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希克斯对马歇尔需求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希克斯对马歇尔需求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差异曲线分析约翰·理查德·希克斯是当代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不少理论在经济学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他的主观价值理论更为合理,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1939年,希克斯的名著《价值与资本》问世,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方法才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微观经济学需求理论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

无差异曲线分析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R.Hicks,1904—1989)是当代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他早年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后来长期担任牛津大学教授,还当过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64年被封为勋爵。希克斯的不少理论在经济学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是193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价值与资本》中,他所建立起的主观价值理论,把马歇尔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当作出发点,对剑桥学派的传统学说作了重大修正。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他的主观价值理论更为合理,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下希克斯对马歇尔有关理论的修正。

希克斯同马歇尔一样,也是先从论述消费者需求理论开始他的理论研究的,并且也是先求得个人均衡再引出市场均衡的,但希克斯的理论和方法与马歇尔又有很大不同。马歇尔的需求理论是以边际效用基数论作为基础的,使用的又是局部均衡方法,而希克斯的理论承袭了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又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使用一种所谓“无差异曲线”的分析工具。前面在介绍帕累托的经济理论时已说过,无差异曲线的几何分析法先已由他使用。实际上,比帕累托更早,英国学者埃奇沃思(F.Y.Edgeworth,1845—1926)在1881年出版的《数学心理学》一书中就首先提出了无差异曲线。但都未引起人们注意,因此影响不大。直到1934年,希克斯和英国另一位经济学家艾伦(R.G.D.Allen,1906—1983)合写了一篇《价值理论的重新考虑》,才开始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经济分析。1939年,希克斯的名著《价值与资本》问世,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方法才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微观经济学需求理论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

关于无差异曲线,本书第八章讲帕累托思想时已介绍过。这里,为说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理论的发展,不妨再假设一张无差异曲线图。如果表10-2中所表示的这两种货物的各个组合给消费者带来了同样好的福利或满足,即无差异的,那么在图10-4中就可以得到一条曲线(曲线I),这就是无差异曲线。

表10-2 无差异商品组合

图10-4 无差异曲线

现在假设消费者有2单位苹果和7单位的橘子,即图10-4中B点所表示的,显然它比A点(即2单位苹果和5单位橘子)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因此B点就属于另一条位置比曲线Ⅰ要高的无差异曲线Ⅱ上的一点。相反,C点代表2单位苹果和3单位橘子的组合,它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要比A点小,所以C点所在的无差异曲线Ⅲ的位置又一定低于曲线Ⅰ。这样,根据两种货物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同的满足,就可以画出许多条无差异曲线,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组合水平越高[6]

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商品组合对消费者来说是同样好的,所以,他少消费一定数量橘子就一定要多消费一定数量的苹果,才能得到同样的满足。例如,如果减少2单位橘子,就要由增加1单位苹果来弥补。苹果对橘子的这种替代比例,希克斯给它一个名称,叫“边际替代率”。例如,说苹果对橘子的边际替代率是2时,指的是减少2单位橘子,必须增加1单位的苹果,才能使消费者的满足保持不变。这就是说,x(补偿物)对y(减少物)的边际替代率=y的减少量/x的增加量。希克斯还认为,边际替代率可以用一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来表示[7]

在希克斯看来,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边际替代率是不同的,呈现一种递减倾向。例如,从表10-2可见,苹果对橘子的边际替代率起先是2(苹果从1单位增加到2单位时,橘子从7单位减少到5单位),接着是1.5(苹果从2单位增加到3单位时,橘子从5单位减少到3.5单位),再下来分别是1、0.5。这样,随着苹果数量的不断增加,橘子数量减少得越来越小。这种情况的出现,据希克斯说是因为苹果的数量越多,每单位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就越小,因而只需要更少数量的橘子来补偿。希克斯把这种情况称作“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8]

按照希克斯的说法,有了无差异曲线之后,要比较各种商品的效用的大小,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尺度”来确定,从而可避免直接计量商品效用的错误做法。“偏好尺度”指的是当一个消费者对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进行选择时,他最“偏好”即最想要的一种组合,对他来说效用最大,顺着偏好的次序,他最后想要的一种组合表明效用最小。这样,通过消费者偏好次序的先后,就可以比较出各种组合的效用的大小了。同样地,由于“边际效用”是一个需要具体计量的东西,希克斯便用“边际替代率”取代“边际效用”这个术语来进行理论分析。

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

在提出新的分析工具和新的术语后,希克斯详细讨论了消费者的需求规律。他不赞成马歇尔撇开收入因素只分析价格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做法,认为要求得消费者行为的正确规律,应该研究消费者收入变化时需求怎样跟着变化的情况。

希克斯是通过图形来分析消费者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的(见图10-5)。图10-5中的ML这条直线叫作“消费可能线”或“预算约束线”,意思是消费者要量入为出,预算支出或实际消费必须以收入为限度。ML线表示的是:当消费者用全部收入购买X商品时,可得到OL数量;全部购买Y商品时,可得到OM数量;其他各点代表用全部收入购买X和Y两种商品时的各种组合。希克斯认为,ML线总是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在P点相切,而这个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必定会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满足。这是因为,位置比这条曲线高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消费者买不起,而位置比它低的无差异曲线所提供的商品效用显然没有它大。

图10-5 收入—消费曲线

希克斯进一步论述,现在假设消费者收入增加了,但X和Y两种商品的价格未变,于是可以购买更多数量的X和Y商品,消费可能线必然向右方上移,成为M′L′线。又因为这里假定商品价格不变,所以M′L′应该与ML平行。这时M′L′又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产生了新的切点P′,表示消费可能线为M′L′时所得到的最大满足。如果收入再继续增加,M′L′会继续向右上方移动,形成新的消费可能线,产生新的均衡点。这样,可以把各种不同收入情况下产生的均衡点联结起来,形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可以用来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是怎样影响他的消费的,因此希克斯称它为“收入—消费曲线”[9]

图10-6 价格—消费曲线

希克斯也分析了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但比马歇尔进了一步。他在分析中假定消费者收入和Y商品的价格都固定不变,变动的只是X商品的价格,这样就出现了图10-6的情况。因为消费者收入和Y商品的价格不变,如果消费者全部收入只购买Y商品的话,其数量同以前一样,还是OM。但是,由于X商品的价格下降,如果全部购买X商品的话,原先只能购买到OL的量,现在却可以增加到OL′的量。于是消费可能线就从LM变成L′M。L′M与某一条无差异曲线又相切于Q点,形成新的均衡点。总之,X商品的价格每变化一次,就形成一条新的消费可能线,它与某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之点就是新的均衡点,例如LM曲线上的P点、L′M曲线上的Q点等。把这些均衡点联结起来形成的一条曲线,即图中的PQ,被希克斯称作“价格—消费曲线”[10],因为它表明了某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消费跟着变动的状况。显然,从这条价格—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马歇尔需求理论中的需求曲线。因为马歇尔的需求曲线,就是在假定消费者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消费量)如何随这种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时描绘出来的。不同的只是希克斯运用了“无差异曲线”的分析工具,来证明马歇尔所概括的所谓需求规律。

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

在分别提出了“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以后,希克斯进一步论述了商品价格下降对需求量的影响。他提出,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后,一方面消费者用同样的收入可以比以前买到更多的这种商品,就是说商品价格下降等于使消费者增加了实际收入,从而更多购买这种商品,所以这种影响叫“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商品价格下降又会诱使消费者更多买该种商品来替代其他一些商品,这种影响称为“替代效应”[11]。通过上面的论述,希克斯声称马歇尔提出的需求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他对两种效应的深入分析,发挥和补充了马歇尔的需求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