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赶超的性质。因此,它是一种适合于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推广的技术。舒马赫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中间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有许多优点。提倡中间技术不利于改变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适用技术的内涵比中间技术更加丰富、灵活,但二者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技术。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赶超的性质。要实现赶超任务,无论是在微观经济活动中,还是在宏观经济运作方面,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地探索原生性的技术创新,来推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初,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是其实现技术进步的一个主要途径。

(一)技术选择的经济含义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技术选择实际上就是对不同要素投入组合的成本进行比较。如图5-2所示,图中QQ'为等产量线,该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组合都可以得到相同的产量,KL或K'L'是价格线。等产量线和价格线的切点C和D是实际上可选择的要素投入组合,射线Ⅰ和Ⅱ代表仅有的两种技术手段。若不计成本,Ⅰ与Ⅱ两种技术手段是无差异的。但生产要素是稀缺的,其稀缺程度反映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如果劳动要素相对充裕,其价格就会较为便宜,就应该选择技术Ⅱ,在价格线K'L'与等产量线QQ'的切点D进行生产;反之,就应该选择技术Ⅰ,在切点C进行生产。

图5-2 技术选择

技术选择的原则就是最优化的生产决策。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经济中,技术的产生和选择将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是寻求产量最大、成本最小的必然结果。早期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按照要素的相对条件来选择技术的过程。美国自然资源丰富,技术选择自然以资源耗费、劳动节约为特点。日本资本稀缺,劳动力相对充裕,当纺织机械落后于英法时,就通过更多地投入劳动以弥补机器设备的不足。在发展经济学兴起之时,人们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相对充裕,资本严重不足,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它们应趋向于选择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上述趋向并不明显,对于同一产品的生产方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并无重大差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效率低,资本增加是产出增加的主要源泉。

(二)技术选择与就业

如何选择所引进的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引进活动时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并不是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全部照搬过来,就能获得相应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实践表明,片面、盲目地引进国外的所谓先进技术,反而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西方不适用技术的严重依赖,加剧了其国内两极分化、城乡对立、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恶化。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应简单盲目地模仿、照搬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而是要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对所引进技术有所选择。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与劳动力充裕、资本匮乏的资源结构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应优先选择和引进中间技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在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批评了现代大型化工业生产技术的弊病,提出应当发展小型机械,进行适当规模的生产,推广中间技术。所谓“中间技术”,是指介于初级与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适合于小型企业,不占用过多资本,利于就业。②中间技术与粗糙的土技术相比,生产率要高得多;与资本高度密集的现代工业技术相比,又要便宜得多。③中间技术在应用、管理和维修方面的问题都容易解决,能顺利地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因此,它是一种适合于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推广的技术。舒马赫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中间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有许多优点。首先,中间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其次,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很小。最后,中间技术有助于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中间技术可以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失业的压力。当然,发展中国家要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差距靠中间技术是不行的。中间技术常常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并要求工人有较高的技能,生产效率也难以提高。提倡中间技术不利于改变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

(三)技术选择与比较优势

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这在技术选择中称为资本的密度问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选择资本密度较低、劳动密度较大的生产技术或工艺,也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在很多场合下,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更为合理。例如,赫希曼运用“适用范围”的概念证明,哥伦比亚的飞机运输要比公路更为优越,尽管前者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随着讨论的深入,发展经济学家越来越认识到,资本密度本身并不能成为技术选择的标志,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因时因地选择或开发适用技术。

1975年,印度经济学家雷迪(Reddy)提出了“适用技术论”。所谓适用技术,就是既能满足技术引进国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到了引进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目前的技术状态以及技术的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能够使得引进国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那类技术。它既可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尖端技术,又可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或原始技术。总之,适用技术论强调的不是什么具体的技术,而是技术选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适用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三重目标要求:①环境目标。适用技术应该能够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②社会目标。适用技术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赋予群众较大的自主权。③经济目标。适用技术应该广泛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促进经济平衡发展。适用技术的内涵比中间技术更加丰富、灵活,但二者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技术。然而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常常出于赶超先进国家的目的,采取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选择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近几十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政府为了提供政策性扶持,不得不以税收优惠、改变要素价格等方式扭曲经济环境,致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相反,选择适用技术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使企业更有竞争力,投资的回报率更高,储蓄的意愿也更强,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技术引进的角度来看,选择适用技术,所要引进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比较接近,学习成本较低,技术引进的成本也会较低,技术升级会比较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