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改革与经济实践亟需更完备的经济增长与制度理论

当前改革与经济实践亟需更完备的经济增长与制度理论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1979年中国经济占全球GDP份额仅0.98%,而现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GDP占全球12.1%。促进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基本经济制度对其更具根本性影响。基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判断,中央新一代决策层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1979年中国经济占全球GDP份额仅0.98%,而现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GDP占全球12.1%。如何理解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不仅给西方经济学家带来巨大困惑,也给中国经济学家带来极大挑战。是否存在中国模式的辩论(Chen,2008[16];陈平,2004[17],2010[18-20];吴敬琏,2011[21]),就是这一挑战的具体表现。这场争议涉及的主题极为广泛,本质是不同范式的经济学思想甚至是意识形态的一次大交锋(陈平,2012)[9]。信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家们往往不承认中国模式,认为中国经验不过是华盛顿共识结合日本、亚洲四小龙经验。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虽借鉴了西方经验,却是以我为主、西为中用,是扬弃的拿来主义。当然,这种拿来主义在一些领域存在过犹不及的情况,产生了一些严重问题,如贫富分化、贪腐问题、生态问题、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等等,这又导致一些否定改革开放的观点出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当前阶段,更需对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演化规律及其制度要求有着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1.2.1中国已步入改革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亟需理论的正本清源和创新发展

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更需要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指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全会还提出“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基本经济制度对其更具根本性影响。

马克思早已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导致贫富分化,最近托马斯·皮凯蒂(Piketty,2014)[22]的《21世纪的资本论》以西方数百年经济数据再次验证了该论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经济占比总体持续下降,但单从数量上看已不具主体地位(李富阁,2013)[23]。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但传统所有制理论主要从私有制的不合理性、公有制的优越性和必然性角度看问题,相对缺乏运行层面的产权理论,未过多论及公有制内部产权关系、产权制度的多样性等等(林广瑞、邓春,2010)[24]。在此情况下,改革实践不得已借鉴西方产权理论,国企改革等大量循其逻辑。然而,在西方主流产权理论中,公有产权或公共产权是个被省略的主题,并把私有产权当作唯一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加以研究(洪联英等,2014)[25]。随着相应举措的推行,公有经济的数量占比大幅下降,保留的国企大量改制为混合所有制形式。但过去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并不成功,主要表现在未能有效解决治理机制问题、对适用范围缺少清晰界定等方面(高明华等,2014)[26]

时至今日,学界对于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国有经济是否有效率等问题仍存在严重分歧(卫兴华、何召鹏,2013)[27]。纵观各种分歧,实质源于解释逻辑、观察视角和基本立场的差异。一旦突破原教旨主义的禁锢,结论往往不同。例如陈平(2007)[28]认为“企业效率的核心不是产权结构,而在技术、战略、管理、文化等其他因素”;斯蒂格利茨(2011)[29]认为私有企业未必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国出现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源于国企改革,源于寻找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张卓元,2013)[30]。作为一项重大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把握正确走向,其不同走向会带来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变化(季晓南,2014)[31]。许多研究指出,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对适应范围加以界定并分类实施、规范企业治理机制等等(高明华等,2014[26];钱凯,2014[32]),这对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确保其正确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但基本经济制度如何更充分地体现公有制为主体、如何切实改善国企治理机制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1.2.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确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成为时代命题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GDP增速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1年的9.3%、2012年的7.7%、2013年的7.7%、2014年的7.4%和2015年上半年的7.0%。基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判断,中央新一代决策层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思想。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从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新特征。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显然,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趋势的判断仍然体现为愿景、目标和政策取向,而未必是新常态的必然结果(齐建国等,2015)[33]。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提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齐头并进”,如何实现统筹兼顾成为现实挑战。

由此引发了对经济新常态的广泛讨论,但观点和政策建议各异,有些甚至大相径庭。观点分歧往往与视角、立场等因素有关,根子在于一些学理上的模糊性。这就要求,必须厘清相关学理问题,对各种观点去芜存菁。陈平(2012)[9]还认为“要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道路,必须要用历史的和全球的视野以及演化论的方法”。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必须将中国经济新常态置于这种背景中进行研究。当前国际经济关系和秩序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迁,亟需对一系列复杂问题给出系统解释,更好地指导实践。

综上可见,无论是对经济体制还是经济新常态的探讨,都需要做系统考虑和统一解释,理论要有所突破。这个问题,攸关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攸关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攸关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