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基础评价

甘肃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基础评价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甘肃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基础评价(一)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1.人居环境类别及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分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直接关系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间接关系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这类地区插花分布在土地超载地区和粮食盈余地区,属于人口与土地、粮食相对均衡地区。

一、甘肃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基础评价

(一)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1.人居环境类别及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分区

人居环境适宜性直接关系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间接关系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影响人居环境适宜性的自然因素众多,但最为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则包括地形地貌特征、水热气候条件、水文状况、土地覆被特征等。在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水文指数与地被指数等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数字化地形图(DEM,1km*1km)、用于气候适宜性评价的全国气象台站多年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月值观测数据、用于水文密度计算的多年平均降水与水域比例分布图(1∶100万)、用于地被指数计算的土地利用类型图(LUCC,1∶100万)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图(NDVI,1km*1km)等,基于1km*1km的栅格单元建立的基于GIS的人居环境指数模型对甘肃省计算的人居环境级别可划分为三种类型(见表4-1、图4-1):

表4-1 基于1km*1km栅格单元的甘肃省各县市区人居环境级别

img23

注:人居环境类别为:1.不适宜地区,2.临界适宜地区,3.一般适宜地区,4.比较适宜地区,5.高度适宜地区

其中,1-2之间包括阿克塞、肃北、敦煌、瓜州、金塔、玉门市、肃南、嘉峪关、高台、民勤、金昌、临泽、肃州区、天祝、玛曲等县市区。2-3之间包括碌曲、山丹、夏河、合作、迭部、景泰、永靖、皋兰、卓尼、白银市辖区、靖远、永昌、民乐、永登、凉州区、古浪、榆中舟曲、东乡、安定、甘州区辖区、会宁、兰州市辖区、临洮、环县、临潭、宕昌、漳县、和政、广河、积石山、渭源、临夏、康乐、陇西、文县、通渭、武都、礼县、张家川、华亭、静宁、庄浪、华池、甘谷、秦安等县市区。3及以上包括天水市辖区、清水、庆阳、临夏市、镇原、合水、崆峒区、崇信、两当、西和、正宁、西峰区、康县、徽县、成县、宁县、灵台和泾川等县市区。

img24

图4-1 甘肃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图

2.人居环境类别评价统计结果

由人居环境类别计算可见(见表4-2),甘肃省内临界适宜地区面积19.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3.29%,分布人口4.69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18%;一般适宜地区的土地面积和人口为14.71万平方公里和84.30万人,占32.38%和3.24%;比较适宜地区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为10.33万平方公里和2344.46万人,占22.73%和89.96%;高度适宜地区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为0.73万平方公里和172.55万人,占1.60%和6.62%。将一般适宜地区、比较适宜地区和高度适宜地区合并为适宜地区再进行统计,则甘肃省的人口分布表现为甘肃省的适宜地区面积仅为全年省土地面积的56.71%,而分布于其上的人口却占全省人口总数的99.82%,这一人口在适宜地区的集中也是对我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的有力佐证,当前的人口分布中心与自然条件的适宜性高度相关。

表4-2 甘肃省各县市区人居环境类别统计结果

img25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1.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对区域土地、粮食与人口关系的系统透视。采用FAO推荐的工业生态区位法,建立基于GIS的农业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在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时,可以定量解释中国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现实承载力的时空演变格局。

根据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计算的全国气象台站多年平均日照、温度、降水等气象观测数据与土壤湿度、容重等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以及全国1∶100万土壤类型图与土壤侵蚀图,用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指数计算的全国分县粮食产量、牛羊肉产量、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灌溉面积以及分县总人口、城市人口、乡村人口等数据进行计算,甘肃省各县市区可以分为土地超载地区、人粮平衡地区和粮食盈余地区三类,具体分类如表4-3和图4-2所示。

表4-3 甘肃省分县市区的土地承载力评价和承载力类型

img26

img27

图4-2 基于人粮关系的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分县评价图

2.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统计结果及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分区

由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统计来看,甘肃省的粮食盈余地区包括永昌、凉州区、民勤、玉门市、肃州区、肃北、阿克塞、甘州区、肃南、民乐、临泽、高台、山丹、成县、两当、徽县、灵台、崇信、华池、合水、镇原、玛曲和碌曲等24个县市区,其中富富有余地区包括永昌、民乐、临泽和玛曲等4个县市区,富裕地区包括14个县市区,盈余地区包括6个县市区。这一区域共拥有甘肃省29.63%的县、48.70%的土地、20.38%的人口和39.93%的粮食产量(见表4-4)。这类地区粮食平衡有余,具有一定发展空间。

人粮平衡地区共包括靖远、清水、瓜州、定西、漳县、崆峒区、泾川、华亭、西峰区、宁县和夏河等11个县市区,占县市区总数的13.58%、11.49%的土地面积、13.16的人口和15.50%的粮食产量;其中临界超载地区包括靖远、瓜州、定西、漳县、崆峒区和西峰区等6个县市区、占8.54%的土地、7.81%的人口和8.83%的粮食产量。这类地区插花分布在土地超载地区和粮食盈余地区,属于人口与土地、粮食相对均衡地区。

表4-4 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统计

img28

土地超载地区包括兰州市辖区、永登、皋兰、榆中、嘉峪关市辖区、金昌市辖区、白银市辖区、会宁、天水市辖区、秦安、甘谷、武山、张家川、古浪、天祝、敦煌市、金塔、通渭、陇西、渭源、临洮、岷县、武都、宕昌、康县、文县、西和、礼县、庄浪、静宁、庆阳、环县、正宁、临夏市、临夏县、康乐、永靖、广河、和政、东乡、积石山、合作、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46个县市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9.82%、人口总数的39.81%和粮食产量的44.57%;其中严重超载地区包括兰州市辖区、永登、皋兰、榆中、嘉峪关市辖区、金昌市辖区、白银市辖区、天水市辖区、秦安、甘谷、武山、敦煌市、金塔、陇西、岷县、武都、康县、文县、西和、礼县、庆阳、临夏市、和政、东乡、积石山、合作、临潭、舟曲和迭部等27个县市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79%、人口总数的42.31%和粮食产量的21.96%。这类地区粮食缺口大,人口超载严重,人地、粮食关系紧张。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基础评价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和基于人水关系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内容。水资源基础评价主要分析降水资源量、水资源密度、人均水资源量和地均水资源量等指标,以系统把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本底状况;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以从供水、需水和耗水角度初步分析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空间格局与地域特征。

在采集分县市区及流域(一级/二级/三级)降水量、水资源总量、人口及国民生产总值数据以及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与人均综合用水量等数据并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得到的甘肃省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数表现为,超过1.3,即水资源超载的县市区有42个,占半数,说明在制约甘肃发展的自然资源中,水资源是最显著的“短板”因素(表4-5、图4-3)。

表4-5 基于现实人口数量计算的甘肃省分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表

img29

续表4-5

img30

img31

图4-3 基于人水关系的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分县评价图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统计结果及基于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分区

表4-6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统计结果

img32

甘肃省水资源盈余地区的27个县市区拥有45.49%的土地,11.68%的人口,水资源富富有余地区的土地占40.52%,人口占10.04%。而水资源超载地区拥有46.05%的土地,65.91%的人口,水资源严重超载县市区有10个,占18.86%的土地、17.37%的人口,说明甘肃省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表4-6)。

(四)物质积累基础评价

1.物质积累基础评价结果

物质积累基础是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的实物表现形式,反映人口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img33

图4-4 甘肃省物质积累基础分县评价图

根据分县市区的土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本地电话和移动电话户数以及卫生机构床位数、公路里程(等级公路)和交通用地面积、1∶100万交通图、国民生产总值和交通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等计算的甘肃省分县市区的物质积累指数兰州市最高,肃北最低(表4-7、图4-4)。

表4-7 甘肃省分县市区的物质积累指数及物质积累评价

img34

续表4-7

img35

2.物质积累基础评价统计结果及基于物质积累基础评价的分区

甘肃省物质积累处于高水平的县市区有3个,为兰州市辖区、白银市辖区和临夏市,人口占全省的11.12%,土地面积仅占1.13%。中上水平的有26个县市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55%,人口的38.60%。中下水平的有37个县市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61%,人口的41.93%。低水平地区有15个县市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95%,人口的8.35%。中下水平和低水平地区土地面积为全省的76.32%,人口总数的50.28%,说明甘肃省的物质积累处于较低水平,人口生活质量比较低下(表4-8)。

表4-8 甘肃省分县市区的物质积累基础评价统计结果

img36

(五)人类发展水平评价

1.人类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人类发展水平反映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程度,根据分县市区的各年龄组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和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和人口数、人均GDP数据计算得到的甘肃省人类发展水平指数为,东乡、和政、积石山、康乐、临夏、卓尼等回族、东乡族和藏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较低(表4-9),而市辖区普遍较高,反映出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品供给在城市更为充足,在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稀缺。

表4-9 甘肃省分县市区的人类发展水平指数和人类发展水平评价

img37

续表4-9

img38

img39

图4-5 甘肃省人类发展水平分县评价图

2.人类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统计及基于人类发展水平评价的分区

甘肃省人类发展水平为高水平地区的仅有兰州市辖区(表4-10),而处于中下水平的最多,达62个县市区,共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67%,人口总数的75.57%。低水平地区有11个县市区,占2.68%的土地面积和11.09%的人口。总的来看,甘肃省人类发展水平处于很低水平,人力资本的存量严重不足。

表4-10 甘肃省分县市区的人类发展水平统计结果

img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