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控制的含义和类型

控制的含义和类型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控制的含义控制的一般含义指的是制约一个系统的行动,使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这一控制的主要方法是管理人员亲临现场,对组织或成员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编差,采取纠正措施。

一、控制的含义

控制的一般含义指的是制约一个系统的行动,使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管理中的控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为了使管理计划符合客观规律,使实际活动符合计划要求,保证计划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具体的控制包括监督和调节。

监督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进行的监察与督导。监察有检查、察看、验收等含义;督导有督促、引导等含义。监督的任务在于约束管理对象的活动符合管理目标,防止管理中出现偏差。当个别管理对象和活动偏离了预定目标时,及早发现偏差,为调节作准备。监督是控制中的基础性职能。

调节是指管理主体采用一定手段和方法,对管理的目标和计划或管理对象的活动施加影响,对其进行修改或纠正的活动。调节的目的在于使管理目标尽可能合乎实际;在管理目标正确的情况下,使管理系统的实际活动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偏差尽可能缩小以至完全消除。调节是在监督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说,监督的重点是防止出现偏差或及早发现偏差,那么,调节的重点则是使已经出现的偏差得到纠正。工者都具有把管理对象制约在管理目标许可的范围之内的作用,都是一种控制行为。

二、控制的类型

1.事前控制、实时控制、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又叫前馈控制,它是对尚未进入实际运行过程的管理对象的控制。企业在生产前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学校在招生前对学生分数的核定,军队在战前对武器装备的查看,以及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进行有关制度、规章、条例等宣传教育,都是事前控制的例证。事前控制的一般做法是:有关部门根据控制对象的运动规律以及得到的有关信息,对尚未进入实际运行过程的控制对象的未来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将这一预测结果馈入控制主体,即进行前馈;控制主体用控制标准与这一预测相比较,如果出现偏差,就要改变控制对象的输入或运行过程,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事前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采用这一控制可防止管理系统中所使用的资源在质和量方面产生偏差,可以预防系统过远地偏离预想标准。

实时控制又叫现场控制,它是对正处于实际活动中的管理对象的控制。这一控制的主要方法是管理人员亲临现场,对组织或成员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编差,采取纠正措施。由于管理的实际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完整的实时控制实际上是随动的、跟踪的,因此,实时控制具有灵活、及时的特点。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使系统在偏离控制标准不太远时得到调整,可以保证管理系统的实际活动按计划要求进行。

事后控制又叫反馈控制,它是在管理系统一次活动完成后进行的控制。经济管理中的产品检验、社会管理中的卫主检查、文化管理中的作品审查,都是事后控制的例征。事后控制的一般做法是:控制对象将一次管理活动的结果的信息重新传输给控制主体,即进行反馈,控制主体将这种结果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如果出现偏差便采取措施,使下一次行动不偏离控制标准和整个管理目标。

事后控制是一种结果控制,采用这一控制对于指导今后的活动、防止偏差再产生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这一控制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时间迟滞的缺陷,不利于管理效能的提高。

由于事前控制、实时控制和事后控制各具特点,实际控制管理中,三者常结合使用,这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控制效能。

2.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是指控制主体用一定手段和方法直接作用于控制对象,使其服从控制主体的意志,不偏离预定轨道或重新回到预定轨道上来。如国家直接给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下达行政命令,即是这种控制。

现代控制论来看,直接控制属于低级的控制方式,其特点是运行机制简单,控制明快有力。但它有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适应面小。直接控制是否有效,取决于控制对象的状态(包括空间分布形态、数量和在时间上的变化频率)和控制中心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控制中心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加工能力,那么只要二者居一,直接控制就是有效的。但是,现实却往往是一个信息能力很有限的控制中心,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巨大系统,这就使直接控制的运用受到局限。加之,直接控制一般靠行政隶属关系和采用行政指令进行控制,它使被控制者从属于控制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它受管理的幅度限制,容易造成真空,因此,采用这种控制更要慎重,一般只宜在较简单的系统中采用。

间接控制是控制主体借助于某一中介环节间接作用于控制对象,诱导其遵从控制标准,不偏离预定轨道或重新回到预定轨道上来。

作为间接控制中介环节要素的主要有:(1)人或组织,例如依靠党团组织激励劳动者的责任心;(2)经济杠杆,例如价格、利率、工资、奖金等;(3)法规及其有关的控制形式,如合同、公证等;(4)监测手段,如环境管理中的噪音警报,质量管理中的自动检测仪等。其中,经济杠杆又是最常用的。经济杠杆作为间接控制的中介环节具有诱导性强,适应面宽,灵活性大的特点。使用经济杠杆进行间接控制,如国家使用税收杠杆对企业生产进行间接控制,在产品供不应求时调低税率以刺激企业生产,在产品供过于求时调高税率以抑制企业生产,这些是间接控制的典型形式。

从现代控制论的观点看,间接控制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控制方式。第一,间接控制并不直接干涉受控对象的具体行为,而是给被控制者创造一种自由决策的环境,使其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具有活力。第二,间接控制的控制范围不受管理幅度限制,控制范围较大。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以往政府采用直接控制,其控制面只能覆盖国营企业或大集体企业,而在间接控制下,各种经济成分和产业结构,部纳入了它的调节范围。第三,间接控制使控制机制复杂化,现代化,使控制主体的控制能力增强,在更大规模上驾驭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管理系统。因此,在复杂的管理系统中,主要采用间接控制形式,对于加强控制能力,保持管理对象之间的协调,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3.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宏观控制是指国家机构对所属区域单位的控制。由于国家管理的层次性,宏观控制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上一级国家机构对下一级国家机构的控制,例如中央政府对省政府的控制,省政府对县政府的控制;一部分是国家机构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基层单位的控制,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对事化单位、企业单位的控制。宏观控制的控制对象具有数量众多、关系复杂的特点。这决定了宏观控制的其他特点:在控制变量方面,宏观控制一般实行总量控制;在控制形式方面,宏观控制主要采用间接控制。

微观控制是指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基层单位内部的控制如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对自身的控制。微观控制对象相对单纯,决定了微观控制在控制变量上,一般实行个量控制;在控制形式上,主要采用直接控制,与宏观控制有明显的不同。

4.目标控制和程序控制

目标控制指控制主体只为受控对象规定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问达到目标的程序,并仅仅对受控对象实现其目标的情况进行监督调节的控制。例如,国家只给企业规定产值指标,利润指标等,至于企业具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则由企业自己定,国家不直接管,这就是目标控制。

程序控制指控制主体不仅为受控对象规定目标,而且还为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程序,依照目标和程序标准对控制对象进行监督调节的机制。例如,对各级行政组织的设置,国家不仅有设置数量上、质量上的要求,而且有设置的原则、步骤、手续上的要求。以此来控制这一工作,就是既要求所设置的行政机构符合数量、质量规定,又要求机构的设置过程符合程序规定,这就是一种程序控制。

很显然,目标控制比程序控制灵活,且适应性强;而程序控制比目标控制全面,且约束性强。一般来说,独立性较强,管理目标较具体,易于掌握的管理对象适宜采用目标控制,而整体性较强,管理目标较抽象的管理对象宜采用程序控制。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有利于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全局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