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全成本视角的中国出口规模问题研究

基于全成本视角的中国出口规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郑 琳摘 要:本文研究中国出口规模扩大的可持续性问题。且近几年,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GDP的拉动作用正不断减小。然而,要回答中国出口规模应否继续扩大的问题,不能单从宏观角度,还应该从微观层面,关注经济效益。

郑 琳

摘 要:本文研究中国出口规模扩大的可持续性问题。首先利用1994—2010年的数据测算出广义要素的全成本指数,基于此分别从绝对值和相对增长率两方面与出口价格指数进行对比,考察出口企业实际经济效益。结论显示:在全成本核算框架下,出口企业单位利润被严重高估,经济效益急遽下降,中国不应再继续实施粗放型扩张的外贸战略。

关键词:出口规模;经济效益;出口价格指数;全成本指数;环境成本

China’s Export Scale Research Based on Full Cost Perspective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whether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expand its export scale.First,work out the full cost index in terms of generalized factors by using data from 1994 to 2010,then contrast itwith export price index in absolute value and growth rate respectively to examine export enterprises’actual economic benefit.The result shows that: export enterprises’unit profit and actual economic benefit are highly overestimated,so it’s not desirable for China to continue the extensive trade strategy.

Keywords: Export scale; Economic benefit; Export price index; Full cost index; Environmental cost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凭借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我国出口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年平均贸易增幅20%左右,高于全球贸易同期增幅近一倍,2009年出口总额达12016亿美元,正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其间,出口也推动GDP迅速增长,例如,2005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曾高达23.1%,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必须承认,出口作为领跑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过去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低成本优势趋弱;资源约束加重,环保压力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而需求疲软,这些都让传统数量型、粗放式的贸易模式面临挑战。且近几年,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GDP的拉动作用正不断减小。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出口对GDP贡献率为-3.9%。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中国是否有必要继续扩大出口,低价竞争的传统的贸易模式是否仍具有存续空间。

二、全成本分析与核算

以往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多基于宏观层面,通过分析我国出口总量变动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得出支持或否定的结论。然而,要回答中国出口规模应否继续扩大的问题,不能单从宏观角度,还应该从微观层面,关注经济效益。

(一)传统成本核算框架下环境成本的引入分析

出口贸易会产生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在技术不足、生产标准不健全和环境管制措施滞后的情况下,企业实际成本中高出私人成本的部分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因而其经济效益实际是被高估的。为消除该外部性,一种解决方法是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作为核算项目计入企业成本,从而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但由于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环境被视为非经济因素,以至于环境、资源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几乎从来没有被纳入成本核算。而事实上,环境和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只有同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可利用水平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就目前来看,环境恶化、资源枯竭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中国,由于一直以来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在讨论“中国应否继续扩大出口”的问题上,有必要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纳入成本核算体系,由此得出的实际经济效益才更准确地衡量国民福利增加水平。

目前,通过环境成本内在化反映一国出口产品的真实成本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个趋势。在核算方法上,Lee和Roland-Holst(1993)提出了“贸易含污量”(Embodied Effluent Trade,EET)概念用以表征一国为生产出口产品所耗费的资源。陈迎,潘家华,谢来辉(2008)从内涵能源的概念出发,定量研究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问题。在贸易与环境、资源成本关系问题的研究上,多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陈继勇,刘威,胡艺(2005)使用1990~2003年的数据,通过对我国环境污染水平和贸易开放度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开放度对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影响。董敏杰,梁泳梅,李钢(2011)利用加入污染治理支付成本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发现,环境规制并没有降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外对于环境、资源成本内在化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测算方法和量化指标。对于贸易和环境、资源关系问题,更多的是研究出口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而较少研究环境等成本对贸易的影响;而后者又集中在环境内在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上,缺少对资源消耗的研究。在研究角度上,现有文献更侧重从结果上分析环境成本对贸易的实际影响,而较少从原因入手分析在考虑环境成本时出口规模的合理性问题。对此,本文尝试构建广义要素的全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分析引入环境成本后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证实当前我国出口规模继续扩大是缺乏合理性的。

(二)全成本指数核算

1.会计成本指数核算

《中国统计年鉴》中我国出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其中,1994~2010年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平均占到90%以上。据此,可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反映出口会计成本。考虑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内含企业利润,会高估企业出口会计成本,本文采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调整的实际会计成本作为出口会计成本指数的衡量指标。该指标定义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调整的实际会计成本= PPI* 1/(1+成本费用利润率)

2.环境成本核算

对于环境成本的界定,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本文采用联合国统计署1993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环境成本的概念,该概念包含两部分: (1)因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2)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支出。

本文定义资源消耗成本来反映产品出口造成的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减退。在核算中,采用“出口含能量”作为资源损耗程度的替代变量,在会计成本的基础上加成得出包含资源消耗成本的出口产品生产成本。资源消耗成本加成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源消耗成本加成率=[(出口含能量*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当年价格计算的出口总额]* 100%。其中,出口含能量的计算以制造业为代表,公式为: EXEE=w* E,其中,EXEE代表出口含能量,w为制造业出口值占该行业总产值的比重,E为制造业总的能源消费量。

其次,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衡量环境污染,在会计成本的基础上加成计算包涵环境污染成本的出口产品生产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加成率的计算公式为:

环境污染成本加成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当年名义GDP)* 100%

3.全成本指数核算

青龙(2011)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提出广义要素的“全成本”概念。本文同样基于广义要素“全成本”概念,主要考虑加入环境成本后的生产“全成本”。该全成本指数核算的公式如下:

全成本指数=出口会计成本指数

      *(1+环境污染成本加成率+资源消耗成本加成率)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PPI同比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本文将其调整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定基价格指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制造业年产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名义GDP以及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以澳大利亚煤炭价格为标准价格)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制造业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行业出口额来自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10年双边贸易数据(STAN Bilateral Trade Database 2010); 1994~2010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UNCTADstat)。

(二)实证结果

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者理论,企业往往只有在经济利润非负的情况下才会扩大生产。因此,本文对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用企业单位利润水平作为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通过将环境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测算企业利润被高估的程度,使出口规模扩大问题的研究具备微观基础。

1.利润水平的绝对值差异

图1给出了1994~2010年我国出口产品会计成本指数、全成本指数和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其中,出口价格指数呈现V型变化趋势,虽然1998~2002年间出现下降,但之后价格回升,整体仍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除2008年有较大增幅外,其余年份仅在100~110的价格区间波动。若仅观察会计成本指数和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2003年之前出口价格指数高于出口会计成本指数且差值较为稳定,企业盈利能力没有太大变化。但以该时点为转折点,此后出口会计成本指数出现快速增长,增长率明显超过出口价格指数,特别是2005年出口会计成本指数对出口价格指数形成反超,且差距逐年拉大,表明出口企业的单位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企业单位出口利润减少。

若考虑环境成本,则出口价格指数同全成本指数的差距进一步增大,出口企业单位盈利能力恶化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全成本指数总体趋势同出口价格指数相似,除1997~1999年,2001~2002年以及2008年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较快增长,且增速较出口价格指数更快。对比加入环境成本因素前后企业单位盈利能力的下降情况,容易看出,加入环境成本后出口企业单位利润大幅降低,幅度超过50%,表明出口企业的单位利润水平被高估超过50%;且负盈利点由此前的2005年提至2004年,说明对于企业目前盈利能力的评价是过于乐观了。

图1 成本与价格指数趋势图

2.利润变化率差异

基于出口会计成本指数、全成本指数和出口价格指数绝对值的变化趋势,图2进一步反映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图中全成本指数增长率曲线基本位于出口价格指数增长率曲线上方,在指数增长的年份,全成本指数的增长幅度大于出口价格指数,特别是近些年,全成本指数增速大于出口价格指数增速逐渐形成稳定趋势。可以看到,1999年至今,仅2002年和2009年出现过全成本指数增长率低于出口价格指数增长率的情况。其中,2009年之所以出现全成本指数大幅下降的现象,以至于增长率低于出口价格增长率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国际煤炭价格的大幅波动。2008年国际煤价以澳大利亚煤炭价格为标准曾高达127.1美元/吨,同比增长93.4%,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自然灾害使得煤炭供应紧张,大幅推高了煤炭价格,使计算所得的资源消耗成本加成率,从而加成后的全成本指数大幅提高;而2009年国际煤炭价格趋于正常,澳大利亚煤炭价格回落至71.84美元/吨,该国际煤炭价格水平的变动导致了2009年全成本指数的大幅下降。然而国际市场煤炭价格的波动具有不确定性,2009年全成本指数的大幅下降属于偶发现象,不影响对其整体变动趋势的判断,整体来看全成本指数的增长速度仍要快于出口价格指数的增长。

图2 成本与价格指数增长率比较

再对比加入环境成本因素前企业单位盈利能力的情况可知: 2000年以来,除2002年、2006年和2009年外,其他年份全成本指数的增长率均大于或接近于会计成本指数的增长率,表明加入环境成本的全成本指数增长率要快于会计成本指数,从而加速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恶化。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在不考虑环境成本的情况下,2000年出口企业的单位利润水平为零。然而现实中,剔除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单位利润水平实际为正。因此,实证对于出口企业的单位利润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这主要是因为本文在出口企业利润水平的衡量中选取出口价格指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调整的PPI指数作为指标,由此算得的基期年份的企业单位出口利润在数学上必定是零。对于如何消除基期因素,精准地计算出出口企业单位利润是作者尚在探索的一个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实证对于出口企业实际经济效益变化趋势的解释力。从趋势上看,加入环境成本因素后,出口企业的单位利润实际上被严重高估,幅度超过50%。考虑到至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77%,2011 年1~2月,该出口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1.44%,增加环境成本后出口企业的真实利润率不到1%。同时,由于全成本指数的增长率高于出口价格指数的增长率,出口企业的单位利润高估程度逐年提高,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和资源约束的加深,未来全成本指数会出现更快的增长,从而加速出口企业实际经济效益的下降。

此外,由于我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加之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国内PPI水平高于出口价格指数的现象也是合理的,即在不考虑环境成本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单位利润水平为零的假设成立。如此一来,可以近似地得出我国出口的真实单位利润已经为负的结论。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可以用出口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反映出口引致的国民福利水平,将一单位出口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国民福利的变化定义为出口规模的边际效益,则中国的出口规模边际效益实际已为负。

因此,目前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在宏观的出口规模边际效益和微观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已经为负的情况下是不理性,也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即便实际经济效益仍然为正,但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出口企业的单位利润空间非常小,且在全成本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趋于零,继续扩大出口规模不仅无法创造较高的国民财富,还会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的资源损耗,损害国民福利水平。该种形势下,不应继续实施低价竞争,扩大出口规模的粗放型出口战略,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适当减少出口,从量上降低出口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程度,从而降低出口的环境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出口价格,由此从量和价,成本和价格两条路径共同实现出口企业单位利润水平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友国.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2]林桂军,张玉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3]彭水军,刘安平.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5).

[4]俞海山.国际贸易外部性的表现、特点及消减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2).

[5]A.Hossain and A.Chowdbury.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M].Edward.Elgar Publishing,1998.

[6]Fredrich Kahrl,David Roland-Holst.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