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性人假定

理性人假定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假定,就是假定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是理性人。理性人假定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在行动中就一定能实现最优目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析之所以需要理性人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前提下可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经济行为作出预测,提供经济决策的理论根据。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假定,就是假定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居民户、厂商以及政府)都是理性人。理性人从事经济活动都要追求最优的经济目标。

具体地说,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决策目标最优化。总之,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利益最大化。对于这一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说过:“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或者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页)这话是真的。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所有经济行为,都可以说是一定形式的交易行为,而所有参与交易行为的人,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病人请医生看病,从道德原则看,医生要救死扶伤,但从经济原则看,医生必须获取经济报酬。他给病人开药方,动手术,需要为病人着想,早日把病治好,但他这一想法,也包含了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动机,那就是治好了别人的病,别人就会相信他,他的名气会越来越响,医疗生意会越做越红火,他的收入和地位就会越来越高。同样,为自己利益打算,厂商自然会生产和销售使顾客满意的产品,科学家自然会刻苦钻研,不断有所发明创造,演员会不断改进演技,运动员会不断刷新纪录,境外投资者会不断入境来寻找商机……这样,生产就会不断发展,经济就日益繁荣,社会就逐渐进步。可见人们为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从经济上看不仅有合理性,也具有进步性。否则的话,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不会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了。

理性人假定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在行动中就一定能实现最优目标。第一,客观条件限制并约束着理性人不能达到甚至不能争取最优,而只能达到次优,但这不等于他不要最优;第二,人们在作某次决策时也并不总是会深思熟虑,在许多场合可能按习惯办事,受骗上当也难免;第三,除经济利益外,人们作决策还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析之所以需要理性人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前提下可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经济行为作出预测,提供经济决策的理论根据。可以设想,要是没有这样的假定,如果人们真的对经济行为的结果抱无所谓态度,那么经济学就很难提出什么理论了。

经济学既然假定经济行为主体都是理性人,就必然得出只有符合理性人假定要求的经济制度,才能把人们的经济行为真正长期纳入一定合理轨道。通过某种教化或感动方式,虽然也能使少数人在短期内做出某种毫不考虑自己利益的高尚行为,但要求大多数人长期如此是不现实的。通过政府某种强制力量迫使他们这样行动也只能奏效一时。人性不存在起初是“善”还是“恶”的问题,而只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的问题。既然如此,通过不断实践摸索,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理性人假定要求的制度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就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与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