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尽管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制约因素不外是劳动者对闲暇和物品的偏好,工资率以及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资率增加引起工作小时减少,工资率减少引起工作小时增加,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负斜率,即是一条下斜的曲线。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话说,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1)同样,我们还知道,西方经济学者“通常把市场定义为一个区域,其中买主和卖主处于足够紧密的接触之中,致使同类的(相同的)产品通行单一的价格”,(2)所以,西方学者现在已经“把劳动力视为一种商品,它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由供给和需求来决定”,(3)而劳动力市场就是劳动力需求者集合与供给者集合在一定时空下的买卖活动过程,是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它的市场运行方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劳动力商品载体——劳动者不同于其他生产性投入,劳动者既可能因受激励而产生出更大能量,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也可能因不满意工作条件而消极怠工,甚至可能出现罢工。所以,劳动力作为活的生产要素,对流通和生产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劳动力配置得当,生产效率可能获数倍或数十倍的增长,反之生产要素就可能变得毫无用处。可见,作为这种特殊生产要素的配置系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是直接约束市场运转目标、方向、规模和效率的基本条件。

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劳动力供给者集合。劳动力的供给者是个人和家庭,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来说,他所拥有的商品是劳动力(劳动能力)。考察劳动供给状况的标准一般有二:一是个人劳动力供给,二是市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首先是一个数量概念,有这样两种情况:其一,当工资率相对固定时,一个劳动力需要支付多少小时才能满足自己的物品消费需要就成了确定劳动力供给的基数。如果把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劳动者必需的物品消费总额,除以全社会的劳动者人数,就得到了平均的个人劳动力供给基数。由于物品消费效用受边际递减规律制约,个人劳动力供给量将随着其物品消费满足程度的增加而递减,当最后一个报酬增加额等于边际劳动支付水平时,劳动力供给就达到了上限(当然,靠政治动员、宗教信仰、信念等超边际支付劳动力的情况不在此分析之列)。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规模将在一个变动区域内调整,其下限是社会劳动者必需的消费品总额除以平均的个人劳动力物品消费额,其上限是劳动力物品消费效用总和的物品消费额除以此时平均的个人劳动力物品消费额。

其二,当工资率可以变动时,劳动力的供给规模会随之变动。当既定的工资水平已经不能再吸引有效劳动增加时,雇主要想获得更多的劳动力供给,就必须增加一个工资额,这个加班工资额必须高于原有工资水平,以此提高边际需求,使边际需求曲线下斜速率减少。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尽管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制约因素不外是劳动者对闲暇和物品的偏好,工资率以及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分析劳动力供给状况变动的工具通常是劳动力供给曲线。即在价格、非劳动收入、偏好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按各种工资率所愿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供给曲线是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形成的。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资率增加引起工作小时减少,工资率减少引起工作小时增加,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负斜率,即是一条下斜的曲线。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增加引起工作小时增加,工资率减少引起工作小时减少,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上斜的曲线。如果把上述两种情况综合在一起,就是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它表明:开始时是低工资,工资增加首先常常增加期望的工作小时,人们普遍把工资的提高当作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机会,此时收入效应大部分用于增加的物品上,很少用于闲暇消费。但是随着工资和工作小时的增加,仍在进一步增加的工资最终将造成工作小时的下降。在收入变化产生于工资的给定增长,而且收入变化较大、工作时数较多的情况下,其本身往往强化相对于替代效应的收入效应。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程度,物品消费的增加也就没有以往那样的诱惑力量了,这样就会弱化替代效应,也使收入效应转向增加闲暇消费而不是更多的物品或服务消费。

劳动力需求者集合。需求是增加或减少供给最有力、最直接的约束条件,当把社会所有购买劳动力的主雇集中在一起时,就形成社会劳动力总需求。劳动力需求者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二是以维持社会必要公共消费不降低为目标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公共事业组织;三是以直接生活服务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个人和家庭。

企业是最经常的劳动力需求者,它在决定其劳动力购买数量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企业的成本将会由于增加一份工人工资而增加;二是增加一个工人通常会增加企业生产和出售的商品数量,进而提高收益。可见,企业是否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增加的收益是否大于增加的成本。

公共事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目标在于效用而非利润的增加,尤其是在平稳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这部分需求的弹性较小。公共事业决定增加或减少雇员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支付的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

个人或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与工资水平、收入水平以及物品消费和闲暇消费的偏好密切相关。由于个人或家庭消费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较高时,它对劳动力的需要将增加,特别是在收入水平提高较快时,这种消费需求会更快地增加。由于人们对物品的消费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所以当收入水平高到物品消费不再具有足够的诱惑力时,人们选择闲暇的时间就会增多,如果仅从个人或家庭立场考察,必然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由上述分析可见,劳动力市场的总需求实际是在每一可能的工资条件下,每个产业、公共事业、家庭或个人需求的劳动力的总和。所以,在某一特定工资水平下,劳动力总需求就是:

M=ma1+ma2+ma3+......+man-1+man

其中M代表社会劳动力总需求,ma1……man代表在工资为m的情况下从a1到a2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