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的新形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的新形式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的新形式张晖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加以展开,经济体制各个侧面的改革已呈现出清晰的渐进深化的逻辑轨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的新形式

张晖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加以展开,经济体制各个侧面的改革已呈现出清晰的渐进深化的逻辑轨迹。改革的深化必然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的新的有效形式的任务,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促成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以企业活力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一、改革深化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规律。“放权让利”是改革推进的逻辑起点。改革的深化又必然提出探寻公有制实现的有效形式的任务

由于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我国经济体制的设计、安排,实行集中计划管理方式。这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发挥集中调度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在当时条件下,人们不可能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否有多种模式选择的问题,况且,由于集中计划管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强化了人们对集中计划管理体制的“迷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集中计划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基层经济单位缺乏自主权,经济运行不灵活、效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我国经济体制曾有过局部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调整和企业隶属关系的上收下放。但是,都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改革”思想,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针对传统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人们思考着,并进一步提出现实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改革”思想。“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相关性。

正是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改革方针落实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具体工作中,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这自然不同于以往体制变动的做法,而是从调整政府与企业利益关系入手。一方面,向企业让利放权,承认企业有自身的独立利益,抓住了利益关系这一生产关系的核心,让企业在拥有“自主钱”的同时拥有“自主权”,解决传统体制统得过死、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由此启动的改革进程,很快就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认识(2)。另一方面,引进市场机制以克服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弊端,企业运用“自主权”,有了计划外——市场活动的空间。由此可见,重视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塑造经济体制构造中的市场主体——企业,与引进市场机制和市场发育的努力互为推动,使改革迈上渐进稳妥、不断深化的轨道。

如前所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向企业让利放权开始的,正是这项改革动作,击中了旧体制的要害,使改革的进程有了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业的“放权让利”,展开对旧体制各个侧面的改革。

伴随着向企业的放权让利,企业活力有所增强,形成计划直接控制以外的“市场”行为,市场发育和市场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化。最先是生活资料从调拨分配走向市场化流通,然后是承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并逐步减少国家直接计划,使生产资料流通走向市场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并通过市场加以配置,包括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还有劳动力的市场化问题,因此从强调客体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到强调作为社会生产主体的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包括管理劳动从而企业家市场;从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流量(增量)的市场化扩展到提出生产要素存量的市场化。由此提出允许产权流动,通过产权关系的市场化来纠正传统体制所造成的大量的生产资源的误配置,通过产权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正是市场关系的发育过程,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资源配置手段出现计划与市场并用的格局。尽管在理论上曾经有过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反复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才得以最终解决(3)

以上分析表明,向企业放权让利和市场发育的过程,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深化轨迹。“放权让利”所促成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物资流通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劳动工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力增强。体制的变革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内生变量,表明着力于解决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一国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由此可以引申得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布赖尔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评论。他在检讨自己对中国改革原来所持有的看法的同时,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具有世界性意义(4)、揭示经济改革深化的逻辑,弄清搞活企业对经济发展,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必须看到搞活企业最终需要在企业制度上实现创新,渐进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最终必然触及既有的公有制配置结构、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换句话说,需要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融合,需要探寻公有制实现的新的有效形式。正是在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进行整体设计中,提出了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任务,以此来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创新。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探索公有制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通过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将会促成公有制产权关系转向价值型管理、股权化操作、市场化配置。公有制产权关系配置活力是企业活力的根本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但是,国有企业在进入市场的自觉性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上,较之非国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来得逊色。从统计数据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5),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原来的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外商合作或改制为股份公司,相应从原来的统计口径中划出去(6)。但不可否认,国有企业活力相对不足,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从投入产出关系分析,国有企业在资金占用、原材料供应和消耗与产出水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比关系上严重不对称。因此,需要深入剖析,改变既有的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产权实现形式,理顺产权关系,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形式。

对照总结改革实践的经验,围绕搞活企业的努力,在与市场发育相联系时,有人用“把企业的产品抛向市场”和“把企业推向市场”来刻画改革推进的阶段性(7),实际上前者只是放松计划直接控制,让市场导向安排生产,让企业的产品接受市场检验。后者在于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整体性影响,让企业主动进入市场、开拓市场,转变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在国务院1992年7月颁布《关于国有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国有企业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处在亏损或半亏损状态(8),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并未真正触动原有的企业制度,未能最终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问题。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最终取决于企业产权关系的安排,把企业推向市场更需把企业的产权推向市场,以此来促成公有制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配置,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改革开放实践中已有的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等试点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将国有企业的产权推向市场,是指让国有企业的产权接受市场关系的评价,国有企业通过“合资”或“股份制改造”,从独资的工厂制转向混合所有的现代公司制,就是把国有企业产权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加以配置的过程。分析表明,合资的过程就是合资各方将各自拥有的产权和盘托出,彼此相互评价认可的过程。各方对未来的资产组合、企业运作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责权利逐一评价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同样,股份制改造,向社会公众募股,就是接受公众评价从而市场评价。通过多元产权主体的联合行为(合资或入股),让产权关系接受市场评价。这些工作实际上就是产权关系清理达到明晰化的过程,并且还促成这种明晰了的产权关系以一定的契约法律形式加以规范落实。因此,将国有独资的工厂制改造成混合所有的公司制正是将国有企业产权推向市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具体途径。

合资企业的出现,从而外资的进入,为我国经济改革搞活企业和市场发育引入一股外部的催化力量。联系企业制度创新,富有深刻的启示。早在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办法,也可以搞合资,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9)实践证明,吸收外资,与国有企业嫁接搞合资企业,不仅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迅速提高装备技术能力,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现代公司制度国际惯例,促进了体制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国有资产的配置方式、管理方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变化,使国有企业产权进入市场,与市场经济相融合。

至于股份制形式,尤其是上市公司,开放了个人投资,通过股权化将多元产权关系相融合,这对于把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因而对于提高社会资本积累率具有直接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个人参股投资,也促成了公有制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处置,对企业制度的创新同样富有启迪意义。

实际经济生活中,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较之国有独资企业更具活力的事实告诉我们,现代公司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实际上,现代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必然产物,在西方经济发展中经过了长期的摸索,逐渐走向成熟,并为西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设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范畴,明确以现代公司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不仅是对企业改革既有实践的成功经验的肯定,是改革开放实践进入深层次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自觉借鉴、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具体体现。

通过将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从传统的工厂制迈向公司制,从国有独资的产权关系迈向多元产权主体的混合经济形式,必然促成公有制产权关系的配置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转向价值型管理、股权化流动、市场化配置,使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充分实现。正是这样,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配置结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作出了完整的描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现实经济运行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来加深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混合所有结构的理解。弄清所有制实现形式变革与企业改革、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混合所有将会促成产权关系的市场化配置,促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对此我们用“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实例已经加以说明。其次,从国家独资向混合所有、多元主体的企业产权关系转变,可以调动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法人主体乃至社会个人的投资积极性,相应减轻国家的投资负担。只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企业改革就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然而,国有资产并不一定平均地在各地区、各产业部门加以分布,而是可以通过股权化操作,在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国家所有制的主导作用,包括在产业升级、市场竞争、产权流动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再次,以国家参股、控股方式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倘若其他投资者的股权相对分散,就可以用相对比重的投资数量取得大股东地位,掌握企业运作的实际控制权,以较少的股权数量影响较大数量的股权运作。由此可以放大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力量。可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公有制配置组合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十分广阔。公有制产权关系的配置能够搞活必然是国有企业的真正搞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以现代公司制取代传统的“国营工厂制度”,从国家独资转向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混合所有结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生长点,是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创新的生长点。

三、弄清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以企业改革突破带动经济体制整体推进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加深了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性的认识。抓住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从企业改革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变革的相互关系上去把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构筑市场经济基础的重要性,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有助于理顺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是经济体制构造的深层要素,产权关系的安排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决定了主体行为的成本与效率的关系。如前所述,国有企业能否搞活,深层次的问题是公有制产权关系的配置效率,甚至可以归结为公有制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正是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公有制产权关系也推向市场,找到一条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具体途径,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贡献,由此将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产权关系基础。

其次,企业制度创新突破,有助于理顺体制关系。我们的改革是从“放权让利”起步,着力于解决企业活力问题,最终触及企业制度,从而深层次的企业产权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自觉选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结构,以此为基础展开,在企业制度创新的起点上,并根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要求,带动展开经济体制其他各个侧面的配套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再次,围绕企业这一市场经济主体展开,有助于理顺经济活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同主体一般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在企业这一市场经济主体充分确立,从而经济运行以企业为“本位”加以展开的情况下,政府、劳动者个人需要相应加以定位,以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责、权、利。因此,对于现存的主体关系需要加以检讨,并重新加以定位,并且,借助于理顺产权关系的努力,相应地对不同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自的责、权、利加以具体化,并按现代经济特点,对称性地加以落实,法制化以规范。除了社会监督、法规约束之外,更需要各类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成熟的自律机制。某种意义上说,各类主体对称性责权利关系的相互交叉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

正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破带动下,去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只有把企业“搞活”,我们才能脚踏实地。作为现实生产力运动载体的企业活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才能落实,社会主义才能富有生命力。作为各类生产要素有序集合的企业富有活力,社会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才能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性、正确性。真正找到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原载1995年第3期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版,第150页。

(2)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此有明确表述。该《决定》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转向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4)《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4月23日。

(5)据统计,至1993年底,我国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4%。

(6)倘若按国有经济的资本价值同比例折算统计,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占70%以上。

(7)前者表现为企业改革上的以放权让利为重点,后者表现为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

(8)据统计,至1994年底,国有企业亏损面在46%左右。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版,第1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