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调查成果结合应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调查成果结合应用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国土资源部出台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等,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本次成果数据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平县金征国土测绘大队 祁广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战略思想。2011年,国土资源部出台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等,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规范》明确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五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

《规范》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规范》还规定了各项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厘米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6,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等。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集中投入大量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用以增加新增耕地数量、改善生产设施、调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措施。合理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现在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国土资源科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选择到实施,以及后期维护管理要有一套健全完整的管理系统,才能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真正实现高标准。

国家投入建设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和应用,这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查和国土资源的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对于第一次土地调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RS、GPS、GIS等高新技术手段,为提高这次土地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遥感(RS)为GIS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外业调查中获取更新数据,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对GPS获取的数据和RS提供的数据源进行了详细的信息分析与应用。综合各类信息,实现“一张图”的建设。基本农田调查中,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本次成果数据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表现为:选址的科学性、规划设计的便捷性、后期管理的系统化。

一、选址的科学性

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实现农田高度集中、附属设施完备、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目的,这些数据都无法用数字统计体现,需要数字与图形的统一,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可以进行快速拟选址。对于符合标准的地区进行标注,再进行走访,能够快捷地选定项目区。并能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用以确定项目区选址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例如,项目区内有废弃居民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需要统计居民点拆迁工程量及居民相关信息,可以用过去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进行“区域分析”。将拟定项目区范围,选定项目区作为“区域统计”界线范围,统计项目区内涉及拆迁的“宗地权利人名”、“房屋面积”、“房屋”、“地籍号”等各类信息,输出表格即可进行外业调查拆迁相关事宜。

表1 居民点拆迁工程信息表

续表

同时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否符合当地发展规划,要对项目区范围内土地规划用途进行统计分析,才能最终确定项目区建设是否合理。

二、规划设计的便捷性

高标准建设实施前要对项目区实施进行规划设计,相关数据需要对现有数据分析计算而得,各类数据的来源途径准确性及数据实效性等相关要求是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的,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工程量、投资额度及资金分配比例的关键性问题。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后,近年来国家投入大批资金,运用先进的测绘技术,使我国现有地形地貌、地类分布有了一个准确详实的资料数据,并且这个数据在实时更新。真正实现了一个“天地图”统一化管理的工作模式。应用最新的地形数据成果,我们首先可以解决的就是项目设计中项目区规划方向问题——是大片平整土地还是进行梯田修筑。例如:项目区选择一条垂直穿过等高线的田间道路,通过ARCGIS菜单Tools/ extension/3D Analyst加载扩展模块,并在General标签中将Units/Map和Display均改成Meters。然后通过3D Analyst/Convert/Featuresto3D 根据参数设置,通过TIN图层的计算转换成三维要素(高程坐标有TIN地形决定)。最后,选用菜单Selection/SetSelectablelayer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取消“道路”、“地形”图层的选择,仅保留新生成的“三维道路”图层。选择一条垂直走向的道路,该道路自动改变颜色,进入选择集。在3D Analyst工具条中的Layer:下拉表中,选择“地形”图层,在3D Analyst工具条中点击剖面图图标按钮(Create Profile Graph),软件就能自动生成沿道路地形的剖面图了,出现剖面图就可以决定规划设计方向,以及相关工程设计的布设。

图1 项目区规划方向剖面图

对于地形复杂地区,特别是辽西丘陵地带,工程土方量计算通过公式计算法则,无法准确的反应数值的准确性,需要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分析需要把项目区划分为多地块统计,这样人工计算需要漫长繁琐的过程,通过数据库自动实现既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又能大大缩短工程计算时间。例如:某丘陵山区项目区范围固定,并且修整为平整田块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求取土方量。土方工程量是原始地表与设计地表之间的体积值之差。因此在完成对原始地表进行模拟后,还需要利用设计数据建立同一区域的设计地面模型。计算设计地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建立的设计地表遵循一定的施工原则,例如填挖平衡原则、挖方大于填方等。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中,可采用表面分析中的Cut/fill工具进行挖填方的计算,把所生成的栅格图属性表输出,并分别对其中的正负数值进行累加,即可得到该样本区域的挖填土方量。

图2 求取土方量示意图

三、后期管理的系统化

对于国家投资建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不仅要建设好,还要管理好。土地管理工作繁琐性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可控性,许多项目在建设选址方面很多时候无法避免影响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例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土地管理人员需要对所辖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在项目选址初期就应该避让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做到社会发展和农业稳定协调一致。同样,后期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严格控制土地的用途改变这一方面,也要做到和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发展。与水利部门共建数据系统,可以详细掌握各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区水文地质形态,对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现象进行及时改正,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管护合理。对于自然灾害(冰雹、霜降等)多发区,与气象检测单位和农业部门共同进行数据计算,通过对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做动态分析,可以获取自然灾害对高标准基本农田产能的影响,以及受损范围等等各类要素信息。后期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只有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与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加直观地去做好管理工作。

土地利用数据库作为“数字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土地利用数据库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通过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迅速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图形或数据、表格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生产实践表明,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有如下几方面优势:

1.效率高。传统的设计和计算模式,需要对项目区进行按比例尺规范要求进行地形测绘,需要投入的人力多、工期长。通过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成果和数字地形图成果,专题地图的形成、数据的统计、汇总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可以在数据基础上进行三维建模,使得数据成果更加直观。这样大大缩短了工程期限,提高工程效率。

2.结果精准。计算机自行运算成果数据取舍可以按需分配,减少了人为误差。同理,数字地形图的计算,可以按用户需求对每个区域进行细致统计,这些都是人工计算中最为繁琐的部分,同样也是数据出错率高的部分。计算机计算就可以解决数据成果准确性问题。

3.有效利用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土地资源。以前图表文件保存费时费力,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和丢失,而信息的数字化为信息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一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全部资料信息用一张光盘就可以存储下来,且保存安全、时间长、信息查取便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