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状态型激励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一)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斯达西·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与其他激励理论不同的是,挫折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的各种因素,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多数心理学家都指出,挫折与攻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一)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斯达西·亚当斯(J.Stacey Adams)于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该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的实际收入的数量)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例)。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者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时,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但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不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满腔怨气。

要消除或减轻这种不公平感,人们可能会采取下列五种措施中的一个或几个:

(1)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所得;

(2)采取某种行为使得他人的付出或所得发生改变;

(3)采取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

(4)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

(5)辞去他们的工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经过比较后认为自己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发现,如果一个人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也会产生不公平感。

(二)公平理论对报酬分配的四点建议

(1)按时间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的生产率水平,将高于收入公平的员工。按时间付酬能够使员工生产出高质量与高产量的产品。

(2)按产量付酬,将使员工为实现公平感而加倍努力,这将促使产品的质量或数量得到提高。然而,数量上的提高只能导致更高的不公平,因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导致了未来的付酬更多,因此,理想的努力方向是指向提高质量而不是数量。

(3)按时间付酬对于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将降低他们生产的数量或质量。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也将降低,而且相比收入公平的员工来说,他们将减少产出数量或降低产出质量。

(4)按产量付酬时,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与收入公平的员工相比,他们的产量高而质量低。在计件付酬时,应对那些只讲产品数量而不管质量好坏的员工,不实施任何奖励,这种方式能够产生公平性。

二、多拉德的挫折理论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受到各种挫折。与其他激励理论不同的是,挫折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的各种因素,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

(一)挫折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1.挫折的定义

挫折(Frustration)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2.挫折产生的原因

引起挫折的原因多种多样,人们受挫折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挫折不外乎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

由客观因素引起的挫折叫做环境起因的挫折(Environmental Frustration)。这是由于外界事物或情况阻碍人们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其中包括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也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社会环境及所在组织的管理方式、文化等组织环境等。人们之间的关系紧张、工作岗位不能使人充分发挥才能、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式不妥以及不良的物理环境(如噪音很大、照明条件很差)等等,都可能成为挫折的原因。

由主观因素引起的挫折叫个人起因的挫折(Personal Frustration)。包括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或难以承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自我认知偏差、动机冲突等等。

所谓挫折的耐受力是指当遇到挫折后,经受挫折、摆脱困境并采取积极行动的能力。挫折的耐受力不同,人们对挫折感受的程度也会不同。有的人遇到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的人遇到挫折,可能会意志消沉。有的人能忍受来自工作上的严重挫折,却不能容忍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人能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虑不安,灰心沮丧。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过去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身体强壮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容忍挫折。生活中历尽艰辛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此外,人们对挫折的情境有不同的判断,对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

(二)挫折的表现

挫折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攻击、退化、固执和妥协。这些表现往往以综合的形式出现,把它们分开,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进行分析。下面分别谈谈这些表现。

1.攻击(Aggression)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多拉德(Dollard)及其同事于1939年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这种假说最初认为,任何挫折必然导致攻击行为。以后他们根据研究结果对这种假说作了修改。他们得出结论说,攻击行为的产生依赖于四种因素:(1)受挫折驱力(Drive)的强弱;(2)受挫折驱力的范围;(3)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4)随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应当指出,“挫折—攻击”假说有很大的片面性。多数心理学家都指出,挫折与攻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攻击只是人们遇到挫折时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不是惟一的表现形式。攻击行为通常包括两种类型: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

直接攻击是职工及行为直接指向阻碍人们达到目标的人或物,如对人嘲笑谩骂,甚至动手打人等。有时供给行为也可能转向其他的代替物如寻找“替罪羊”(Scapegoating)。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父母不和的家庭中打骂孩子的情况要比夫妻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多2.5倍,而孩子在受到打骂后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学校和社会,这是产生少年犯罪现象的原因之一。

2.倒退(Regression)

倒退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时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倒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受暗示性最经常的表现是人们受挫折后会盲目地相信别人、盲从地执行某个人的指示。在组织中,倒退现象表现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盲目地追随某个领导人,缺乏责任心,无理取闹,毫无由来的担心,轻信谣言等。管理人员也会表现出倒退的迹象。有些管理人员在受到挫折后不愿承担责任,难于做出简单的决策,敏感性降低,不能区别合理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服从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等等。

3.病态的固执(Abnormal Fixation)

固执(Fixation)通常是指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反复进行某种动作并无任何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动作。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们往往不能被更适当的反应取代。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实验表明,大学生在受到轻度挫折后学习新问题的能力大为降低。这是因为挫折的效应之一是使他们原有的行为凝固化,从而阻碍了习得性反应。

人们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下往往会发生固执行为。例如,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拼命推拉上锁的大门,越重复这种动作,越可能丧失逃避的时机,但人们往往还要继续这种动作。

4.妥协(Compromise)

人们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Stress)。人们长期处于过度应激状态会引起各种疾病,因此,需要采取妥协性的措施减轻应激状态。妥协性措施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1)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解。文饰作用起着自我安慰的作用。这非常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阿Q精神”。

(2)投射作用(Projection)。一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于别人身上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把自己的不良品质投射到别人身上,会减轻自己的内疚、不安和焦虑。投射作用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3)替代作用(Replacement)。升华(Sublimation)是替代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当一个人确立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或者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时,他会设置另一个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这就是替代作用。

(4)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人们表现于外的行为或情感,与他们内心的感受完全相反,称之为反向作用。反向作用往往是为了掩盖内心憎恨、敌视的感情。

(5)表同作用(Identification)。表同作用是与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表现。投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良品质强加到别人身上,而表同作用则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这往往表现为模仿别人的举止言行,以别人的姿态风度自居。如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以及成年人模仿演员的穿着打扮等等。

(三)应付挫折的方法

采取什么方法应付挫折,如何减轻或消除人们的挫折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正确对待挫折

人生遇到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失败作好充分准备的人,面对挫折时会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对于困难和失败毫无准备的人,面对挫折时会惊慌失措,进而灰心丧气,失去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2.改变情境

应付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特别应注意心理环境的改变,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调整、沟通的改善等方面。

3.适当的精神发泄方法

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要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折者可以自由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因为人们处于挫折情境时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理智行为,因此,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恢复理智状态。

精神发泄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例如,可以给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写信,发泄自己的不满,但信写好后不要寄出,否则会伤害别人。有时,一个人晚上写好信,第二天早晨就会心平气和。在“霍桑实验”中,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让工人发泄对工厂管理当局的不满和抱怨,研究人员只是洗耳恭听,详细记录,经过上万人次的谈话以后,霍桑厂的产量大幅度上升。这也可以说是精神发泄方法的结果。日本有一家电气公司,设立所谓情绪发泄控制室(Human Control Room),墙上挂着公司老板和蔼微笑的照片,室内放着橡皮做的人形靶,旁边架子上有各种棍子,有不满情绪的职工可以进去用棍子或拳头痛打人形靶,以发泄自己的气愤。

4.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要有容忍的态度

面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不应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关键在于对受挫折者抱有容忍的态度。要把受挫折者看成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创造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的环境和氛围。

案例分析

他们为什么要走?

赵经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一段时间他所看重的两位公司业务骨干要走,这使他很烦恼。主要原因是这两位员工认为他们现在所作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此。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了公司他们不会有此作为。相持之下两人一气而走。

讨论:请用激励中的公平理论分析此案例。

本章小结

在管理中,研究需要和动机的规律,预测人的行为进而引导人的行为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章首先解释了需要、动机与激励的概念,进而介绍了几种重要的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以及状态型激励理论并对诸多理论的成就或贡献及其局限性作了讨论和分析。

重要概念

需要 动机 激励 需要层次说 双因素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ERG理论 期望理论 目标设置 强化 公平理论 挫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