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方法与技术路线

方法与技术路线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1章 绪 论1.1 研究背景1.1.1 水体旅游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一门学科。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应是游客与社区居民,旅游地的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体旅游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包括人周围由“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以及由“气、水、土、生、地”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水体,即水的集合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而形成的天然水域,主要有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多种类型,也包括地下水与大气中的水汽。水体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地球表层七成被水覆盖,成为天然景观的基本造景条件,美学特征浓厚,极具观赏性,具有十分广泛的旅游发展前景。水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在气候、地质地貌、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也受到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水体景观。有如自然风景的血脉,水体将各类景观有机的串联起来。在声、形、影、色俱全的同时,水体与山体、生物、气候以及建筑等渗透融合、交相辉映,能够形成诸多让人惊艳的美景。水体旅游是就人们前往水体及周边区域以寻求愉悦体验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短期活动经历,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1.2 大众休闲时代水体旅游蓬勃发展

世界未来学协会副会长Graham Molitor预测“休闲是新千年第一个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马惠娣,2001)。2011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杭州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论坛上指出,中国的休闲呈梯队式发展,东部城市已进入休闲时代的“黎明”,但中西部还没有看见曙光,预测2020年中国总体上将进入休闲时代。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体现了国家推动休闲的全民性和普遍性精神,标志着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国民休闲已经启动。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多类型、多功能、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增加,对更多个性化旅游产品愈发渴望。水体旅游既能满足游客接触大自然的需求,又是开展娱乐运动型旅游项目及休闲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从国际上来看,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一年接待超过1600万人次的游客,英国的泰晤士河每年的客流量是600万人次,法国的塞纳河每年有500万人次的游客观光游览,维也纳多瑙河的绮丽风景成为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从国内来看,上海着手打造东方水都景观水系,苏州的水上旅游被按照“1—2—3—4—5”的空间格局悉心打造,广州开始动工建设“环城水上游憩带”,绍兴则借助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来为城市旅游树立起“东方威尼斯”的新形象。总而言之,伴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作为城市旅游经济新增长点的水体旅游,受到各方关注而不断蓬勃发展。

1.1.3 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规模与强度与日俱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威胁,这些都促使人们开始对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在其《世界保护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年度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定义为“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并首次将其作为全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当前,世界各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首要问题就是能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水环境污染状况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河流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排放和城镇生活用水排放,湖泊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结合2006年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约25亿t[1]。在2011年,全国每天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约1.8 亿t,其中有相当数量没有经过处理便直接排放。水环境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成为水体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城市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水体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践行,才能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从而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目前国内外旅游学界对水体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水体旅游的界定、分类、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相关理论均未有涉及,深入而成熟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书以此作为研究起点,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研究,构建一套基于“主客”感知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并以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结合南京市内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外秦淮河、金牛湖和珍珠泉的实证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旨在为我国水体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针对性强且易于操作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证;丰富和完善水体旅游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旅游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拓展水体旅游的研究领域和思路。

1.2.2 研究意义

目前,一方面水体旅游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水体旅游所引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制约了水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外有关水体旅游的研究仍均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薄弱,而复杂且严峻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水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应是游客与社区居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支持。Thomas在《失去的景观与迷失的经济》一书中提出,“保护区及其社区最基本的经济支柱不是仅仅吸引游客,而是要吸引住永久居民和商业,这些才能刺激和支持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只有当旅游不破坏到这些的时候,才可以成为经济综合体的一部分”(Power,1996)。本书选择“主客”感知引入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中,这不仅为水体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大大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研究理论。

借助EXCEL、 SPSS、 AMOS、 ArcGIS等软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差分析、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手段,本研究建立并检验了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拓展了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方法,丰富和完善了水体旅游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有效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实现区域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水体旅游资源概念体系的梳理和科学分类,结合南京地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示范性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水体旅游发展的理论内涵,完善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尤其是对科学发展水体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水体旅游研究进展

1.3.1.1 国外水体旅游研究进展

水体旅游在欧美等地区和国家发展迅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水体旅游资源、水体游憩活动、滨水地区旅游开发等方面。

(1) 水体旅游资源方面

对于水体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国外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Josef(1995)对欧洲的水体旅游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指出应该根据水体旅游资源条件特征,对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水体旅游运输设施,及不同类型河流的水体旅游应采取不同规划管理措施。Gössling(2001)以桑给巴尔岛为例,阐述了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展旅游业的弊端,提出应该通过科学管理水资源的方法来适当发展旅游业。Tzu-Ping Lin和Andreas Matzarakis(2008)以每10天为一个单位,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台湾日月潭在一年内的气候条件、旅游适宜性,以及游客对当地热度舒适性的感受。

(2) 水体游憩活动方面

国外在水体游憩活动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游客水体游憩活动偏好、水体游憩活动满意度、水体游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

(3) 滨水地区旅游开发方面

滨水地区旅游开发是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最早研究滨水区的是1969年地理学家Forward,他以加拿大为例,对其4个港口城市的滨水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滨水地区旅游开发规划、旅游开发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表1-1 国外学者关于水体游憩活动的研究

① 滨水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英国地理学家Hoyle(1988)主编的《复兴滨水区:滨水区再发展的国际维度》收录了地理学、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等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撰写的文章十余篇,首次从多个角度对全球滨水区再开发现象进行了分析。Ann和Dick(1996)对过去30 年北美的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Aspa Gospodini(2001)将希腊滨水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群,对其滨水区改造进行整体研究,并尝试从城市性质、经济发展状况、滨水区特征三个方面的考虑来建立理论框架,对其滨水区开发提出建议。Brian(2002)基于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滨水开发经验,运用理论框架对桑给巴尔的Stone Town滨水地区开发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发展中国家滨水地区再开发的问题与困难。Ana和Huw(2012)以加地夫湾和里斯本的国家公园为例,分析了滨水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融入,探讨了公共空间、社会、文化等因素在滨水地区再开发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

② 滨水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

Bowker(1996)运用旅行成本法评估了北卡罗莱州Chatooga River 和Nantahala River 的水质条件改善对游憩经济的影响。Robert和John(1999)探讨了英格兰西北部默西河流域通过水质改造、滨水区开发等对当地房地产业的积极影响。Hoyle(2001)通过对在东非港口城市——拉姆的滨水区的研究后,指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滨水区改造的重要动力来自于对其旅游功能的开发。Chang和Huang(2005)论述了新加坡河流主题旅游区开发对于塑造公众文化归属感的意义,强调城市内河旅游对于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Vida(2012)以利物浦和克隆为例,阐述合理的滨水地带再开发对城市内部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1.3.1.2 国内水体旅游研究进展

本书将国内研究进展归纳为水体旅游资源特征研究、水体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水体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等三个方面,其中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为目前各学者关注的重点。

(1) 水体旅游资源特征及分类研究

① 水体旅游资源特征

范今朝等(2004)在杭州市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概括杭州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价值高、带动力强、类型多样等特征。熊元斌(2004)介绍了湖北省水体旅游资源数量多、文化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等特征,提出湖北省应将水体旅游资源作为全省旅游开发的重点。俞晓萍(2005)对金口大峡谷的水体景观进行描述,揭示其形象、色彩、音色、动态等多个角度的美学特征。张利华(2011)针对江苏省旅游资源以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为重心的特点,概述江苏省水体旅游资源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质量高、综合构景作用明显等特点,指出其开发的现实价值。

表1-2 国内学者关于水体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

② 水体旅游资源分类

对于水体旅游资源的分类,目前国内主要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也有学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水体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但相对差别不是很大。

(2) 水体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国内对水体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但没有专门针对水体类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黄静波(2005)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郴州市水体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主要是运用中科院地理所1997年版旅游资源分类系统进行归类、设置权重,并由专家打分。陈晓梅(2009)对水体类旅游资源的可亲性进行定义,选取水质、透明度、环境条件和景观性等作为水体旅游资源可亲性的评价因子,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水体旅游资源可亲性评价评分系统。张景群(2003)编写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一书中对旅游资源有定性及定量的评价指标。徐松华和曾凡琪(2011)对武汉市东西湖区泛水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状况进行定性评价,指出其较高的潜在利用价值。另外有学者就水体旅游资源中专项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如郑建瑜和且钟禹(1998)等对海水浴场的评价研究、李占海(2000)等对海滩质量的评比、李松志(2005)等对高原湖泊的评价等。

(3) 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目前学者们研究最多的主题之一,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认识和理解。沈虹和冯学钢(2006)指出都市文化型河流旅游开发的模式有单一观光模式、观光休闲复合型模式、观光与水上活动相结合模式,并以巴黎塞纳河、英国泰晤士河等为例,对上海苏州河水上旅游的开发进行探讨。王科和连建功(2007)分析我国水体旅游开发的意义、现状及问题,提出要通过产品组合、创新求异、挖掘文化内涵、优化水体周围环境、区域联动等策略来推动水体旅游开发。李德山(2010)以和谐理论为指导,提出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四种模式:保护第一、开发第一、保护开发双赢和完全破坏,指出保护和开发的双赢模式是水体资源开发保护的理想状态。李志民(2012)指出“乌江画廊”旅游深度开发中要把握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功能市场,通过打造峡谷观光、水上娱乐世界和旅游小环线等项目实现旅游经济增长。另外,胡卫华(2005)、柳百萍(2006)、章笕(2007)、张莉(2008)、范玉仙(2009)、于萍(2010)、朱元秀(2011)、秦格玲(2012)、李世霞(2012)等都以不同区域为例探讨水体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1.3.1.3 水体旅游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水体旅游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研究时间上看,国外学者对水体旅游的研究开始的较早,国内学者对水体旅游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研究主要基于水体旅游资源、水体游憩活动、滨水地区开发等方面,实例众多;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从研究理论上看,国外相关研究注重实际需求,主要涉及社区参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形态学理论等;国内研究则是更多地从规划管理角度出发,多集中于资源特征与分类、保护与开发、资源评价等资源应用层面。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学者对水体旅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还包括一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国内学者对水体旅游的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如运用SWOT分析法对水体旅游资源作总体评价。

总体来看,与国外相比较,国内的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研究方法创新不够,在今后研究中应该注重定量的评价,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1.3.2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接受。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1994年,联合国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纽约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急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它关系到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十余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围绕着《21世纪议程》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区域性或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研究。从当前来看,关于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少见。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获得持续成长竞争实力的同时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构建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和谐发展与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也颇有可借鉴之处。

1.3.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以及不同的研究需要下,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选择与结构体系各不相同。在构建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这些指标体系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3 年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矩阵的“行”设定为环境问题、将“列”设定为驱动力、状态与响应指标,从而形成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经典框架。

联合国统计局在1994年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多的关注到环境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归结于大气与气候、固体废弃物、社会经济活动等,以其产生的影响与响应来划分指标体系结构,形成了能够反映指标之间因果关系的一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2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划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与要素层等5个层次。其中总体层即代表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系统层将总体层解析为5个子系统;状态层又将这5个子系统分解为16个方面;变量层使用了45个指数对这16个方面加以描述;要素层最终采用了219个指标对这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分析。

1.3.2.2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成为热点,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如联合国UNSTAT(联合国统计局)、SCOPE(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CSD(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均提出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说,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是以某个区域的空间尺度为主,对某个具体行业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93年成立了旅游可持续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组,并在之后的几年将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在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试验。世界旅游组织拟定的指标主要围绕旅游活动展开,比较适合于新兴且成熟的旅游目的地。

英国旅游理事会为了评价英国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考虑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方面,在2001年构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改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当地社会文化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将经济表述为“产业竞争”与“旅游工作质量”,将社会表述为“旅游可进入性”与“旅游供应质量”,将环境表述为“旅游旅行和设备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英国学者曾经对西方旅游学者进行过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对于可持续旅游含义的认识,我国学者也用相似的方法对中国旅游学者做过调查。两次调查结果的比较显示,对于可持续旅游的含义,中外学者认为排在前十位的成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见表1-3。

表1-3 中外学者对可持续旅游含义的理解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国内学者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作了许多研究,但如何具体评价某个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得到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深入的研究依然很有必要。通过CNKI及相关网络检索,将2000年以来关于旅游业、旅游目的地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见表1-4。

表1-4 2000年以来我国提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特征

续表1-4

表1-4所列举20个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介于9个至70个之间、平均约35个指标,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以三层与四层为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比较普遍的使用专家咨询法与AHP法,对无量纲方法做了介绍的以区分正、逆向指标分别计算为主,综合评价仍以常规综合评价法居多。

1.3.2.3 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2004年9月,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多方面,并将这一理念作为我党执政的长期战略任务。和谐社会代表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可以说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CNKI及相关网络检索,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以来,关于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见表1-5。

表1-5 我国现有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特征

表1-5所列举20个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介于16个至50个之间,平均约30个指标,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达17个,四个层次的指标体系仅有3个。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包括平均赋值、主观赋权、专家咨询结AHP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无量纲方法以阈值法或区分正、逆向指标分别计算为主。综合评价基本上还是常规办法即加权求和。

1.3.2.4 旅游业竞争力研究

旅游业的竞争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方面,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构筑比较强的竞争实力。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经常选择的指标有旅游收入、旅游价格、旅游人数、游客满意度、环境管理因素等。通过CNKI及相关网络检索,将2000年以来关于我国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见表1-6。

表1-6 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特征

续表16

上述20个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在介于19个至103个之间,平均约37个指标,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以三层与四层为主。指标权重的确定以专家咨询结合AHP法为主,也有一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无量纲方法以比值法为主,或是区分正、逆向指标分别计算。综合评价主要是线性加权法,也就是加权求和法。

1.3.2.5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我国现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特别是指标体系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异,使得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评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建构不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并不一致,在指标选取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二是不够注重人的主观感知。许多指标体系在选择指标时过于依赖官方统计数据,局限于从有现成数据的指标中选取,而较少选择体现旅游者或社区居民感知的指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其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要依赖于旅游者与社区居民来实现,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国外研究在这一方面明显要强于国内。三是可操作性不够。有些指标体系还停留在构想阶段,有些指标体系没有明确评价的对象或层次,有些指标体系没有说明赋权与计算的具体方法并缺乏实证研究。

1.3.3 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学研究中的运用

瑞典学者Karl Joreskog和Dag Sorbom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随后几十年SEM逐渐成为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而被大量应用于心理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SEM是一种主要的线性统计建模技术,它以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为基础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模型着重于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用因果模型、路径图等方式来对这种关系进行表述。

SEM是一种展现客观状态的数学模式,它融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这两种统计技术,是检验观察变项与潜在变项之间假设关系的一种全包式统计取向。因素分析被用来从许多变项中抽取一些共同因素,从而可以体现出潜在的理论建构。当抽取出共同因素之后,便可以得到每个项目与每个因素之间的因素负荷量,用以代表测验项目测量共同因素的重要性指标(黄芳铭,2005)。

SEM可以用来处理具有多个内因变量的联立方程式,这一点与计量经济学的路径分析相类同。但与计量经济学不相同的是,在计量经济学中所有的测量变项都被认为不存在任何测量误差,而事实上任何测量都会产生误差。SEM允许处理变项的测量误差,并试图修正测量误差所导致的偏差,这使得SEM更加具有适应性,也因此受到需要用到量化与理论检验方法的研究者广泛欢迎。

图1-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步骤图

SEM具有很多优点,具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①可用来做项目分析,对个别项目进行精确估计,在检验因素结构的同时体现出项目分析的概念;②可对个别项目的测量误差进行检验,允许自变量或因变量中含有测量误差,从项目的异变量中将测量误差抽离出来,从而得到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的因素负荷量;③可以提前设定一个项目属于某一个因素或属于某几个因素,这与传统方法中一个项目大多只依附于某一个因素不同;④研 究者可以设定某些因素间具有相关或不具有相关,通过统计方法来评估整体因素模型,从而得到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

SEM分析一般可以分为理论分析、模型构建、数据收集、模型识别、模型估计、模型评价、模型修正、模型解释等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的流程如图1-1 所示,而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如表1-7所示。

多个学科集成与方法融合给旅游领域知识的增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经验方法被应用于社会发展影响、态度影响量表的测试、居民态度或开发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作为检验有关观察变项和潜在变项之间的假设关系,将路径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融合进来的一种全包式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EM)近些年来开始被用在旅游学的研究上。

表1-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步骤内容

在旅游学研究中应用SEM,研究者选择的变量一般是通过Likert问卷量表来获得数据,也有少数使用受访者个人统计特征来作为研究变量,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通过检索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国外旅游学知名期刊与中国知网(CNKI),获得在旅游学领域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文献548篇。其中,国外文献481篇、国内文献67篇(含《地理学报》4篇,《地理研究》10篇,《地理科学》1篇,《旅游学刊》16篇)。如果将调查研究对象划分为游客、居民与从业者三类,在所搜集文献中除了一篇是1999年发表于《旅游管理》上的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方法的介绍外,其余绝大多数为游客调查,少量是对居民感知与行为的研究,仅一篇是针对于旅游业从业者的研究。可见目前SEM的应用以对游客感知与行为的研究为热点。

1.3.3.1 旅游社区居民态度的研究

旅游地社区居民对于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与其对旅游开发的感知紧密相关。社区居民的态度对于旅游地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影响态度的有诸多因素,涉及经济、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相关学者对旅游社区居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应用研究时,关注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态度上(表1-8)。居民对社区旅游开发的态度是最常见的内生变量,显示研究重点是探讨影响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态度的因素,也就是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与旅游开发态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1-8 2000年以来SEM在研究旅游地居民态度中的应用

续表18

1.3.3.2 游客感知与行为的研究

在游客的旅行体验中,对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以及价值的感知,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始终是结构方程模型(SEM)在游客感知与行为研究中的焦点。近十年以来相关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见表1-9,大部分研究均不同程度的验证了游客的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

表1-9 近十年来SEM在研究游客感知与态度中的应用

续表19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做到既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又能保障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对水体旅游发展状况有直观感受与切身体会,“主客”旅游感知与满意度也毫无疑问的应当成为水体旅游地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依据。

相关研究都高度关注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的态度,影响这一态度的各种因素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此的定量研究却还不多见。“主客”感知与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制定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如何确定发展水体旅游的对策与措施?至此,引出本书的研究问题。本书将以水体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为着眼点,以南京地区为研究案例地,对下述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图1-2)。

图1-2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问题1:“主客”感知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存在怎样的关系?

“主客”双方对旅游发展的良好感知是水体旅游地得以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旅游地,“主客”双方必然存在,从他们的视角评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更为直观,并具有可比性。因此,如何从“主客”感知出发衡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给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使研究具有可推广性是本次研究所关注的内容。

问题2:水体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及参与行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评估与测量?

对于水体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以及与居民满意度、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这一方面的定量研究。本书以南京地区为研究案例地进行了探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起到完善的作用。

问题3:旅游者对水体旅游地的感知,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以及由此而出现的一系列购后行为,在这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对此进行定量研究?

对于抽象事物的定量研究,既是管理科学领域的难点,但同时也是各种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热点。翻阅相关文献后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对于游客感知及满意度这一方面的定量研究,主要还是关注经济发达地区或知名旅游景点,还没有涉及水体旅游地的研究,本书的研究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1.4.2 研究方法

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南京市水体旅游地的“主客”旅游感知、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下列几种研究方法。

(1) 查阅文献法

通过全面细致的梳理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关于水体旅游最新的研究进展,掌握旅游感知、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各类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公开出版发行物资料及水利厅内部资料、南京市旅游资源调査报告等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

(2)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在对“主客”旅游感知、满意度及参与行为的模型构建方面,在对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更加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3) 野外考察调查法

利用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水体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开发规划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调研机会,在江苏省水利厅河道局、南京市水利局的组织下,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同志的协助下,对南京市的六合、溧水、高淳、江宁等地区各主要水体旅游资源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从2012年10月起,至2013年1 月止,历时近三个月,拍摄照片百余张。对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的性质与特征(资源性质、形态、结构、生成过程、演化历史、组成部分)、所处环境(资源单体所在地区域位置、进出交通、与周边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区(点)之间关系)、保护与开发现状(资源单体保存现状、保护措施、开发情况)等情况进行走访与考察,尤其注意对数据与资料的收集,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夯实基础。

(4) 田野工作法

田野工作法要求受过培训的研究者进入案例地实地考察,通过观察、走访与座谈等多种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此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文化与价值观念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情况。本书选取位于南京市内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金牛湖风景区、外秦淮河风景区、珍珠泉风景区进行调研,考察这三个案例地水体旅游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5) 室内统计与数理分析法

使用EXCEL、ArcGIS、SPSS、AMOS等软件,对收集的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空间结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指标体系评价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南京市水体旅游“主客”感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

1.4.3 技术路线

本书从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入手,通过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获取数据,在对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利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以“主客”感知的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对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而提出南京市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见图1-3所示。

图1-3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

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都提出结构模型是一个动态的模型,对所构建的模型在数据上进行拟合,从而实现对模型的完善。但因为结构方程模型(SEM)仅适用于对理论模型的否定,而无法用来证明模型是最优的选择,所以仅对于一个案例地进行一次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获取数据比较困难、处理数据相对繁琐,大多数研究一般仅就一个案例地展开讨论,如果条件允许,则应选取多个案例地进行研究及对比,从而更好地对模型进行验证(史春云,2007)。本书为了解水体旅游地游客体验感知、满意度与忠诚度以及附近居民感知、满意度与旅游业发展态度,选取外秦淮河、金牛湖、珍珠泉这三处不同地理区位、旅游发展阶段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进行比较研究(表1-10)。除获得了研究区域相关背景信息外,对水体旅游地的游客、附近社区居民等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基于此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10 本研究调查问卷类型与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选取外秦淮河、金牛湖、珍珠泉作为样本点,问卷在2013年6月至7月间,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发放。居民问卷(附录B)共计发放1280份,最终收回的问卷总量为1232份,问卷回收率是96.25%, 除去数据明显缺失(44份)、填写错误(9份)造成的无效问卷外,总共收到有效问卷117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是95.70%。游客问卷(附录C)共计发放870份,最终收回的问卷总量为748份,问卷回收率是86%,除去数据明显缺失(21份)、填写错误(14份)造成的无效问卷外,总共收到有效问卷713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达到95.32%。

对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样本量,Mueller的研究显示达到200个以上样本量将会使得模型的统计检验力比较好。Thomson则认为样本量至少要达到观测变量的10倍到15倍之间,才能较好的通过观测变量来对样本进行分析(侯杰泰,2004)。本书在运用SEM方法时注意采纳了上述观点,选取的样本量均符合这两项统计要求。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