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是突发性的。由于石油效应影响,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好转,随着经济的复苏,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明显下降。为了弥补一些地区和行业严重缺乏的劳动力,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大量引进外来劳工。
劳动力市场_俄罗斯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

二、劳动力市场

(一)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市场,它的出现至今不过10余年的时间。

在实行计划经济苏联时代,政府在劳动力安排上采用的是全民完全就业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任何一个劳动者都不难找到工作,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基本不存在待业和失业的问题,因而也就没有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这一全民完全就业模式一直沿用到苏联解体后的1993年。随着国家的全面转型,特别是经济改革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来可以为公民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国有经济部门大幅萎缩,基本生产部门人员过剩,许多生产企业和事业单位被迫停止运转;同时,由于快速而大规模地实行私有化,大量的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变为私人所有,新的私人企业主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考虑,开始对职工进行选择性使用,大量裁员,致使相当多的职工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因而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需要重新就业,同时,每年还有新的适龄劳动力需要就业,由于国家指令性安置就业机制已不复存在,居民就业完全依靠市场需求来调节,由劳动力供求双方直接接洽,由此逐渐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在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是突发性的。伴随着经济大衰退,劳动力市场不期而至,没有给行政当局和广大民众一点缓冲的余地,长年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政府也来不及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所有的劳动者在一夜之间被无情地推向了市场,其中许多人是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突然丧失了唯一的经济来源,陷入了极度的贫困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不良后果。

1992年,全俄失业人口为387.7万,1995年猛增到671.2万人,其中大量为国有企业、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的富余人员。1999年,失业人口达到创纪录的909.4万,1998~1999年连续两年失业率都维持在13%左右。[6]这还只是俄罗斯官方的统计数据,若按照有关国际组织依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失业率的口径所做的统计,结果比这还要糟。有些企业的职工虽然没有被所在单位裁减,但由于生产经营不景气,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非常严重,职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得不到保障,实际上已经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类就业人口被称做“隐性失业”人口,他们的数量几乎与失业人口相当。

2003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劳动力市场法典》,其中规定了一系列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措施,并对最低劳动报酬、失业保险、劳动合同的制定及履行、罢工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解释。

从2000年开始,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特别是中东石油产区局势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世界经济发展需求的扩大,使得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涨,这给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创造了绝好的机会,石油生产企业充分利用这一天赐良机努力扩大出口,外汇收入大增,使俄罗斯从外汇紧缺国家一举跨入外汇储备大国的行列。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经济,促使其逐步摆脱危机步入增长轨道。

由于石油效应影响,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好转,随着经济的复苏,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明显下降。从1999年下半年起就业形势开始好转,就业人数开始增加,大中型企业的裁员明显减少,被迫非全时就业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据俄罗斯官方统计,1999年全俄就业人口达6308.2万,同比增长了7.95%,占当年经济自立人口的87.4%;2000年就业人口又增加到6446.5万,同时失业人口也从1999年的909.4万下降到699.9万。[7]

随着就业形势的好转,劳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劳动纠纷大幅下降,罢工事件和参加罢工的人数明显减少,罢工持续的时间和规模都在缩小。举例来说,1997年有近90万人参与罢工,而2002年下降到不足5000人。[8]

10年来,俄罗斯的就业指数呈由高向低急剧下降,然后再由低向高缓慢攀升的“V”字形走势,前期高位在1992年,谷底出现在1998年,1999年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回升,此后回升力度趋缓,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

2002~2005年,受就业群体和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基本呈供大于求的局面。由于劳动力在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上极不均衡,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过剩和短缺同时存在。产业工人普遍供大于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纺织轻工、运输、建材等行业劳动力严重过剩,而勘探采掘、食品加工、城市公共事业特别是各类服务性行业劳动力相对短缺。人们普遍不愿在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以及不够体面的行业就职。劳动力人口成批地由北部和东部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较好的西部迁移,结果使西部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北部和东部的劳动力更加短缺。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工作岗位无人问津。为了弥补一些地区和行业严重缺乏的劳动力,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大量引进外来劳工。根据俄罗斯联邦劳动和社会发展部的统计资料,目前,全俄劳动力缺口高达1000万,特别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钻井工、伐木工、矿工的现有数量仅仅是需要量的一半,那里的一些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木材加工、煤矿和金矿挖掘的企业常常因劳动力不足而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二)就业状况

1.经济自立人口与就业状况

最近10余年,俄罗斯经济自立人口比例明显减少。1992年,在15~72岁年龄段人口中经济自立人口比例为70.3%,在适龄劳动力中经济自立人口比例为84.2%,此后一路下滑,到1998年,在15~72岁年龄段人口中经济自立人口比例下降到61.1%,在适龄劳动力中经济自立人口比例下降到76.1%。此后略有回升,但直到2004年仍未恢复到1992年的水平。

截至2006年9月底,全俄经济自立人口为7470万,占总人口的52%,失业人口为530万,失业率为7.1%,这是1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登记失业人口170万,其中33万人集中在受战乱破坏的车臣共和国。[9]

失业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以2002年为例,在失业人群中,原本就没有工作的占19.9%,就业后又失去工作的占80.1%。企业裁员或破产是造成女性失业的首要原因,占失业原因的27.1%,主动辞职占22.4%;与此相反,主动辞职是男性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占失业原因的29.5%,因企业裁员或破产而失业的占23%。在不同的年龄组中,40岁以下的劳动者失业率明显高于年长的劳动者,尤以20~24岁年龄段为甚。这大概与青年人不安于现状、乐于进取有关,同时也有年轻劳动者缺乏劳动技能和劳动经验的因素。[10]

表6-6      居民经济自立率、就业率、失业率

img87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40页。

俄罗斯各地区的就业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以2004年的统计结果为例,在七大联邦区中,中央区失业率最低,为4.6%;西北区其次,为6.0%;其他依次为乌拉尔区7.5%,伏尔加河沿岸区7.8%,远东区8.8%,西伯利亚区10.0%,南部区15.4%。失业率最高的地区和失业率最低的地区彼此相差2倍多。

全俄就业形势较好的是经济发达的西部欧洲地区,与之相比远东和北高加索地区的就业情况要恶劣得多。在89个联邦主体中,失业率最低的是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分别只有1.6%和2.7%,南部区的8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失业率最高,如车臣共和国失业率高达75.4%,印古什共和国46.3%,达吉斯坦共和国27.2%,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25.7%,卡尔梅克共和国21.7%,阿迪格共和国17.6%,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共和国16.9%,相对较低的北奥塞梯共和国也达到了11.7%。[11]

远东和北高加索地区的失业率之所以远远高于俄罗斯西部地区,原因在于这两个地区经济比西部各州落后,第二、三产业发育得很不成熟,市场容量小,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在这些地区的人口结构中青年人较多,适龄劳动力比重大,因而就业竞争相对激烈,这也是高失业率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俄罗斯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在逐年提高。1992年,全俄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3岁,2004年为39.5岁,[12]12年增加了1.2岁。尽管增长幅度并不大,但是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表明俄罗斯就业人口在逐渐老化。

2.就业人口在不同经济成分中的分布

苏联时期,所有制成分非常单一,只有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两种类型,绝大多数劳动者在国有经济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只有极少部分人从事私营经济。以1980年为例,当年在国有经济中工作的劳动者比例高达90.4%,从事私营经济的人口只占就业人口的9.6%。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先是国有经济逐渐萎缩,私营经济明显扩大,同时,所有制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了,在原有的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之外,出现了大量的集体经济(包括合作社、宗教社团所属企事业单位)、混合经济(股份公司等)以及外商独资和内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这些非国有经济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许多原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转而进入非国有经济工作,国有经济中就业的人口比例明显下降。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各种类型的非国有制经济急剧膨胀,就业人口比例大幅上升。2004年,在全部就业人口中,供职于国有和市属单位的比例已经降到35.5%,超过半数的就业人口在私营经济中工作,比例高达51.8%,此外是混合经济——8.5%、外资企业和俄外合资企业——3.5%、集体或宗教社团所属企业和机构——0.7%。

表6-7      俄罗斯就业人口在不同经济成分中的比重

img88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48页。

3.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

俄罗斯统计部门将就业领域大体分为工业、农业、林业、建筑业等15个行业。2004年,在工业、商业流通(包括批发、零售)和公共饮食、农业3大行业中就业的人口比例最高,分别占21.5%、17.2%和10.4%,其次是从事教育(9%)、建筑(7.9%)、卫生和社会保障(7.1%)、运输(6.6%)、公共住宅和非生产性日常居民服务(4.8%)、管理(4.8%)、文化艺术(1.9%)、科学和科学服务(1.8%)、通信(1.4%)、金融(1.4%)、林业(0.4%)以及其他领域(3.8%)。与1980年相比,金融、管理、商业和公共饮食业的从业人口比例成倍增加,公共住宅和非生产性日常居民服务业、卫生和社会保障、教育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从业人口比例也有所增加,林业和通信业的从业人口比例基本未变,而传统的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的从业人口比例明显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很大,例如从事科学和科学服务的人口下降了56%。

表6-8      俄罗斯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

img89

续表

img90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49页。

4.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在就业人口中,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比例逐年上升,只接受过普通教育的比例则逐年下降。1992年,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就业人口占49.4%,只接受过普通教育的就业人口占50.6%,到2004年,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就业人口占到了70.6%,其中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就业人口为24.9%,只接受过普通教育的就业人口下降到29.3%,其中仅具有初等普通教育水平的就业人口更是从3.2%下降到0.5%,下降幅度达84%。值得注意的是,受过初等专业教育的人口比例从1997年开始逐年增长,这也许跟劳动力成本有关。在就业人口中,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男性。例如,2004年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女性就业人口为27.4%,男性为22.5%,只具有初等普通教育水平的男性就业人口达0.6%,女性只有0.5%。[13]在所有行业中,科学和科学服务、金融、教育的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其中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口分别达到了63.9%、58.4%和50.1%,管理、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社会保障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比例均在28%以上,农业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最低,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比例仅为6.7%。

表6-9      不同教育程度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

img91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53页。

表6-10      不同教育程度在各行业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2004年)

img92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54页。

5.再就业与职业培训

在俄罗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动比较频繁,再就业的机会较多,每年都有大量的失业人员重新找到工作。据俄罗斯官方统计,有63%的失业者在失业后的一年内可以重新找到工作,其中31%的人在3个月内就能找到工作,14%的人需要3~6个月,18%的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另有36.9%的人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平均找工作的时间为8.2个月。[14]经济发达的地区找工作相对容易,以圣彼得堡为例,据圣彼得堡市就业局提供的数据,该市共有居民460万,经济活动人口264万,劳动参与率为60%左右,每年约有50万人改变工作岗位,几乎占到了就业群体的1/3。[15]

再就业的途径不尽相同,有1.3%的失业者选择寻找土地、建筑、机械设备或仪器自己创业,而更多的失业者则希望重新在合适的机关或企业就职,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新的工作,其中通过熟人和亲朋好友介绍的占59.1%,求助于国家设立的就业服务部门的占30.3%,直接接洽新雇主的占27.9%,通过招聘广告或刊登求职启事的占24.7%,还有3.5%的人求助于商业就业服务部门(以上各种方式均有交叉)。

失业者可以得到政府设立的就业基金、就业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帮助,这类机构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免费的。失业职工通过这些机构的资助和培训获得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技能,从而增加了重新就业的机会。除政府设立的就业中心和培训中心之外,还有大量的由社会团体或私人开设的商业性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在这些中介机构中,私营培训机构的效率最高。据统计,参加再就业培训者的再就业率高达92%~97%。[16]

(三)劳资关系

自从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出现以来,时而相安无事、时而剑拔弩张的劳资关系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劳动力市场建立之初,无论是政府、资方还是劳动者均缺乏处理新型劳资关系的经验,加之当时正处于社会转轨和经济衰退时期,各种因素促成了紧张的劳资关系,劳资双方矛盾重重,纠纷不断,摩擦连连升级。1990年,全俄罢工组织只有260家,参加罢工的人数也只有9.95万,耗费工活[17]20.77万个。1995年,罢工组织猛增到8856家,罢工人数也增加到48.94万,耗费工活136.7万个。1997~1998年是当代俄罗斯历史上罢工浪潮最为猛烈的时期,特别是1997年,罢工组织、罢工人数和耗费工活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罢工组织多达17007家,罢工人数上升到88.73万,耗费工活600多万个。此后罢工事件逐年减少,这显然与国民经济恢复增长、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得以改善有关。1999年,罢工组织减少到7285家,罢工人数降至23.84万,耗费工活降至182.72万个。2000年以后罢工频率和规模进一步下降,2002年全年罢工组织只有80家,罢工人数不足4000,耗费工活也降到了2.91万个,总体情况已经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但是,最近两年罢工事件又有上升的发展趋势,2004年罢工组织增加到5933家,罢工人数增加到19.55万,耗费工活也增加到21.09万个,比前两年有明显上升。[18]

(四)外来劳务

在谈到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不能不提及外来劳务问题,因为它已经成为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对俄罗斯社会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如上所述,尽管失业问题严重地困扰着俄罗斯社会,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解决,许多急需用人的工作岗位长期得不到补充,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紧缺现象还相当突出。最近几年,俄罗斯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步入了增长轨道,遗憾的是人口危机却日益加剧,面对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人力资源紧缺的现象变得日益突出,劳动力缺口日益扩大。鉴于这种状况,俄罗斯各级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借助外国劳务人员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多年来,俄罗斯一直在大量吸纳外国劳动力到本土从事各种工作,每年合法引进数量多达数十万,根据最新户籍登记资料,1992~2006年的14年间,俄罗斯先后引进了1100万外来劳务,[19]是世界上引进外来劳务最多的国家之一,由此引起了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俄罗斯外来劳务来源国很复杂,国别多达120余个。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外来劳务的主要提供者,从这一地区引进的劳工约占全部外来劳工的一半。根据俄罗斯官方掌握的情况,仅2004年俄罗斯吸纳就业的独联体公民就有22.19万人,其中有将近11万人为乌克兰公民,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摩尔多瓦公民各有2万多人,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公民较少。2002年尚有1.51万白俄罗斯公民来俄罗斯就业,但2003~2004年已没有这类劳工就业。详见表6-11。当然,这只是独联体国家在俄罗斯合法务工数字,实际数字远不止这些。

表6-11      独联体国家公民在俄罗斯就业情况

img93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54页。

在独联体国家之外,向俄罗斯输出劳务较多的国家还有土耳其、中国等国家。

俄罗斯外来劳务在地域分布上呈高度集中状态,占绝对多数的外来劳工分布在经济发达或邻近国界的区域。这一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时在89个联邦主体中,莫斯科市、莫斯科州、汉特—曼西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4个联邦主体所拥有的外来劳务总数占了全国进口劳务的91%,而其余的85个联邦主体合在一起才占9%。目前,这种情况略有改变,但集中程度仍然相当高,超过半数的外来劳务集中于以下6个联邦主体:莫斯科市、汉特—曼西自治区、滨海边疆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莫斯科州和别尔哥罗德州。中国在俄罗斯劳务人员主要分布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西部发达地区和与我国接壤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就总体而言,俄罗斯的外来劳务技术含量不高,在外来劳务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很低,绝大多数外来劳工仅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工作,并且主要分布于建筑、商贸、公共饮食、农业种植、运输、林业等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同时,外来劳务在行业分布上带有一定的民族专业特点,以莫斯科市为例,供职于公交运输系统的多是乌克兰人和摩尔多瓦人,来自土耳其、南斯拉夫、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等国的劳务人员在建筑、装饰行业占据主导,而在商贸、饮食等服务性领域就业的外国劳务多为越南人和中国人。

在俄罗斯,除各级政府和企业合法引进的外来劳务人员以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非法外国劳务人员,他们通过各种非正规途径甚至是非法途径先进入俄罗斯,然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个群体的具体人数难以统计,据俄罗斯联邦移民局估测,有100多万人,而俄罗斯劳动和社会发展部的有关专家则认为总数应当在400万~500万人,还有人估计在800万以上,已经形成一只庞大的“非法外国劳务军团”。这些人主要来自于独联体和部分亚洲国家,如阿富汗、伊朗、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朝鲜,也有的来自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古巴等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在非法外来劳工中中国人占有一定的比例。莫斯科是非法外国劳工比较集中的城市,据该市内务局估计,在这座城市里的非法外来劳务大约有50万人,主要构成是乌克兰人、阿塞拜疆人、越南人、亚美尼亚人、中国人和阿富汗人。[20]

目前,俄罗斯劳动力缺口究竟有多大,究竟需要引进多少外来劳务人员,就连积极主张引进外来劳务的人们对此也没有一致的说法。按照俄罗斯政府联邦事务及民族和移民政策部部长布洛欣的估计,俄罗斯每年需要从国外引进70万~80万人来填补空缺的劳动力岗位,而且这一数字还将逐年扩大。而俄罗斯联邦劳动和社会发展部则宣称,由于人口减少,现在全国劳动力缺口达1000万,特别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木材、煤矿、黄金等生产领域,劳动力短缺接近50%。根据俄罗斯移民研究中心(莫斯科)的统计,2006年全俄劳动力短缺达2000万,到2009年这一数字将再提高100万。[21]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由俄罗斯国家就业服务机构定期编制发布的劳动力需求情况介绍,最近10余年,俄罗斯的劳动力需求始终在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俄罗斯劳动力需求在20万~30万,个别年份略多,进入新千年后,劳动力需求骤然增加,平均每年都在80万人上下,最多的一年(2001年)曾经达到88.74万人。2004年,全俄劳动力需求为78.83万人,其中需求量较大的有工业(15.84万人)、商业和公共饮食业(8.59万人)、建筑业(8.36万人)、公共住宅和日常居民服务业(6.15万人)、农业(4.89万人)、交通业和通信业(3.86万人)。[22]显然,俄罗斯本国的劳动力不足以满足上述劳动力需求,只能依靠外来劳务。

俄罗斯国内对引进外来劳务问题始终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些俄罗斯人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认为应当提高门槛限制外国劳务大规模进入国内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远东等远离中央政府的边远地区更应阻止外国劳务的进入,以免形成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隐患;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阻止外国劳务进入俄罗斯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俄罗斯目前确实需要外来劳动力参与本国的经济建设,现在应当做的事情是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一味地堵只会造成更多的非法劳务现象,这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威胁更大。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外来劳务已经成为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必要补充,一旦失去这个补充,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大量外国劳务的流入,对俄罗斯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它确实缓解和改善了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劳动力紧张的状况,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因此而受益;另一方面,大量非法劳动力的无序流入,又破坏了俄罗斯国家的法律环境,扰乱了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在许多方面扰乱了俄罗斯社会的正常秩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也诱发了一部分俄罗斯民众的排外情绪。因而,同打击非法移民一样,打击非法外国劳务也成为俄罗斯强力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外来劳务特别是非法外来劳务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增加了本国工人的就业难度,因而,各联邦主体对外来劳务大多采取既依仗又限制的态度:一方面允许引进外来劳务;另一方面又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对外来劳务的规模和行业加以限制。例如,莫斯科市政府规定,该市引进外国劳务每年不得超过5万人。为了限制非法雇用外国劳务,保护本国工人的利益,减少财政损失,莫斯科市政府还专门发布法令,限制外国劳工进入服务性行业,要求从事服务业的外国劳务人员必须提供一系列证明文件,并提高从业收费标准。

最近两年,俄罗斯政府明显加强了对外国公民在俄就业的管理,主要是增加了部分限制措施。2002年7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审议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境内外国公民的法律地位》,并于2002年11月颁布实施。自此,俄罗斯有了统一的外国公民在俄就业管理规范。

《俄罗斯联邦境内外国公民的法律地位》的颁布实施,正式终结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时期由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布实施的《在苏联的外国公民法》。对比这两部法律,差异最大的部分是对外国人在俄罗斯就业问题的阐述。新法律对新时期外国公民在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在俄罗斯就业问题上做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按照该法规定,在俄罗斯居住的外国公民可以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劳动合同的雇主或者劳务合同的劳务委托人需经有关行政机构的审批方可雇用和使用外国劳动力。依据不同的条件,外国公民在俄罗斯的居住权分为3种:临时居住权、短期居住权和长期居住权。享有短期和长期居住权的外国公民可以直接就业,只享有临时居住权的雇员和劳务完成人必须在获得相应政府部门的工作许可证之后才能就业;享有短期居住权的雇员不得在规定的居住区(联邦主体)以外工作。雇用和使用外国劳动力的许可证由地方内务部门根据就业部门的鉴定发放。如果雇主使用在俄罗斯临时居住的外国人就业,还必须事先在内务部门专门开设的账户上预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保障所雇用的外国公民在履行劳动合同之后能够使用相应的交通工具离境。此外,该法还规定建立中央数据库,登记和统计在俄罗斯居住的外国人。地方内务部门负责统计暂时居住在当地的外籍劳动力,并向中央内务部门和地方就业部门通报外籍劳动力的到达和离开情况。

根据该法律,俄罗斯建立了移民和外来劳务配额制度,政府每年根据各州的申请确定外国移民和外来劳务配额。配额的确定将基于这样两种因素考虑:一是保护本国公民利益;二是充分利用外国劳动力资源。配额制度于2003年开始试行,当年中央联邦区申请的额度为24万,西北联邦区4.1万,远东联邦区5.3万人。不过,这些额度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各地实际引进外来劳务的人数远远超过上述配额。2004年,联邦政府分配给各地区使用的外籍劳务配额略有增加,总数达到53万,另外有28.7万来自独联体的劳务人员不受此配额限制。[23]

鉴于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客观需求的逐渐扩大和俄罗斯政府对外来劳务市场管理的加强,国际上一些劳动力富余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明显地加强了向俄罗斯输出劳务的工作力度。可以想见,各劳动力大国对俄罗斯外来劳务市场的争夺会变得日益激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