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全文化界定

安全文化界定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安全文化界定2.3.1 文化的定义与范畴1.文化的定义与属性英国学者威廉斯曾经说过,“文化”一词是语言中最复杂的词汇之一。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

2.3 安全文化界定

2.3.1 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1.文化的定义与属性

英国学者威廉斯曾经说过,“文化”一词是语言中最复杂的词汇之一。由于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200多种,甚至文化的定义本身已经成为一个被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原始文化》 “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

此后,美国学者克罗伯(A. L. Kroeber)和克拉克洪(D. Kluckhohn)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对所收集的由世界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等界定的166条有关文化的定义做了整理分类。笔者将其分析整理成表2-1。

表2-1 文化定义的分类及对比

img10

续表

img11

续表

img12

基于对上述文化的典型定义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关于文化的如下基本属性。

(1)整体性。应当将文化看做一个复杂的整体事物理解其内涵。

(2)社会遗传与传统属性。人类不但具有生物遗传特性,而且还具有社会遗传特性,文化不但体现了这种社会遗传的过程,也表现为这种社会遗传的人工结果或产品。

(3)价值观。文化的核心本质就是价值观,并且通过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产生动态作用。

(4)调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文化既是人类为适应外界环境和其他人群而使用的一整套调整方法,又是解决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手段。

(5)学习属性。文化中学习这一非遗传性因素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得的。

(6)抽象结构属性。文化是由可以分隔的但相互又有结构性联系的各个抽象要素的组合。

(7)观念与符号属性。文化必须限于是高于意识行为的现象,而观念即从风俗、形式等松散的概念中提炼的最核心的概念;文化包括的所有思维和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被价值观赋予内涵的符号进行传递的。

2.文化的层次结构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都可以认为属于文化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和广义的社会含意是相同的。

狭义的文化和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是产生于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行动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如价值观、观念等。

2)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克拉克洪认为,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性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需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而隐性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存在于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中。隐性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3)文化的层面

文化哲学将文化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精神文化也称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也有学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

2.3.2 安全文化的起源

可以说,安全文化是伴随人类社会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人类有意识地研究安全文化理论,仅仅是近20年的事。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安全文化理念的提出可以较好地解释导致该事故灾难产生的组织错误和员工违反操作规程的管理漏洞

同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

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编写的“INSAG-4”评审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策略。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不失时机地跟踪国际核工业安全的发展,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理念介绍到中国。

1992年《核安全文化》一书的中文版面世。1993年时任劳动部部长的李伯勇指出: “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国的安全科学界把这一高技术领域的思想引入了传统产业,把核安全文化深化到一般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领域,从而形成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

2.3.3 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

按照人类发展进程中对安全的认识,可以将安全文化分为四个阶段,见表2-2。

表2-2 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脉络

img13

资料来源:罗云.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建筑安全,2002(9) .

(1)古代安全文化。17世纪之前,人类安全观念是宿命论的,行为特征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古代人类安全文化的特征。

(2)近代安全文化。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人类的安全观念提高到经验论水平,行为方式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式的行为方式变为主动式的行为方式,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安全观念,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

(3)现代安全文化。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现代安全文化阶段。

(4)发展的安全文化。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及核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发展的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

从安全哲学的观点分析人类自护能力发展的角度,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用图2-2表示。

img14

图2-2 从安全认识论及安全哲学的观点看人类安全自护能力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资料来源: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 .

从人类安全活动及科技进步的视角分析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用图2-3表示。

2.3.4 安全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1.现有典型安全文化定义的整理分析

(1) 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名为《安全文化》的总结报告(INSAG-4)中首次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就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关注安全问题优先权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该文化强调组织内的双向沟通,即一方面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各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另一方面是各级人员为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

(2)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

img15

图2-3 从安全生产及科技进步的观点看人类安全文化的进程

资料来源: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 .

(3)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the Safety of Nuclear Installations,ACSNI)提出,安全文化是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

(4) Douglas A. Wiegmann等人认为,安全文化是由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员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它涉及每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主动从失误的教训中努力学习、调整和修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并且从坚持这些有价值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奖励等方面的程度。

(5)徐德蜀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 ;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6)曹琦认为,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价值观是指安全文化的里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

(7)罗云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具体体现为企业安全文化、全民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

(8)刘德辉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体现为一个组织和每个成员的共有理念、共有态度和共有行为特征。

笔者对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安全文化定义从安全和文化两个维度进行了详尽分析,发现了分别以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和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为限定范围的安全文化的4个象限,如图2-4所示。

img16

图2-4 安全文化的界定象限

图2-4较为明晰地反映出目前安全文化界定的路径和类型,可以看出:处于第Ⅰ象限的安全文化被界定在广义文化和公共安全的范畴,也就是说,它关注的安全是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即公共安全,而它所界定的文化是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又包括器物层面的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里称之为广义安全文化。

处于第Ⅱ象限的安全文化被界定在狭义文化和公共安全的范畴,它所关注的安全是公共安全,其对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而其界定的文化并不包括物质文化,仅仅包括精神、观念、制度、行为层面的狭义文化,这里称之为基础安全文化。

处于第Ⅲ象限的安全文化被界定在狭义文化和生产安全的范畴,它所关注的安全限于生产安全,即多数是以企业为组织形式的各种技术专业领域的安全;其界定的文化是狭义文化,这里称之为专业安全文化。

处于第Ⅳ象限的安全文化被界定在广义文化和生产安全的范畴,为各专业生产领域一切有关安全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总和,这里称之为泛专业安全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讨论中,可查资料中这类定义并不多见,而在企业安全文化的层次划分上,有学者却是在这一象限展开研究的,如黄吉欣建立的建筑业安全文化基本模型,将文化界定在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广义文化。

上述定义虽然在界定路径和范畴上存在差异,但仍然能够从中提取关于安全文化概念上的一些共性:

(1)安全文化属于管理文化,从而有别于单纯的表现道德观的文化(如宗教文化)或群体好恶的文化(如饮食文化) ;

(2)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安全素质,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需要综合的系统工程,尤其要突出学习的功效;

(3)安全文化的最重要领域是生产安全领域,也就是以企业为载体的企业安全文化。

2.本书对安全文化的界定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于核工业领域,属于生产安全范畴,但是,从其发展趋势来看,不仅仅被限制于生产领域。安全文化理论对建立整个公共安全下的各个子系统的长效安全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本质安全的理念引入目前危机频发的公共安全领域,在整个社会倡导安全文化,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应当成为公共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方向。

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考量,正如前文所讨论的,广义文化与广义社会是同等概念,所以,若将安全文化界定在广义文化的范畴,将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空泛概念,不利于理论研究,更不利于实际的安全文化建设。

基于大多数学者专家对文化的界定均在价值观、观念、符号、学习等精神层面,考虑现实社会“大安全观”业已形成,并有诸多公共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书将安全文化界定在公共安全和狭义文化的范畴,具体为:

安全文化是社会每一个个体或组织在从事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所传承和创造的关于安全的价值观、观念、认知、态度、制度、行为模式、能力等的总和;它体现为每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并通过不断学习和相互沟通,调整和改进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使其逐步丰富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