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理论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理论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凯恩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正相关的,为了避免失业,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而为了保持这种经济增长,国家的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更进一步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在短期内是强相关的,因为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但是在长期中却未必如此。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中,投资的部分对于消除失业具有重大的作用,为了消除非自愿失业国家进行大量的投资是必需的。

6.1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理论

6.1.1 古典学派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始就讲道:“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他探讨了劳动分工、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报酬,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增长。亚当·斯密是第一个阐述了劳动数量的增加和劳动质量的提高都会引起国民财富的增长的人。

与亚当·斯密观点相同,大卫·李嘉图也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扩大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李嘉图强调财富的物质形式与价值形式的区别。他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增加国民财富:一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增加劳动数量,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增加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国民财富会增加,财富的价值也会增加。这种财富的增值是由于节约,并将这种节约的收入用于再生产而得到的。二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同样劳动数量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增加产品的数量,但是不会增加价值。这时,可以不必节约支出,也不必增加被使用的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但是用等量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财富,而其价值却不增加。

如果将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数理化,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劳动与产出的古典模型为:W=P·L,式中W为国民产出数量,P为劳动生产率,L为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

6.1.2 凯恩斯理论

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许多国家工人长期大量失业,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但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对于这种劳动和资本同时过剩的情形并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寻求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凯恩斯在1933年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性失业,它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纳愿意工作的人而造成的失业,故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而且凯恩斯进一步指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产生原因的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的增加跟不上总收入的增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正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从凯恩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正相关的,为了避免失业,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而为了保持这种经济增长,国家的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更进一步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在短期内是强相关的,因为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但是在长期中却未必如此。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中,投资的部分对于消除失业具有重大的作用,为了消除非自愿失业国家进行大量的投资是必需的。

凯恩斯的理论也属于静态分析,如果也将其理论数理化,则就业与需求的关系为:L=D/R,式中L为就业总量,D为总需求,R为容纳一个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平均需求额。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导致资源利用不足,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这时增加总需求,就会增加产出和就业。如果把上式中的D看做是可以实现的产出,R看做是可以实现的劳动生产率,式子L=D/R就可以写成:L=W/P,式中W为总产出,P为劳动生产率。这实际上就是斯密和李嘉图产出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关系的改写,其与斯密公式的不同之处在于:L=W/P,主要考虑的是总供给与就业需求量的关系,即在什么样的国民产出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条件下,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而斯密时代是一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扩张的时期,劳动力不是过剩而是不足。因而斯密公式考虑的是:怎样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数量,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能达到怎样的产出水平。

6.1.3 新古典经济理论[1]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一文中认为,充分就业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而实现的。此外,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在他们的增长模型中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按照新古典理论框架中的索洛增长模型,并假定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运用总量生产函数:Qt=AtF(Kt,Lt),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的新古典增长方程:gQ=gA+agK+bgL(其中,gQ,gA,gK,gL分别为产出Q、全要素生产率TFP、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的增长率;a,b分别为K,L的产出弹性)。对新古典增长方程进行静态分析可以得知,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一致性,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推动就业的相应增长。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长期的均衡增长率决定于外生的劳动力增长率,而与储蓄率的大小无关,储蓄率的变化只会引起产出增长途径的相应变化。储蓄率的提高会使经济体系移向更高的均衡资本——劳动比率,并使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移向更高的均衡水平。提高储蓄率只能暂时地提高增长率,一旦恢复均衡,增长率就仍由劳动力的增长率来决定,而与储蓄率无关。

概括起来说,在上述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主要观点是:

6.1.3.1 经济增长是保持高就业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就业的增加,根本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6.1.3.2 收入分配对就业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种观点认为,工资的增长长期落后于利润的增长,会由于利润收入者较高的储蓄倾向而使储蓄扩大,从而扩大生产资本品的资源份额,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工资的日益减少,储蓄和投资的日益增加,使消费对投资的比例日益降低,经济停滞就会发生,失业人数就会增加。

6.1.3.3 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通货膨胀本身不会创造就业机会,如果要增加就业,只能依靠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通常不会引起不同部门就业量的变动。货币工资随通货膨胀而调整的时差,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变动和就业率的变动。因此,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问题,同经济的周期变动问题结合在了一起。经济周期波动必然会使失业率时高时低。具体失业水平与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的强度和有效性有关。可见,在经济发展阶段,通货膨胀不一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工具。

6.1.4 奥肯定律[2]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奥肯在回答“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受益”问题时,用实证方法“估计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收益”,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揭示了宏观经济中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成为宏观经济学中最可靠的经验规律之一。“奥肯定律”用下面公式说明了当经济的实际GDP波动时,正常情况下失业的变动幅度,即:

失业率波动=-1/2×(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

根据这个公式,当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当实际GDP平均增长率高于3%时,失业率下降的幅度等于产量增长率的一半。例如,实际GDP第二年增加5%(高于平时2%),“奥肯定律”预测失业率下降1%。当实际GDP下降,或增加不到3%时,失业率上升。又如,实际GDP在第二年下降1%,“奥肯定律”预期失业率上升2%。“奥肯定律”隐含着被应用前提是发达的单一市场体系、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和失业的公开化存在形式。

可见,要扩大就业需求,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环境中,一定的劳动投入与相应数量的资本结合可以推动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反之,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因而保持稳定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可以防止因经济衰退而导致的失业率激增。

6.1.5 内生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在大量汲取前人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疏漏和缺陷进行重新思考,建立了新的理论增长模型。在这一新的增长理论模型中,技术不再是一个外生的、人们无法控制的因素,而是人们出于自利需要而进行投资的产物,这就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内生化了。正因为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探寻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对此,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人口增长等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取决于以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并且这些内生变量对政府政策是敏感的,因而合适的政府政策在长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显然,内生增长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增长理论。从内生增长理论的内在思想可以看出,它蕴涵着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含义。首先,内生增长理论将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型内,认为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核心的内生变量是收益递增的真正原因,提出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应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进和提高,而不是人口或劳动力的增加,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要取得稳定、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重要的是要增加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获取这些要素产生的递增的收益,而不是单纯依靠人口的增加进而就业人数的增加来实现;其次,内生增长理论放弃了技术为外生变量的假定,突出了它的内生性,强调大部分技术或知识的积累都源自于人们对收益和利润的追求。这一观点强调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这是内生理论能够产生整个经济水平递增规模收益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因此,政府应该对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计划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并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经济刺激,使厂商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从而最终达到扩大就业的目标。

虽然内生增长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但它强调了人力资本、研发和知识产权政策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维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是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的,至少它蕴涵着扩大就业应以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为前提,而不能只是单纯地为就业而就业。

总之,通过对代表性经济增长理论和代表性就业理论的分析,可以认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凯恩斯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及奥肯定律都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正相关性,即经济增长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内生增长理论则强调了就业人员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