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希克斯与肯尼斯·约瑟夫·

希克斯与肯尼斯·约瑟夫·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约翰·R.希克斯英国 牛津市牛津万灵学院当约翰·希克斯在1939年发表他的《价值与资本》一书时,他为全部均衡理论注入新的生命。——瑞典皇家科学院1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68岁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51岁的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约翰·R.希克斯(John R.Hicks)

(1904~ 1989年)英国 牛津市

牛津万灵学院

当约翰·希克斯在1939年发表他的《价值与资本》一书时,他为全部均衡理论注入新的生命。他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均衡模型,比以前这个领域内的努力在大得多的程度上系统地建筑在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假设上。

——瑞典皇家科学院

1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68岁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51岁的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他们共同分享480 000瑞典克朗(约合67 200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们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是由于他们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方面所做的贡献。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拉格纳·本策尔教授指出:“当约翰·希克斯在1939年发表他的《价值与资本》一书时,他给全部均衡理论注入新的生命。他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均衡模型,比以前这个领域内的努力在大得多的程度上系统地建筑在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假设上。”[1]

一、生平简介

1904年4月8日,希克斯出生于英格兰沃维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 亲是当地报纸的一名记者。1921年,希克斯在家乡附近的布里斯特尔市的克利夫顿学院(Chlifton College)学习数学,这段时间的学习为他以后研究经济学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他后来转入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Balliol College)学习。1923 年,希克斯转到牛津大学刚开办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院学习,于1926年获得硕士学位。当时,经济学在牛津大学非常具有“社会性”,比较联系社会的实际。这门学科启发了希克斯对劳动问题的研究兴趣,1925~ 1926年,他曾在G.D.H.科尔(G.D.H.Cole)指导下研究劳动经济学。

1926~ 1935年,希克斯到伦敦经济学院任助教,后来又任讲师,其间于1932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在伦敦经济学院期间,希克斯又学到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逐渐从一个经济学知识贫乏的初学者成长为一名颇有理论建树的经济学家。他发表了他的第一批学术成果:1932年出版《工资理论》一书,对当时盛行的边际生产力学说做了精辟的论述;1934年发表了使他出名的与罗伊·D.G.艾伦(Roy.D.G.Allen)合写的文章《价值理论的重新思考》;后来他又写了《对于简化货币理论的建议》(1935)的文章。

在1935年,希克斯曾与凯恩斯有所接触。当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还没有出版,而希克斯的思想倾向已发生变化,他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地从对自由市场机制迷恋的学院传统中解脱出来了。同年12月,希克斯与厄休拉·凯瑟琳·韦布(Ursula Kathleen Webb)结婚,她是一位世界经济学者和财政问题专家。

1935年夏天,希克斯离开伦敦经济学院,来到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乌斯学院任研究员和大学的讲师,直到1938年。这一时期,希克斯写了《价值与资本》一书。此外,他还为凯恩斯的《通论》写了两篇颇具影响的书评,其中《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一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9年初,在《价值与资本》出版后,希克斯又到了曼彻斯特大学,成为首任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福利经济学及其在社会核算中的应用。他在那里度过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直到1946年,其间在1942年他成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3~ 1945年,他担任曼彻斯特统计学会(Manchester Statistical Society)主席。在这一时期,希克斯的主要贡献在消费者剩余和福利经济学方面。此外,他还写了《社会结构》一书,该书后来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

1946~ 1952年,希克斯回到牛津,担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Nuffield College)的高级研究员,并参加了该学院的组建工作,其间,1950年曾任尼日利亚的税收分配委员会委员,1951年曾任皇家利润税和收入税方面的委员会成员。1952~ 1965年,他任该院“德拉蒙德讲座教授”(the Drummond Professorship),负责组织研究生教学工作;1965年,任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专职研究员,直到退休。这一时期,他主要出版了《经济周期理论》(1950)、《需求理论之修正》(1956)两本书。1961~ 1962年,希克斯出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64年他因其学术贡献而被授予勋爵称号。此后,他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他对凯恩斯体 系的灵活对待,意外地导致了“新的分析概念”,他认为,“这也许对改进人们对世界上已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情况的理解,增添了一些动力”。

1989年5月20日,希克斯在纽约逝世,走完了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人生道路,享年85岁。

二、学术贡献

希克斯是学识宽广而渊博的学者,从不摆架子或夸耀自己非同寻常的荣誉。他的著作丰富,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研究领域宽广,涉及价值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资本需求理论、货币职能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史理论等。希克斯同时又是一位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的经济学者,除去上述理论外,他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在对凯恩斯理论的解释上也独树一帜。由于涉及领域颇广,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颇多,下面介绍的只是其主要工作。

1.关于价值理论与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

希克斯在《价值理论的重新思考》(1934)、《价值与资本》(1939)以及《需求理论之修正》(1956)等著作中,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主观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了消费者需求和均衡方面的问题。

希克斯在以序数效用论代替基数效用论时,用边际替代率概念取代边际效用概念,又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取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希克斯认为,这样可以回避效用计量和加总的问题。在无差异曲线分析基础上,希克斯研究了消费者需求理论。他认为,马歇尔的需求与价格理论忽略了消费者收入变化对需求所起的作用。因此,希克斯运用“收入—需求曲线”说明了收入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根据这条曲线的斜率判断商品的性质。同样,他运用“价格—消费曲线”说明了在假定收入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希克斯将价格效应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希克斯在主观效用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在希克斯的理论体系中,一般均衡分为静态一般均衡和动态一般均衡。他认为,瓦尔拉斯体系解决了由既定的资源和偏好所建立的价格必须满足的条件,但没有解释资源和偏好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一体系之所以贫乏,主要是由于它没有为一般均衡确定关于变化的规律。按照希克斯的观点,价格体系变化的规律必须从稳定状态引申出来,据此,他分析了交换的一般均衡和生产的一般均衡。在说明静态一般均衡后,希克斯又说明了动态一般均衡,动态一般均衡要说明达到均衡的时间过程,说明从一个暂时均衡状态到另一个暂时均衡状态的均衡移动过程系列。在其动态一般均衡中,希克斯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概念:“一周”、“计划”和“肯定的预期”,对一般均衡理论的条件及其运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周期这两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构成了一般均衡的完整理论。

2.关于福利经济理论的研究

希克斯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贡献,这主要反映在希克斯对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的推广和运用方面。希克斯不仅把帕累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介绍到英语国家,而且以他自己重新分析和改进的序数效用理论、边际替代率、消费可能曲线、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条件的决定、需求定理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析等,大大推动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其次,对消费者剩余的重新解释,推动了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希克斯对消费者剩余的重新检验和探讨,澄清了基数效用论条件下运用它进行福利分析的麻烦,也消除了理论界的有关疑虑及争论,从而为加强福利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可靠性做出了贡献。

最后,对福利经济学补偿原则的补充。帕累托认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时候,任何微小的改变都不可能是所有人偏好的全部增加或减少。但是,如果有人福利增加,也有人福利减少,就比较难判断社会福利是否已达到最大化。希克斯认为,如果经济政策的改变可以使一些人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但可以通过税收或价格政策使受益者补偿受损者而有福利剩余,那么,社会福利就增进了,这种政策的改变就是适当的。

3.关于货币理论的研究

希克斯率先提出了一种以边际分析方法研究货币理论的主张。当时,传统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论,以“交易方程式”为基本原则研究货币数量与产量、物价的关系,而希克斯认为,可以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方法来分析货币问题,以取代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因为“边际效用分析恰恰是一种一般选择理论,它任何时候都可以运用到在两种可用数量表达的事物间进行选择。现在,货币显然可用数量表达,因此,否认货币有边际效用的观点必定是错误的。”希克斯的这一主张对传统货币理论是一种发展性的突破,他由此开创了把价值论、货币论和资产选择理论统统熔于一炉的“简化”分析道路。

希克斯在“边际效用货币论”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观点,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主要从货币的交易中介角度探讨货币需求,“剑桥数量方程式”则主要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角度探讨货币需求,希克斯则主要从货币的贮藏手段研究货币需求,从而开辟了导向资产选择理论之路。在凯恩斯“流动性”观点启发下,希克斯把对货币的贮藏的需求同对资产运用的动机结合起来,创立了一种资产选择理论。希克斯资产选择理论的提出,事实上成为战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某方面的较早的先驱。

希克斯在阐述凯恩斯的《通论》时,用ISƽLL(即后来的ISƽLM)曲线构造了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决定模型。该模型把储蓄和投资以及货币供给和需求两种均衡放在一起,构成了第三种均衡,从而确定了均衡利率决定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包含了凯恩斯的观点,也包含了“古典派”的观点,因而被认为是真正的“一般理论”。“ISƽ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后来经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等人的进一步完善,故又被人们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

4.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

希克斯在1950年出版的《经济周期理论》一文中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物品和劳务实际产量的波动表现为一种沿增长或趋于上升路线上下运动的状态,其波动的高涨阶段和低潮阶段是由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结合作用决定的,这被称为乘数—加速数模型,亦即希克斯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加速数的作用,产量(收入)的增长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增加,又由于乘数的作用,投资的增长又引起产量和收入量按某一倍数增长,从而使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其扩张幅度受周期上限限制,周期上限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生产资源可被利用的限度,当扩张达到周期上限时,就会转向经济收缩;收缩时,由于加速数的作用,投资的下降又会引起产量和收入量按照某一倍数下降,其下降幅度受周期下限的限制,下限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原理作用的局限性。当下降到周期下限时,经济又开始回升。希克斯根据对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认为在这一长时期内显现出一种有规则的7~ 10年的周期性波动,并以经济增长为背景。

三、社会影响

希克斯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经济学著作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希克斯关于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使他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关于效用价值论、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函数中的技术进步理论等成为西方公认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提出的ISƽLM曲线模型成为西方教科书中长期使用的标准凯恩斯主义“部件”;他关于流动性的理论、货币职能的理论、货币需求的理论,是西方货币理论中很有特色的一种;他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开创了一代新的理论观点;他关于凯恩斯理论的解释,成为自成体系的一派观点;他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些理论和方法甚至被称为“希克斯革命”。

在经济学界当今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克里斯托弗·布利斯(Christopher Bliss)是这样赞扬希克斯的成就的:“价值理论和福利经济学领域中都有希克斯贡献的著作,即使希克斯另外不再有别的东西,这些著作已经使他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还认为:“《价值与资本》是一部思想如此丰富的著作,以至于绝不能指望以一篇短评来对之加以公正的说明。”[2]权威的经济周期理论家G.哈伯勒(G.Haberler)认为:“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的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到目前止写得最好的是希克斯的简短著作《经济周期理论》。自从《通论》问世以来,关于经济学的著作,再没有像希克斯这部书获得那样热烈的反应的。”[3]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在分析了希克斯的经济周期理论之后认为:“尽管这个模型已经有大约25年的历史,尽管25年来对经济周期进行了其他许多研究,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希克斯的模型保留了经济周期理论权威性的语言。”[4]

另外,希克斯被称为是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最早开拓者。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创立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其灵魂的宏观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宏观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一跃上升为主流经济学。但是,在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无论就其基本命题、分析方法还是政策含义,都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和矛盾,两者的内容相互隔绝。这种矛盾与隔绝,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之间的矛盾,这引起了西方众多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引发出一系列的理论探索,他们力图使微宏观理论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力求重构宏观经济理论,使之重建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这个现今仍未结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理论探索过程,构成了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线。在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理论研究中,从萨缪尔森开始,许多学者做出了贡献,其中,约翰·希克斯是这一领域的先驱。希克斯在《通论》出版后不久发表的两篇书评,特别是他在1939年出版的专著《价值与资本》,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研究的先河,他的这些论著构成了这一研究的最早尝试。

希克斯的社会影响还体现在他所担任的社会职务上:1942~ 1971年,他先后成为英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西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国院士,并担任牛津纳斐德学院名誉委员、剑桥冈维尔和凯乌斯学院名誉委员、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维也纳大学名誉委员等职务。

四、代表著作

希克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著述很多,其中的代表著作有:

1. The Theory of Wages,London:Macmillan,1932.

2.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Theory of Value,Economica 1 with R.D.G.Allen,February and May 1934.

3. A Suggestion for Simplifying the Theory of Money,Economica 2,February 1935,Reprinted in Hicks,1967.

4. Mr.Keynes’s Theory of Employment,Economic Journal,Vol.46,1936.

5. Mr.Keynes and the“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Econometrica,5,April 1937.Reprinted in Hicks,1967.

6. The Foundations of Welfare Economics,Economic Journal,1939.

7. Value and Capital: An Inquiry into Som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39.

8. The Social Framework: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Oxford:Clarendon Press,1942.

9.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Oxford: Clarendon Press,1950.

10. A Revision of Demand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56.

11. Essays in World Economics,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

12. Capital and Growth,Oxford:Clarendon Press,1965.

13. Critical Essays in Monetary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67.

14. A Theory of Economics Hist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69.

15. Capital and Time,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16. The Crisis in Keynesian Economics,Basil Blackwell,1974.

17. Economics Perspective,Oxford:Clarendon Press,1977.

18. Causality in Economics,Basil Blackwell,1979.

19. Wealth and Welfare,vol.Ⅰof Collected Essays on Economic Theory, Basil Blackwell,1981.

20. Money,Interest and Wages,vol.Ⅱof Collected Essays on Economic Theory,Basil Blackwell,1982.

21. Classics and Moderns,vol.Ⅲof Collected Essays on Economic Theory, Basil Blackwell,1983.

22. The Framework of the Indian Economy: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3. Methods of dynamic economics,Clarendon Press,1985.

已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

1.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薛蕃康译,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2.需求理论之修正,邢慕寰译,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7年版。

3.资本与成长,郑东荣译,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1年版。

4.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杨志信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余皖奇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

(1921年~ )美国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哈佛大学

希克斯用传统的微分分析作为数学工具,以后当更多的现代数学方法开始被引入经济学时,阿罗用它们研究全部均衡系统的性质,因而形成了根本改造以前理论的基础。

——瑞典皇家科学院

1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68岁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51岁的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希克斯用传统的微分分析作为数学工具,以后当更多的现代数学方法开始被引入经济学时,阿罗用它们研究全部均衡系统的性质,因而形成了根本改造以前理论的基础。”[5]

一、生平简介

1921年8月23日,阿罗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具有罗马尼亚和犹太人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汤森·哈里斯中学完成中学学业后,阿罗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业是数学中的数理统计学。由于他的聪明、勤奋和好学,1940年,在他年仅19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

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后,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受凯恩斯《通论》所引起的经济学革命的影响,阿罗的专业兴趣发生了变化,他选择了统计学,并且逐步向经济理论靠拢。幸运的是,阿罗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时,能够师从著名的统计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这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从他那里阿罗获益匪浅。1941年,阿罗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但他的毕业实习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于是,阿罗便弃学从军,成为美国空军气象部队的一名中尉,后升为上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罗于1946年重返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个人爱好和当时社会上掀起的经济学热潮以及霍特林提供奖学金的“收买”和“利诱”,阿罗终于放弃数学改学经济学。只用了一年时间,阿罗就修完了经济学基础课程,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候选人资格。用阿罗的话说: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天才可言,主要是由于经济学系的标准普遍偏低。

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阿罗于1947年到芝加哥大学的考列斯委员会工作和实践。考列斯委员会是美国研究数理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的中心,加林·库普曼斯(Tjailing Koopmans)、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Klein)和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等一流的经济学家都先后在这个委员会工作过,他们对阿罗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生涯有着重大的影响。阿罗是一位出色的学生,但他最初只是被安排去写一篇关于手工业的论文,并做一些课后辅导之类的事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同时也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阿罗转向保险行业。他在哥伦比亚进行毕业考试的同时,还参加了美国保险统计学会的考试,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入门考试,获得了美国保险业的执业资格。

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阿罗于1949~ 1950年接受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和统计学助理教授的职务,从此,阿罗就和斯坦福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中途也曾受到该校的冷遇,但那里终究是他一生中最为留恋的地方。

1951年,阿罗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阿罗的博士论文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性,在其中他提出和证明了著名的“不可能性定理”。博士论文作为阿罗的成名作很快得以出版,从此,阿罗显示出他卓越的才能,在斯坦福大学被连连提升:先是受聘于在纯理论方面力量更强的经济学系;1953年,被提升为经济学、统计学和运筹学副教授,不久后又晋升为教授。1953~ 1956年间,他担任了经济学系主任。1956年秋,阿罗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1963~ 1964年、1970年和1973年,他还兼任英国丘吉尔学院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员。

1968年,阿罗离开斯坦福到哈佛大学任职,但1979年他又回到了他视为“家”的斯坦福校园。从那时起,他便一直待在斯坦福,并担任一个为他特别设立的教授职务。1981年,阿罗还被胡佛研究院聘任为高级研究员,该研究院是斯坦福校园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促进研究组织。

二、学术贡献

阿罗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他对数学方法的运用独具匠心。他所研究的领域很宽广,涉及一般均衡论、社会选择论、组织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风险决策理论等。特别是他提出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革新了福利经济学;与德布鲁(Debreu,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通力合作,重新进行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的数理证明、研究不确定性、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等。

1.关于不可能性定理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

阿罗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的“不可能性定理”。“不可能性定理”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经济学界公推为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这一定理在哲学、伦理学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是否可以从许多不同的个人选择中产生协调一致的社会决策问题。在阿罗以前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要对公共投资做出合理的抉择,可以将企业投资所得的利益和所用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利益超过成本,就可继续在这方面投资,直到所增加的利益正好抵消所增加的成本为止。这样,政府对于公共支出所做的选择就跟社会成员们对于他们个人支出所做的选择一样多。但是,1951年阿罗首次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然后又在1963年对此进一步完善和严格化,用数学推理得出不可能从许多不同的个人选择中得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社会决策。他说,如果由超过两种不同偏好的人来选择,被选出的政策也是超过两个,那么就不可能做出大多数人都感到满意的决定,因为把许多不同的观点加在一起,就会引起许多复杂的矛盾,不可能协调一致。因此,在每个社会成员对于一切可能的社会经济结构各有其选择的情况下,要找出一个在逻辑上不与个人选择相矛盾的社会选择,那是不可能的。

阿罗对福利经济学提出了重要质疑:福利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从对个体经济力量(即消费者或企业)的分析得出合适的政策——并没有得到解决。阿罗认为,在个人效用不能相互比较的前提下,能够使社会偏好得到满足,而又能代表广泛的个人偏好的方法,唯有强制或独断。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明确指出了个人福利不可能跟社会福利完全一致的事实,对是否能用社会福利函数来分析和判断政策主张提出了质疑。阿罗的这一论点后来在西方经济学界中引起了长期的辩论,大多数人认为,在复杂的工业社会中有着各种复杂类型的经济选择,不可能产生完全符合个人选择的社会选择。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也认为社会偏好并不完全反映选民们的偏好,因为个人偏好是受各种宣传和其他社会、政治、宗教等条件影响的,并且随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如知识、爱好、信仰、健康等条件的变化而转移,这就根本修正了关于社会选择的传统新古典学说。

2.关于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

一般均衡理论主张,各项商品的价格是由解一组方程式而求出的,每一个方程式都代表个别商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然而,这些方程式是否必然有单一解存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很强的数学和经济学的综合知识。阿罗借用并修正当时纳什所发展的数学工具,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界定下的一般均衡的方程式组将会有解,从而运用数理方法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阿罗对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是直接建立在希克斯—萨缪尔森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的,他肯定和吸收了希克斯—萨缪尔森一般均衡理论的一般目标和结构。然而,阿罗认为,在许多方面,一般均衡理论的结构是不完全的,或是与经济理论中盛行的学说不一致的:第一,希克斯—萨缪尔森模型没有提出定义一般均衡的方程体系有确定解的证明,也就是说,不知道是否存在一个物价集合,可在每种商品市场上使超额需求等于零,亦即使每个商品市场都出清;第二,关于生产的假设与分析生产本身时使用的假设不一致,这个不一致主要来自分析生产时一个常用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第三,在给定这一均衡模型中,有帕累托效率的分配和竞争性均衡的关系并不明显。它所真正已经证明的是,帕累托效率必须的一阶条件与整个经济在竞争均衡状态时企业和个人最大化的一阶条件相同;第四,经济学家对商品有稀少物品和自由物品的区分,对于稀少物品,他们认为总有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数量的微小变化并不影响生产。阿罗认为,稀少物品和自由物品的分类是给定的,它决定于经济系统中有关偏好、技术和初始供给的那些参数,而这些参数的变化很容易改变一种商品的属性(从稀少变为自由,或是相反)。

阿罗的一般均衡理论最初是他在斯坦福大学工作期间,于1951年发表的《古典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一文中提出来的,几乎同时,在芝加哥考列斯经济研究会工作的德布鲁得出了同阿罗类似的结论,当时他们两人经常交换手稿,共同对完善和发展一般均衡理论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因此,经济学界将经他们发展了的一般均衡理论称为阿罗—德布鲁模型。

3.关于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阿罗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信息经济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自1954年后,阿罗利用自己所具有的良好的统计学基础这一优势,重点研究了现实经济世界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及统计规律和信息的利用等问题,开创了信息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基于完全信息假设的,而现代经济理论中,不确定性、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等字眼频频出现。阿罗在信息经济学的具体领域中,提出了若干新概念和有效的解决办法。阿罗创造了“激励相容”概念,并提倡建立托拉斯法则和企业中的道德关系、建立行医登记审批制度、指出产品信息的不对称能被推广到其他经济决策中等。

三、社会影响

阿罗以其卓越的贡献在西方经济学界被称为经济学导师,其广泛的兴趣以及具有穿透性的洞察力体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特定的问题中,他毫无疑问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十几个经济学家之一。在阿罗的三大主要的理论贡献中,不可能性定理影响最大,一般都称为“阿罗定律”,这一定理的影响远不止在经济学领域内,它波及社会伦理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阿罗曾经遭受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学者、政治家们,有些甚至是赫赫有名的权威人物的言辞激烈的批驳和攻击,然而,阿罗及其“不可能性定理”并未因为受到攻击而失去光彩,反而在经济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且对以后的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甚至是开创性的作用。

首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极大地推动了集体选择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 70年代间围绕集体选择的本质以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局限性所展开的讨论对以前关于集体选择可能性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人们关于集体决策机制的诸多猜测,对长期悬而未决的社会选择可能性问题给出了一个严格的结论,从而构成了经济学和集体选择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促进西方社会对传统社会发展取向存在缺陷的反思。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使福利经济学认识到了福利主义的缺陷从而转向了非福利主义,非福利主义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希望由此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福利经济学家围绕阿罗不可能定理所展开的论战“纠正了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帝国主义式的狭隘态度,使得经济学重新找回了道德、伦理和哲学的根基”。

最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成为福利经济学发展新的起点。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无情地指出了新福利经济学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帕累托标准本身忽视了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效用冲突或利益冲突的事实。显然,福利经济学要发展就不能再走新福利经济学的老路,不能再依赖帕累托标准。因此,可以说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既是新福利经济学的终结者,同时也是福利经济学发展新的起点。

阿罗不仅在学术方面成就赫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组织者。阿罗曾经参加过多种社会工作和担任过很多社会职务:早年为国际经济计量学学会会员,1955年担任学会副会长,1956~ 1983年间任会长,1983年后为顾问委员会委员;一生一直是美国数理统计学会会员、全美统计学会成员;从1963年起,阿罗加入美国经济学会,历任会员、执行委员,1972年为该会理事长候选人,1973年当选为理事长,此后享有该会杰出会员这一终生荣誉;1963年担任了管理科学研究院的董事长,1964年后改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在1980~ 1981年期间还担任了美国西部经济学会的理事长;在美国当代科学学会历任会员、主席等职,然后一直享有该学术团体的最高荣誉;1983~ 1988年任国际发明研究会理事长;在国际经济学会中自1983~ 1986年任理事长,1986~ 1992为执行委员,之后任名誉理事长; 1992~ 1993年期间任社会选择和福利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综观阿罗的学术生涯、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及其所研究的专题领域和累累硕果,可以说他是一个国家干预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坚定的拥护者和捍卫者,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积极参与和支持当时克林顿的总统竞选活动,为克林顿及其内阁政府所奉行的有明确国家干预特点的政府经济学出谋划策、尽忠尽力。

四、代表著作

阿罗的代表著作有:

1.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New York,Wiley,1951.

2.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Econometrica,23, with G.Debreu,1954.

3.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3,pp.941- 69,1963.Reprinted in Arrow(1983- 5) Vol.6.

4. The Role of Securities in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iskƽBea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31,91- 96,1963.

5.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 Bearing,Amsterdam and London,Northƽ Holland; Chicago,Markham,1971.

6. General Competitive Analysis,San Francisco,HoldenƽDay,With F.H. Hahn,1971.

7. 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New York,Norton,1974.

8. Studi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The University Press With Leonid Hurwicz,1977.

9.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NorthƽHolland,With Michael D. Intriligator,1981.

10. Collected Papers,6 vo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

11. General Equilibrium,Oxford:Blackwell Press,1983.

12. Social Choice and Justice,Blackwell Press,1984.

13.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Blackwell Press,1984.

14. Individual Choice under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Blackwell Press, 1984.

15. Frontiers of Economics,Blackwell Press,1985,With Seppo Honkapohja.

16. Production and Capital,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Pr.,1985.

17. Applied Economic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Pr.,1985.

18. The Economics of Public Debt: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b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at Stanford,California, Macmillan Press, With Michael J.Boskin,1988.

19. Arrow and the Ascent of Modern Economic Theory,Edward Elgar Publishing,limited.,With George R.Feiwel,2001.

20. Handbook of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Elsevier,With Amartya K.Sen, and Kotaro Suzumura,2002.

已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

1.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陈志武、崔之元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信息经济学,何宝玉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数理经济学手册(与英特里盖特合编),杨斌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组织的极限,万谦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1]译自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72/ presentationƽspeech.html。

[2][英]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英文版)[Z].(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7:642.

[3][美]哈伯勒.繁荣与萧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15。

[4][美]哈伯勒.繁荣与萧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43。

[5]译自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72/ presentationƽspeech.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