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

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就是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贫穷的、非技能劳动者光顾的市场;另一种是技能劳动者市场。前者几乎永远不可能进入后一种劳动力市场。如果我们进一步假定,两个劳动力市场相对应的生产部门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我们有下列劳动需求函数:把劳动者根据效用函数推导出来的工资水平代入上面两式,我们获得的两大市场的劳动需求量分别为:那么,失业人数就由下式给出:

二元劳动力市场(dual labour marker)的概念,就是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贫穷的、非技能劳动者光顾的市场;另一种是技能劳动者市场。前者几乎永远不可能进入后一种劳动力市场。这种理论从渊源上讲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经济学家穆勒(J.S.Mill)那里(R.McNabb and P.Ryan,1990),但是完整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最先则是由庇奥里(M.J.Piore)在1970年提出来的(Piore,1970)。

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假设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和职业前景较美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和暂时性。在第一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往往是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在第二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往往是移民、年轻人、妇女劳动者等。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这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就职者相互流动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说来,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如果第一市场的求职者愿意进入第二市场,一般说他们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在那里找到工作的,因此如果出现周期性失业(这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调节对出清市场已无能为力)时,第一市场的失业率要低于第二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更多地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如工会力量、劳动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法等等。相反,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几乎不受制度性保护,更多地遵循市场的竞争法则,这一市场可以通过工资的较大幅度的变动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因此,我们在下面即将展开的模型中假定:任何人在第一市场就业失败以后,在第二市场的就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对于第二市场的人来说,他们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第一市场的。由此我们可以通过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一种失业现象:自愿失业,即在第一市场失业,但不愿到第二市场就业。

下面我们根据法国经济学家庇罗特(A.Perrot)和兹尔贝贝格(Zylberberg)的论文(1989),通过一个比较简化的模型来展示二元劳动力市场特征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我们假定一个经济中有N个劳动者,每个劳动者有如下的效用函数

u(W,e)=W-e

其中W为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工资,e为劳动者在生产中作出的努力,因此是一种负效用。在第一市场就职的劳动者需要有一段重要的培训阶段(人力资本投资),并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因此被支付高于市场出清的效率工资,但是就业是受配额限制的(being rationed)。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假定工人所要求的工资水平是由工会拟定的。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工资水平则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力量来决定,因此工资被定在市场出清的水平上。根据上面分析,进一步假定第一市场的失业者可以在第二市场找到工作,每个劳动者在第二市场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就业,要么失业。如果他在第二市场就业,其效用期望为V 2,如果他是选择失业,其效用期望为V u,在均衡状态,这两种选择的效用期望应该相等:

V u=V2

就第一市场而言,假定q为从就业队伍流出(失业)的比率,a是第一市场从失业队伍中重新雇佣劳动者的比率,再假定N 1为第一市场已经就业的人数,U为失业人数,第一市场的均衡状态(即就业队伍的流入和流出相等,失业人数保持均衡)被描述为:

q N 1=aU

因此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为:

因此劳动的需求函数就是:

就劳动的供给方来讲,工会通过对W 1的控制使其所有成员的效用最大:

其中S为工会成员总数,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跨度[0,t]内,q为单位时间内就业的流出率,因此第一部门劳动者的效用期望为:

其中r为单位时间内的折现率,如果我们使t→0,我们将得到:

我们把获得的这一式子代入上述工会的最优规划,并用劳动需求函数代替N 1,得到:

当达到效用期望最大的均衡时,其一阶条件为:

对上述式子进行运算,我们得到:

进一步移项,我们有:

上式表明,第一部门的实际工资W 1是职工失业时效用期望的增函数,如果失业时的效用期望较大,则必须实行较高的实际工资才能吸引工人努力工作(该模型受夏皮罗和斯蒂格里茨偷懒模型的影响,尽管这里假定失业时没有救济金,但失业时没有劳动付出和可以等待重新就业也可以带来效用)。从我们的模型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V u确定为:

重新整理,得

失业者的效用期望又取决于就业时的效用期望。再把以上各式进行相互替代,我们获得下列重要的关系式:

上列式子表明V 1,V u和第一部门的实际工资水平W 1取决于那些解释模型特征的参数。至于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均衡条件V u=V 2中推导出来。在第二市场,只要愿意,劳动者总是可以就业,问题是当劳动供给上升时,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因为这里的工资水平起到一个调节供求的作用。第二市场就业者的跨时效用就是在无限期视野里对效用的瞬时折现:

因为在第二市场均衡时(即对第一市场的失业者来讲,是否在第二市场就业是无所谓的),我们有:

因此,我们得到:

W2=rV u+e

又因为: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式子:

W2=αW 1

由于0<α<1,因此第二市场的工资是第一市场工资的一个百分数,而且这个比例将保持不变。如果W 2<αW 1时,第二市场的就业人数就会减少,人们宁愿失业(失业时的效用将大于就业时的效用),也不在第二市场就业,这样第二市场随着就业人数的下降,工资W 2上升,使上述等式成立。反之,如果W 2>αW 1,从第一市场失业的劳动者就不愿再处于失业状态,纷纷在第二市场就业,但第二市场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工资W 2下降。只有当W 2=αW 1时,第一市场的失业人数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定,两个劳动力市场相对应的生产部门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

那么,我们有下列劳动需求函数:

把劳动者根据效用函数推导出来的工资水平代入上面两式,我们获得的两大市场的劳动需求量分别为:

那么,失业人数就由下式给出:

U=N-N 1-N2

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析中能够引申出来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失业既具有自愿性质,又具有非自愿性质。就其在第一市场的就业失败来说,失业是一种非自愿失业;就其在第二市场的就业来说,由于其不愿意接受第二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因此其失业又是自愿的。

上面我们分别介绍了三种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关失业理论进展的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分析对于我国当前失业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失业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自凯恩斯开始,困扰着几代经济学人,前面我们所综述的是最近二十几年来西方经济学家探索的理论成果中的一部分。虽然各个国家失业的具体生成原因不同,体制背景、社会保障不同,但其共性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有着一些共同的形成机理,其中尤其以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善即其运行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失业为所有市场经济中失业的共有的特征,因此上面的理论模型中有许多分析同样适用于我们当前的失业情况。

第一,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我们当前也是普遍存在的。在传统的计划就业体制下,劳动者一旦就业,就有了铁饭碗,解雇是极其困难的事,需要付出一定的解雇成本,因此,当这种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哪怕这些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其工资时,也不能解雇。这样就势必造成劳动力资源的非均衡:一方面大量的失业者和民工(他们能够提供更高的劳动效率)愿意在更低的工资水平上就业,但是由于企业解雇已就业人员的成本过高,不能解雇他们,因而也就不能雇用外部人(失业者和民工),导致企业效率的降低。因此,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在我们这里内部人控制可能更为严重,在我们讨论就业制度改革和失业治理时,如何尽量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增加竞争优化劳动资源的配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劳动工资刚性,效率工资现象在我们经济当中也是存在的。单就效率工资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来讲,效率工资对促进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对经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效率工资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多少高水平的工资才能激励职工的努力,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制度性因素),如取决于企业对劳动过程拥有的信息,职工偷懒被发现的概率并被处罚解雇的成本,失业的境况及其威胁等等。如果职工偷懒被发现的概率很低,解雇的可能性很小,解雇以后的社会保障很高,则企业需要付出很高的效率工资才能激励职工作出努力,因此,我们在制订新的就业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尤其是要防止内部人控制并利用效率工资机制抬高工资,恶化就业状况。

第三,上述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对我们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失业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二元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一种劳动力市场是针对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知识,另一种是针对民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些脏、累、苦的岗位。前一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一般不愿意到民工市场就业,因而当前城市失业队伍中大多数是自愿失业。因此,在制订治理失业政策措施时,我们特别要鼓励城市劳动者放下架子,接受所有形式的就业,减少这种自愿失业现象,而上面介绍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则能为我们的政策制定提供很好的理论分析框架。

【注释】

[1]这里不考虑制度性因素所造成的工资向下刚性,如国家政策对最低工资水平的限制等等,只从经济行为人理性角度推出劳动力市场价格不能调整的情况。

[2]C I具有如下的性质:C I(0)=0,C′L I
>0,C″L I >0,解雇内部人的边际成本大于零,并随解雇人数增加而递增。

[3]C E数学上具有C I同样的性质。

[4]一项是李(Lee)对福特汽车公司职工所作的研究,证明在支付比以前更高的工资后,职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个人效率都有相应提高(Pindyck and Rubinfeld,1992)。另一项是荷马斯(Homans)所做的研究,也证明了类似的结论(Homans,1953,19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