37.8%、58.6%。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横向分工的发展,日本服务产业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至2000年底全日本第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59.4%提升到70.5%,提高了11.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日本全面进入了后工业化的信息化时代。参见下表:

表12 日本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4]

从总的分析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服务业,到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稳定的成长。20世纪80年代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逐渐增大,制造业知识集约化的发展引带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制造业中技术、系统方面的改革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成长的服务领域分为消费性服务(面对个人的服务)和现代生产性服务领域。

消费性服务方面的特点是:

第一、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领域;

第二、与中年女性就职有关的领域;

第三、与余暇增大有关的领域;

第四、自动车销售有关的领域。

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特点是:

第一、重视经济性的领域;

第二、重视专门性的领域;

第三、重视竞争力的领域;

第四、重视劳务方面的领域;

第五、重视信息情报方面的领域;

第六、重视产品营销方面的领域。

这种一面是成长钝化,一面是成长急速竞争激烈的领域,为服务业成长需要具备的方针政策是,尽早发现需求,确定巩固在业界的地位;比其他更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输入制造业开发的机器设备不断开展新的经营方式。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整整停滞10年,经济衰退。这个期间日本经济1991-1992年慢慢开始经济萧条,1993年随着日币急速升值,生产的海外转移加速进展,萧条越来越深化。1994-1996年是被作为景气好转期,但实际上这是制造业大户的恢复与中小企业、非制造业停滞的一个对立时期,经济处于两极化发展中。1997年开始,消费税和医疗费负担的增加促使家庭消费缩小成为引发战后最大一次萧条的诱因。20世纪9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一是泡沫经济崩溃后(资产通货紧缩)带来的需求缩小;二是设施过剩化的循环不良;三是日币的急速升值和产业空洞化。1997年开始的战后最大萧条带有政策判断失误引起的政策上的萧条与不良债权累积增加引发的金融危机两因素。日本的余暇关联服务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由200万人增之238万人,其中有38万人基本聚集在酒店、旅馆、弹子球店、高尔夫场、补习培训班等领域就业,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家庭消费停滞,这些业种都走向了消退。[5]余暇关联服务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从238万人减至218万人,整整减少了20万人。弹子球店、高尔夫场、赛马赛车等的营业额1994-1999年都在减少。与生活相关的洗衣理发浴场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由于家庭消费的停滞而减少。企业相关的服务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462万人上升到522万人,增加了60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又由522万人增加到599万人,增加了77万人。[6]虽然是平稳地在增加,但从业种来看看,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协同组合(农协等)以外其他所有的业种都有一定增加,后半期继续增加的是情报服务调查、广告业事务服务(建筑物服务、保安、人才派遣等)。其他的如停车场、汽车维修保养、机器维修、物品借贷、专门服务、协同组合等基本是维持现状或减少。

总的来看,日本的服务经济化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第一次产业就业者的占有率1960年33%,20年后的1980年下降为10%,而第三次产业同期从38%急增到55%,到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至70.5%;二是日本的服务经济化是在情报化的进步中发展而来的。这个倾向是1965年左右出现,1975年后这种倾向更加强烈,这主要是产业界内的情报化,特别是电脑利用技术的进展与情报关联服务业的扩大成长在一个轨道上;三是生产性服务的增长率不断增高。长期以来作为企业内部处理的一些业务开始被外包,逐渐发展为企业化,产业界内需求多样化也加速了其发展速度;四是日本在生产方式上,已经由主要重视硬件设施开始转向重视软件及其发展质量上来了,制造部门中的服务化、软件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日本人民所得水平的上升其消费生活的增加,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物质的丰富转而追求精神上的充实感,因而教育、娱乐、外餐、情报通信等服务的消费比率呈现增加的倾向。五是日本的服务产业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技术水平和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分散到集中,都市集群的程度比较高。六是日本高龄化社会的发展和女性进入社会的增多,对老龄商务、家政代行服务等,医疗服务,生活支援服务的支出也不断增加,服务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依据以上对日本服务业发展几大特点的分析,我们把日本经济服务化的发展路径概括为“市场主导,政府扶植,信息密化,都市集群”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