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中的斯芬克斯

翻译中的斯芬克斯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因素:翻译中的斯芬克斯上海电机学院段宇杰摘要翻译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当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时,常常会感到困难。通过对语言单位的分析,不难发现,翻译中的斯芬克斯就是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其结果是个人的行动自由居于首位,而与其他团体成员的关系次之。

文化因素:翻译中的斯芬克斯

上海电机学院段宇杰

摘要

翻译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当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时,常常会感到困难。本文介绍了文化,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文化含义在语言中的表现及翻译方法。

关键词

文化 语言 翻译 国俗语义 文化信息

翻译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流的目的。一般而言,掌握了两种语言,用一种语言转换另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不是很容易吗?事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事过翻译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艰辛,常常感到语言中有译不好或不好译的地方。我国已故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翻译就是戴着镣铐舞蹈”。本雅明在《翻译的任务》中指出,“如果翻译的终极本质是努力达到与原作相似性,那么,任何翻译都是不可能的”他将原作的内容与语言间的关系比作水果的果肉与果皮的关系。那么,翻译即是用一种水果的皮,去包另一种水果的果肉。显然,译文中,语言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隔离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翻译难的症结是什么?或者说翻译中的斯芬克斯是什么?通过对语言单位的分析,不难发现,翻译中的斯芬克斯就是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

一、什么是文化?

汉语中的文化与英语里的culture的语义原本是不同的。汉语中的文化最初见于《易经》的“人文化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我国1980年版《辞海》,在文化条目下有三个义项:1.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3.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著名学者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指出:“文化是指人类生活之总和,而人类生活则指多方面各部分之配合。”英语中的culture来自拉丁语,意思是“耕作”,“种植”,“养殖”,后引申为“文明”,“教养”等。英语定义是:Culture: the pattern of behavior acquired by man through social learning。The culture of a group of people is its entire way of life。Culture includes economic,technological,and scientific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rules for regulating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and also language,moral values,and aesthetic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汉语的“文化”与英语的CULTURE在经历了漫长的语义发展和演变过程之后,基本含义已渐趋同。它们的共同点是“整体”和“总和”,即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是相对自然而言,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没有人类活动,也无所谓文化。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孔子看来,人是伦理的人,在释迦牟尼那里,人是超脱的宗教的人,在达尔文心中,人是进化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历史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中国哲学界对宇宙的认识,这种关系的总和有三种关系构成: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人类的进步使这三种关系,逐渐发展成三种文化,即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渊源不同。西方文化主源有三:希腊文化,犹太教和现代工业主义。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用柏拉图,旧约全书和伽利略来代表西方的三种渊源。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从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数千年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唯一的外来要素是佛教。后来,融入中华文化的整体,成为中国文化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之一。文化渊源不同导致东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是伦理道德观的差别。中国伦理学的五种基本观念“仁”“义”“礼”“智”“信”是佛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对中国人的道德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把道德置于一切之上,而西方人则不然。西方的伦理学的对象是善。实践中的善就是幸福。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

价值观念不同。美国人的价值观依其重要性可以分为三类:最为重要的是民主与自我的不受侵犯;排在第二的是解除人的痛苦,确保物欲的满足;居于第三位的是殷勤待客和整洁。

因此,英美人对individualism,virtue,sin,kinship等的理解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有很大差异。Individualism的释义是: 1.The habit or principle of being independent of self-reliance。2.A social theory favoring freedom of action for individuals over collective or state control。由此可以看出,“个人主义”一词在英语中是褒义词或中性词。而在中文里却是贬义词。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群体主义价值取向”,而西方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根据喻国明等学者全国性的调查,61.3%的被访者表示,“我们对集体荣誉看得很重。”集体对中国人的凝聚力指数为55.83%。集体主义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主导地位。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更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与之所归属的社会群体的关系。因此,他们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其所归属的其他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其结果是个人的行动自由居于首位,而与其他团体成员的关系次之。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著作中早已把个人主义具体化,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思想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家族观念不同。陈独秀曾说过:“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地位,义务和权利已成为封建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将人伦关系概括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中,其中三种涉及家庭成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成员是指以血缘关系维系的父系成员,母系成员不是家庭成员,只能算是亲戚。所谓“有千年的本家,没有三代的亲戚。”这一说法足以表明以男性为主的中国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看来,长者为上,先者为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是必须遵循的严格的道德准则,家族成员对上必须尽为人之子的孝道,对下必须尽为人之父的义务,终生如此。而西方人则认为谁也不属于任何其他人,每个人只属于他自己和上帝。基督教道义的影响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淡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松散。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是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一旦子女成年,这种关系便自动终结,双方无须为对方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东西方家庭观念上如此明显的差异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成败关系到家族的荣辱,而西方人所关注的是个人的参与,个性的体现,个人自由的不受侵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思维方式不同。一个民族不可能只有一种思维模式,但不同的民族往往侧重于某种思维。总体来说,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的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是交织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综合性思维模式着眼于事物各部分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将各部分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医强调调理,就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其优点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其缺点是深入分析不精,往往带有笼统性和模糊性。西方人的分析思维与西方哲学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哲学认为,宇宙是人类认识的对象,揭示宇宙的奥秘,认识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的根本任务。在医学上与综合思维的区别最为明显。西医从人体解剖入手,将整个肌体层层分析为肢节,器官,肌肉,骨骼,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从最细微处着手,对症下药。可以说,分析思维在揭示自然规律方面功不可没。对现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缺点是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别,可从汉英文字的起源、演变中找到答案。“汉字上承陶符,下启金文,字符象形,其起源的形象当是原始的图画,经过世代的演化,图画形式改为线条即成为象形文字,凸现简单物象。以后又辅以符号在象形的基础上,构成指物之字,或将两个以上的形象排列起来以扩大汉字统摄物象的范围。发展成今天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会意字。”纵观汉字发展演变历史,便可见其是具象思维的结果。西方文字,尤其是欧洲文字的共同之源是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创造的22个字母都是抽象的辅音字母,腓尼基文字传入希腊后,产生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又孳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因此,欧洲文字几乎全是以抽象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加之尚思的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西方人便逐渐形成了抽象的思维模式。再看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中国人说“东南西北”英语则是“southeast,northwest”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里的“前”是指的“过去”,“后”指的是“未来”,可见,中国人是面向过去来区分时序的先后。而英美人是面向未来区分时序的。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英译为:Looking back,I do not see the ancients,Looking ahead,I can't see the wise ones to come.

Brooding on the endless universe,Alone,in my sorrow,tears stream down.

汉语中的“前”,英语中却译成了“back”;“后”却译成了“ahead”.这就是思维方式有别。

语言结构有别。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其间的差别较之同一语系的欧洲各语言之间的差别更为明显。英语是以抽象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而汉语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汉语句法结构重义合,英语结构严谨,汉语结构松散灵活。各部分的连接靠的是语义和逻辑。因此,英汉互译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形合结构与义合结构的相互转换。然而,这种句式变化对有些文体的翻译(如诗词曲赋)却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不可译现象。美国诗人Robert Frost一针见血地指出:“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Poem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生活方式差异。中国人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西方以海洋生活方式为主。这种生活方式的差异大量反映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是维吉尔的《伊尼德》均是以海上冒险为题材的。中国的诗经和楚辞却与海洋生活毫不相干。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由上可以看出;海洋文化趋于动,农耕文化趋于静。不同的生活方式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不同的民族精神。陈独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

三、语言的文化意义及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的不同,语言所承载的反映不同文化的信息就不能完全对等,因而成为翻译的难点所在。语言的文化意义就是指不同的语言所承载的反映各自民族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性格心理和民族传统的那部分意义。下面以具体的国俗词语为例,说明概念意义对等的词语,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的文化意义及其翻译方法。

杜鹃在汉语中是鸟,也是花。作为花,它是一种春末初夏不断鸣叫的一种益鸟,也称杜宇,子规,蜀魂。作为花,它是一种春末夏初盛开的花,也称映山红。相传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隐退,不幸国亡人死。杜宇死后,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杜鹃日夜悲啼,泪以继血,其血遍洒山野,化为杜鹃花。因此,在中国文学中,常把杜鹃鸟与杜鹃花相提并论。正所谓: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相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文人墨客或以杜鹃表达其乡愁,或以子规寄托其哀思。“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杜鹃不仅可比喻“乡愁”、“哀怨”,也可象征“春天”。陆游有:“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范成大有:“绿满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把莺飞草长,春意盎然的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作为鸟,杜鹃的英文对应的词是cuckoo。作为花对应的词是azalea。Cuckoo和azalea均无与汉语对应的文化意义。英语中cuckoo一词除了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傻子”“怪人”“疯子”的意思。英语中有:Cuckoo in the nest意为:an unwelcome intruder in a place or situation(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引申为“拆散他人骨肉之情的人”“破坏他人家庭的人”这层语义主要是由cuckoo的生物属性引申而来。(产卵于其他鸟类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雏,雏鸟出壳后,推出巢主雏鸟而独受哺育。)cuckoo的这层含义,是汉语所没有的。而汉语所含的“乡愁”“悲切”“春色”也是英语所没有的。可见汉语中杜鹃和英语中的cuckoo文化内涵互为缺项。

在汉语中,松竹象征坚贞,菊花象征高雅,牡丹象征华贵,梅花象征高洁。但英语中,象征坚贞意义的是oak,高雅纯洁的是lily。牡丹与梅花在英语中没有文化内涵。

杏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据《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从此,“杏坛”便用来指“讲堂”。相传三国吴人董奉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对治愈的人,只求种几株杏树,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便以“杏林俊秀”、“杏林高手”、“誉满杏林”来颂扬名医。杏林也因此成了学术界的代名词。自从宋人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出墙来便获得了女子怀春,女子外遇的文化意义。台湾电视剧《茉莉花开》中女主人公说,“我没有杀夫的勇气,也不会红杏出墙,所以离婚是我唯一的出路”。此外,杏园还指“学界”,“杏花”指春天等。杏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并已为人们所接受。

文化意义的翻译有以下两种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也相同。翻译时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或两者结合。

如: 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hungry as a wolf(像狼一样饥饿)

as foolish as an ass(像驴一样愚蠢)

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相异或互缺,翻译时情况要复杂一些。

英语中的peacock和汉语中的孔雀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不同。汉语中,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孔雀是吉祥的象征,许多吉祥的图案中都有孔雀翩翩起舞。英语中,孔雀是骄傲、虚荣的代名词,指“爱慕虚荣的人”,“爱炫耀者”:one making a proud display of oneself,show off;

用做动词是“炫耀,作秀”。如:

All the girls were peacocking in the bustles。因此,在英语中是贬义。

翻译时应视不同的语境,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原文信息在翻译中流失太多的必须加注。如:

乌龟(俗称王八)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①长寿②妻有外遇者

与之对应的英语turtle不具有这两层文化意义。

薛蟠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What is sad for a woman is that the man she married is a queer(bugger).

What is sad for a woman is that her husband turned out to be a marmoset.

Queer:a man who is homosexual

Bugger: sodomite,who practice sodomy(sodomy: unnatural sexual acts,esp,anal sex between males)

Marmoset: a type of monkey with long tail。

可见,这三个词的文化含义,与乌龟的文化含义都相去甚远。要完全传达乌龟的文化内涵,就需要加以注释。

世界文化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任何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含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或互为缺项。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表达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但是,语言中的文化意义联系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在语言中的表现具有隐含性,成为翻译的难点,因此,文化因素被视为翻译中的斯芬克斯。

参考文献

[1]Baker,M.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George,Steiner.After Babel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Susan,bassnet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申小龙.文化语言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8]熊学亮.认知语义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刘宓庆.汉英对比翻译与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