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企业管理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企业管理一、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下,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出资者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等一系列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企业管理

一、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简言之即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从短缺经济转为相对过剩经济;从数量扩张型增长转为质量提高型增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转变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从生产管理型转变为生产经营管理型又向资本经营型管理发展。这种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种严重的挑战,且这种挑战变得越来越严峻,相应地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在原有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制度,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决策高度集中化。政府对国有企业采取的是一种国有国营的方式,国家直接插手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事务活动。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等各方面都没有什么自主权,成了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下,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无论在法律上有没有规定企业是不是法人或有没有规定企业的出资者是否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是否以自己的资产为限对自己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国有企业由于利润统统上交政府,亏损则直接或间接由政府弥补,实质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出资者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等一系列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转变。政府不再对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方式,一般不再直接插手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事务活动。国有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等各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都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政府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企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生产多少等一系列基本生产经营决策基本上都由企业自行作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国有企业不得不从原来的生产管理型向生产经营管理型转变。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国有企业原来没有的新的管理内容,比如资本经营、危机管理、冲突管理、战略管理……

(二)竞争格局: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体制的原因,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非常低,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国有企业不但没有外来竞争的压力,而且还有着高关税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走出了原来的封闭经济状态,进入了开放经济状态。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就在身边的竞争格局,且这种竞争格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会越来越明显。

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继续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发展使部门内的分工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形成国际间部门的内部分工,企业的产品日趋多样化、差异化、复杂化,零部件生产越来越专业化,这些都导致水平型分工不断向深入发展。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生活各方面形成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它们都作为世界经济这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生产和消费都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产业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都必须面向全球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也相应拓展,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销售转向置身于全球化市场、面向世界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合作伙伴、客户群和竞争对手遍及全球,经营机构也分散于世界各地,这些都要求企业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也就是说,必须使企业适应以上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及时、迅速、完整、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以保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运作能力。

近些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已有半数以上进入中国,它们不仅在我国境内设立商务机构,大规模地销售其产品,还直接投资建厂,进行就地生产和销售。我国企业的产品不用走出国门便会感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就在身边,这种压力正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而且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为加剧。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全球意识,要从全球化的角度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建立起专业化协作、市场营销的国际网络,实现对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

(三)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实质在于提倡、寻求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条件以及体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出现过连续几十年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局面。能否使经济增长置于合理的体制保障之下,将会是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决定能否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体制的角度看着重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企业制度的变革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微观基础、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我国原有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和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特有的经济机制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以预算约束软化为基础的高速低效(即投入高、产出低、经济效益差)、一放就乱、单纯追求上新项目、重复建设、规模不合理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形成和完善市场机制,以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的经济走上“高效、稳定、高速”的轨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是这些年来我国正在努力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外延型、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质量提高型转变。走集约化经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化经营为主的道路,必须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也对我们的国有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所有制: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人们把表现为国有制的全民所有制看成是公有制的最高形式,把集体所有制看成是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一种形式,绝对排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所有制形式单调化,公有制形式单调化,使得全民所有制经济处于无人竞争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的认识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从允许除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外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并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到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并在宪法上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由多元投资主体组成的混合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我国国有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内其他非国有企业的挑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供求关系:从短缺经济到“相对过剩经济”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全面告别原来的短缺经济,进入到一个“相对过剩经济”的阶段,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进入到目前的买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行业现有生产能力过剩,供求失衡,产品结构面临调整与升级。市场对企业的挑战十分严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原来为“短缺经济”所掩盖的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因此,企业只有通过管理的转型和创新,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才能保持和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六)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的崛起源自以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对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是其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国有企业而言,更是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世界科技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周期大大缩短,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也随之变短。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增加,“后发优势”的作用减弱。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定会严重影响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影响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以世界科技发展、世界经济走向为参照系的动态目标。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紧紧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迅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力量。

二、对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估价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之后,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目前处于何种状况?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给以一个客观、公正的回答。应当看到,经过“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展的企业整顿、企业升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三改一加强”等活动,广大企业狠抓了基础管理工作,加强了内部管理,推行了目标管理等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普遍进行了以劳动、用工、分配制度为主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适应企业地位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实了企业管理的内容。许多企业面向市场,转变观念,抓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坚持“三改一加强”,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新模式,特别是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邯钢”活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抓管理的自觉性和市场意识都有所增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对象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管理的对象已经从相对简单转变为相对复杂。在这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技术先进程度比起改革以前的企业来说在总体上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建设新企业,各种体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许多企业中得到了应用,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对象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比起以前来要复杂得多;作为企业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对象的劳动者来说,经过这些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劳动者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劳动者的流动性、劳动者的构成、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因素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巨大变化及其复杂化意味着企业管理对象的复杂化,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从企业管理的环境来看,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如前述,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企业管理的手段来看,从整体而言,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并没有忽视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问题。相反,我们一直强调加强企业管理。我国企业的管理手段比起改革以前的企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管理的手段趋向现代化。近些年,现代企业管理手段的应用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已在多数企业中推广普及,并在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控制、工资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

从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标准来看,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的方法与国际标准开始在企业中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已在一部分企业中取得初步效果。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无缺点计划、系统工程、看板管理、ISO9000、药品生产企业的GMP标准等现代管理方法与现代质量标准的引进与推广,都标志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从企业管理的观念与管理内容来看,经过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多数企业管理人员不再认为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事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认为政府应该将企业的设备、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包下来;也不再认为企业的利润政府应该全部收走,企业的亏损政府应该弥补;绝大多数企业不再是所谓的“生产型管理”,而是早就转变为所谓的“生产经营型管理”……总之,原有的产品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管理观念都已被或逐步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管理观念所取代。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管理,而是面向市场,从单纯的生产管理转向对市场预测、产品研究与开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设备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人员培训、库存控制、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等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即对于企业这一生产经营系统,既要管理好生产“转换”过程,还要管理好“投入”与“产出”的过程。

从面上的情况来看,自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在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六五”期间,我们进行了所谓的“企业整顿”、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在“七五”期间,我们进行了所谓的“企业升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下了大工夫,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推行了各种现代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在进入“八五”时期以后,在提出和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企业普遍进行了以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所谓三项制度为主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地位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的内容远比在原有的产品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的内容要丰富、复杂得多。近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转机建制的过程中,抓企业管理,练内功,在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企业管理模式,从各自的具体条件出发,努力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使企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大为增强,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其中包括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因此,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与改革以前的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相比较是大大地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的企业管理水平与以前相比是下降了,也有的企业忽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说我国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比起改革以前来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并不是否定目前在一些企业中存在着忽视企业管理、以企业改革去取代企业管理的现象,更不是认为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需要继续提高了。应该说如果与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进行纵向比较,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并不高。在企业改革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亟须加强、变革与创新。

三、要处理好企业改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相互区别。企业改革与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仅取决于该企业的改革,还取决于该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状况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三年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基础。针对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以企业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把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改造的始终,以人为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在实践中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体系,顺利实现由传统意义的企业管理向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管理的转变。为此,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探索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以后,其管理制度也要做相应的变革与调整。

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加强、改善企业管理,有利于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使企业改革所形成的企业新机制得到良好的运行,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则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为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创造良好的经营机制。

其次,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我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的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领导制度(治理结构)、企业法律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环境以及处理这一系列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与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统称。正如前面所述,我们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讲的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指涉及企业生产关系属性的管理制度,如企业用工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领导制度)、企业分配制度、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企业资产组织制度,等等。进行主要涉及这些企业生产关系属性方面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本身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推进企业改革与加强企业管理具有同样的目的。无论是加强企业管理还是推进企业改革,其本身都不是目的。加强企业管理与推进企业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

最后,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都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无论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去深化企业改革,还是加强企业管理,都意味着我们要吸取人类在组织与管理社会生产方面的一切有用的成就,为我所用。人类在组织与管理社会生产方面的这种有用的成就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国家能够采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能够采用。在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方面排斥现代西方国家的有益的经验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同时,企业管理与企业制度本身处于发展、变化、进步之中,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但是,无论人们找出多少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的相互关系点,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毕竟还是两回事,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第一,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性质。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而我们所讲的企业改革则是为了使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对企业制度和相应的企业经营机制以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出资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等关系的变革过程。

第二,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具有不同的对象。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结合与组织,是对企业系统的投入、转换和产出这一循环过程的组织;而企业改革的对象则是决定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结合与组织状态的经营、运营机制,是决定企业系统的投入、转换和产出这一循环过程的组织状态的机制。

第三,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加强企业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变革也就是对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结合与组织过程进行调整、变革、强化,是对企业系统的投入、转换和产出这一循环的组织过程进行调整、变革和强化,或者说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进行调整、变革和强化。而企业改革的性质或实质则是对企业制度及其相应的企业经营机制的调整、变革。企业改革的过程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第四,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具有不同的范围。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的过程都既涉及生产关系的因素,又涉及生产力的因素,但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企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及因素主要是企业内部,企业在既定的企业经营机制和既定的或权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在企业内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企业管理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事务和职责;而企业改革则既涉及企业的内部,更涉及企业的外部;既涉及企业的生产力属性,更涉及企业的生产关系属性。企业改革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务,更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务。企业改革涉及对企业制度和相应的企业经营机制以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出资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等关系的调整与变革,更涉及对整个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变革,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甚至涉及对有关企业的法律制度的调整与变革。

总之,企业改革所涉及的范围与内容远比企业管理要来得广泛。企业管理与企业改革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企业管理不等于企业改革。

本章案例

抓住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水平[1]

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手段,是基础。当前体制僵化、机制陈旧仍是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走出了三着棋:

(一)产权结构多元化

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是国有企业产权虚拟化,所有者不到位,造成企业实际上无人负责的症结所在。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由长安航空(实业)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公司的资产实施了有效的管理。长期以来,困扰长安航空公司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企业法人财产权落到了实处。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法人,实现了自主决策、依法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为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只有当权利、义务关系十分明确的责任人受到适宜企业内外环境的制度约束时,企业的行为才能真正处于理性状态。因此,领导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

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作为公司股东会的常设权力机构,代表股东的利益,负责公司的重大决策;监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监察机构,对股东会负责,对董事会及其成员和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行政、业务、财务等日常工作。职责明确,权力到位,规范了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了事、责、权一致,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管理层干事业的积极性,形成了精干高效、反应灵敏、运作协调、互相监督的领导体制。正是有了这样的领导体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者,才能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水平,做到了决策迅速、准确,将失误降到了最低点,把握住了一次次公司发展壮大的机遇。

(三)以组织机构改革作为企业内部改革的先导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内设机构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职责不清、权限不明、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运转不灵的现象十分普遍。长安航空公司也是一样。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首先对公司内部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企业的实践,将原来的17个部门精简为7大职能事业部,形成了以市场销售为先导,以财务、计划管理为中心,以生产运行与支援中心为中枢,协调飞行、工程、安全运营监察三大部门生产经营管理的体系。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由原来的34名减少到20余名,年龄结构由平均49岁降低为40岁。构建起了一个层级清楚、职责分明、权力到位、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组织框架。

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组织机构改革中突出增强了经营生产的计划性和协调性。当前,有一种误解,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计划可以不谈了或少谈了。实际上,由于从短缺经济到相对过剩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计划性必须越来越强,否则,将难以适应变幻无穷的市场需求。而这一切,都需要高效、协调的组织机构和合理、流畅的生产经营流程作保证。正是由于长安航空建立起了以信息灵敏、计划周到、监控严密、反应快速的地面服务保障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才成功地处理了榆林爆炸事件紧急救援等多次紧急航班保障;非天气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次数大幅度降低,正点率显著提高。2001年上半年经民航总局统计,长安航空航班正常率达到81.5%,6月份更是达到88.1%,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一切经济活动提高效率的先导,成功的制约机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保证。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与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相协调的企业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全员的制约机制,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链条的正常运转;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以提高企业内部运作过程的透明度,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改制以前的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沿袭着传统的做法,员工在低收入的环境中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大家都没有积极性。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国家的“锅”没有了,企业这口“锅”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才能有的吃。每个人的收入必须与业绩挂钩。他们首先建立起灵活、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打破国有企业传统的单一的等级工资,实行按管理、经营、技术、生产分系列,按层级岗位定标准,向重点岗位倾斜的增大活工资比例的员工报酬制度。按照能力定岗位,依据业绩定工资,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位员工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重组后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增长40%以上,特别是机务、飞行等一线员工工资收入增加了近一倍。

其次,制定起了一整套严格的员工上岗竞争、晋职、晋级和奖励制度,在增强每个员工危机感、忧患意识的同时,充分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工作热情。现在,公司内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基本形成,一些不思进取、不能胜任工作的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被解聘原职务,调整到一般工作岗位;一大批年富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干部脱颖而出。为激励刚进入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创造性,公司降低了临时工和固定工之间的门槛。中长期合同工因为工作失误可能被转为短期合同工;短期合同工因为工作能力超群,工作业绩突出,也可以转为中长期合同工。公司司机石峰同志原为短期合同工,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多次做好人好事,受到旅客的表扬,公司根据其表现给予表彰,转为中长期合同工,成为公司员工学习的楷模。相应的公司重组后不久,少数管理干部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体制和管理制度,公司妥善安排使其离开管理岗位。为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公司已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制定公司新的激励方案。

与激励机制配套,公司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一整套责权明晰、考核严密、奖惩分明的人事劳动制度。如,各工作部门的《岗位职责》、《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奖惩规定》等一系列干部、员工管理规定,明确了岗位责权,细分了岗位规范,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担其责”。靠制度管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规范人员行为,对违反工作纪律、要求的行为予以严惩,从而增强了员工严于律己的意识。现在的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大到重大决策,小到生活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重奖重罚、有据可查。公司先后对一些违纪员工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如一位机务人员在黄岩做航后检查时,未将滑油盖拧紧,使油箱渗油,为严肃维修作风,给予该员工开除留用一年的处分。一名员工在办公区内抽烟,被重罚。严明纪律、严格管理、奖罚分明已成为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基本的治军之策。成为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前进的基本保证。

在新的机制下,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的面貌和工作作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工作态度认真了,工作节奏加快了,工作标准严格了,工作协调主动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相互扯皮的事没有了,牢骚话听不到了,搬弄是非的消失了,相互矛盾减少了。用员工的话说“现在的长安航上下级关系清晰了,人与人的关系简单了,工作虽然有压力,但心里是踏实的。现在的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有希望的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本章要点

1.寻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寻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有制的有效微观实现形式,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得以更好地发展。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领导制度(治理结构)、企业法律制度、企业制度环境、企业管理制度(这儿主要是指企业中主要涉及生产关系的管理制度,如,企业用工制度、企业分配制度、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处理这一系列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与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统称。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现代企业制度不等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3.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与内涵。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简言之即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从短缺经济转为相对过剩经济;从数量扩张型增长转为质量提高型增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从生产管理型转变为生产经营管理型又向资本经营型管理发展。这种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种严重的挑战,且这种挑战变得越来越严峻。相应的,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正确估计我国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无论从企业管理的对象来看,还是从企业管理的环境、企业管理的手段、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标准、企业管理的观念与管理内容来看,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与改革以前的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相比较,是大大地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

6.目前在一些企业中确实存在着忽视企业管理、以企业改革去取代企业管理的现象。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还需要继续提高。如果与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进行纵向比较,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并不高。在企业改革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亟须加强、变革与创新。

7.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相互区别。

研究思考题目

为什么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推荐阅读材料

王洛林、陈佳贵主编:《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吴敬琏:《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注释】

[1]节选自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凤凰涅的故事——长安航改制周年巡礼”,“从长安航改制看国企改革”研讨会会议材料,2001年8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