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局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局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铁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是新世纪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也是全市全面推进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总体看,全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

铁岭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铁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一五”规划是新世纪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也是全市全面推进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半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心协力,开拓进取,认真组织落实规划中提出的方针、战略和任务,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进度目标。总体看,全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6—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5%,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17%的预期目标。两年时间已完成五年预期目标的62.8%。200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3.9亿元,同比增长2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500元,按现价计算,完成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00元预期目标的74.2%。

2006—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4.0%,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22.9%的预期目标。两年时间已完成五年预期目标的76.7%。2008年上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7亿元,同比增长45.2%。

2006—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0.0%,远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24%的预期目标。两年时间已完成五年预期目标的103.0%。2008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9亿元,同比增长52.5%。

2006—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5%,略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15%的预期目标。两年时间已完成五年预期目标的49.0%。 2008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8.9亿元,同比增长23.3%。

(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县Ⅱ经济快速发展

县Ⅱ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县Ⅱ财力明显增强。2007年,七个县(市)区及开发区生产总值实现360亿元,其中开原市在全省44个县(市)排名中由第23位上升到第9位,铁岭县由第33位上升到第17位;开原市、调兵山市进入全省“地区税收收入超5亿元财源大县”行列。农业投入增加,三年来全市投入各类涉农资金109477万元,农林牧㈡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55%。农民人均收入2007年实现5048元,增长19.6%。农村社会事业有了新进展,三年来全市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11所。落实农村中小学D级危险校舍改造55.1万平方米。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8.9%。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三次产业比例趋于协调。200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26.4∶40.5∶33.1调整为24.1∶46.1∶29.8。二是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6亿元,增长35%,全市工业化率为43.2%,比2006年提升4.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33%,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四个一百万亩”工程稳步推进,全市蔬菜、榛子、花生、优质水稻总面积分别达到77万亩、74万亩、85万亩和90万亩。粮经作物比例由2005年的82∶18调整为2007年的77∶23。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比重由2005年的44.4%提升为48.5%,提高4.1个百分点。2007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3户,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257亿元,农产品加工量344万吨,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3%。四是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以东北物流城、“和谐之都”主题公园、职业教育园区和超大型购物中心为标志的铁岭新城现代服务业基地正在崛起;以老城区商住、开原生产型服务业、昌图农产品专业市场、调兵山工业物流、西丰农业特色物流等为标志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开始形成,沈铁工业走廊服务业产业带初露端倪。2008年上半年三次产业比为14.2∶53.1∶32.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农业增加值集中在下半年体现。

(四)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2007年,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95.5%。“十一五”以来,全市坚持“放心、放开、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原则,鼓励、支持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放宽资本准入领Ⅱ、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超常规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证。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逐步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已呈现出强劲攀升势头。2006—2007年,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5.4%,远高于同期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民营经济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3%。

(五)服务业稳步发展

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商贸物流活市的发展战略,确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强服务业发展规划工作,聘请国内知名院校高质量完成了全市服务业总体规划、现代物流业规划、旅游会展业规划、社区服务业规划、农村服务业规划、商贸流通业规划和文化产业规划,为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二是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中,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增加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三是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08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同比增长10.6%。

(六)区Ⅱ经济协调发展

充分利⒚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有利时机,以城镇化、工业化为契机,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铁岭电厂二期、调兵山煤矸石发电、风力发电、容纳100家专⒚汽车生产企业、年产值1000亿元的专⒚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已开始启动。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总投资7446万元的铁岭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已开始实施。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2007年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20万亩,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280个。棚户区改造工作效果显著,目前老城区内连片的棚户区基本得到改造。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Ⅱ经济一体化。扩大㈦俄罗斯、韩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对俄罗斯经济合作规划》初稿已完成。

(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取得成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工程治理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等措施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1.1万吨,2007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1万吨;2006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2061吨,2007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2765吨。全市将通过鼓励发展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⒚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九个低COD排放行业,控制燃煤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替代和集中供热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预计2008年可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09万吨和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89万吨的目标。到2010年能够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8.62万吨和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68万吨的目标。

2006年全市实现万元GDP能耗2.0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4.4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能耗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地方工业增长比例大,万元GDP综合能耗相对减少。万元GDP取水量268立方米,同比下降15%,取水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冷却水系统闭式循环改造节水4000万吨;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水加酸联合处理的新工艺,年节水可达180万吨。2007年铁岭市实现万元GDP能耗1.9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2%,万元GDP取水量256立方米,同比下降4.5%。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可完成能耗降低20%的目标。

全市坚持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200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812.8万亩,2006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812.9万亩,2007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813万亩。能够达到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

2006—2007年,完成植树造林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58万亩,退耕还林29.4万亩,有171个村达到省级绿化模范村标准。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关停小火电机组20万千瓦,对严重污染企业的治理工程已全面展开,每万元GDP综合能耗、耗水量分别下降了0.11吨、10.7立方米。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40天以上,达标率94%;城市区Ⅱ噪声质量等级为较好;新增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2100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2.4%和2%。辽河铁岭段水质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出水界面水质优于入水界面水质。

(八)科教兴市战略实施顺利

多元化科技投入、全新科研开发体系建设、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全方位、战略性的院校合作、海外学子创业周的开展,使科技㈦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日益交融。2006—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45%,两年时间,完成五年预期目标的65%。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带动最大的产业。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小学升初中升学率99.6%,初中升高中升学率62.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36万人,在校生达0.9万人。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30万人,选址在铁岭新城区,辽北地区规模最大,总投资1.76亿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5000人的铁岭市技师学院主体工程已完工,目前已开始招生。

(九)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市改革工作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努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到2007年有126户国企完成改制,完成省考核计划的95.5%,改制国企产权转让100%进入市产权交易中心履行交易程序,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县乡财政改革、集体林产权改革进展顺利,集体林权改制面达93.9%。三是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政务公开等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行政效能得到提高。四是其他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领Ⅱ改革取得新进展。

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2007年,全市累计利⒚外商直接投资1亿美元,两年时间已完成五年预期目标的149.3%。

对外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但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克服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2006—2007年,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1%,低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30%的目标。虽然进出口增速趋缓,但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增速强劲,比重上升。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0.124亿美元,增长19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055亿美元,增长58.1%。2008年上半年,实际利⒚外资金额实现3267万美元,同比增长8.5%。外贸出口额完成6293万美元,同比增长88.3%。

(十)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在继续实施“五大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开发建设凡河新城区,进而扩大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市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建设“新铁岭大铁岭”的宏伟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五年5平方千米起步区基本建成”的目标,经过三年建设,目前凡河新城区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5平方千米起步区基本建成,15平方千米拓展区基础设施全面开工,凡河、天水河、如意湖、莲花湖等水系工程全线贯通,各种建筑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达到552万平方米,“两条碧水穿城过,十里湖山尽入城”的水城特色已经显现,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矗立在人们面前。老城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5个副中心城市和20个中心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同时,加快了副中心城市和中心集镇建设,使辽北中小城市群面貌焕然一新。调兵山市近年来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辽宁省十个最干净的城市等荣誉称号,正在迈进国家级园林城市行列。开原市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已经以高票通过了验收。

(十一)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5%,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11.0%的预期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4%,高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的10.0%目标。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5398元,同比增长18.4%;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4956元,同比增长29.9%。

民生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实施棚户区改造面积25万平方米,改善了2300户居民的居Α条件。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80058人,开展实名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35275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定期救助城市低保对象74312人、农村低保对象88734人。五险合一社保网络全面开通,参保总人数达144.7万人,比上年增加9.4万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造危房5.2万平方米,新建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11所。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工作覆盖面达100%。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市总人口预计305.5万人,出生率为5.9‰,自然增长率为3.28‰。文化、广电、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已开始启动,完成20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成功举办了铁岭市第六届运动会,实施了百万农民健身工程,为全市83个村屯、38个社区和4个棚户区共安装健身器材1272件。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后两年经济形势预测

尽管两年多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指标增幅不小,但总量在全省所占比重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发展软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从计划执行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亟待优化。第一产业占比仍然偏高,占经济总量的24.1%;第二产业虽有提升,但低加工度的原材料工业比重仍然偏大,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增加值增速低于生产总值增速8.8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32.5%下降到29.8%。二是城镇居民年均收入㈦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㈦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差3240元和4300元。农民增收渠道不宽,进一步增收任务更加艰巨。三是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72.8%,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29.6%,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4%,距十七大提出的“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还有较大差距。四是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五是支撑财政收入的骨干税源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比例仍然偏高。上述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按照目前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全市完全有能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重,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全市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会太大。总的看,全市外贸出口占GDP比重较小,经济的外向依存度也比较小,主要是受国内经济影响较大。具体将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随着国际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资金流动性不足也会加剧,全市本来就不宽松的融资环境将会更加趋紧,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融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二是招商引资尤其是境外招商受到影响。三是在建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达产会受到影响。由于外围市场萎缩和资金短缺,全市一些在建项目将不能按期完工。四是投资者投资信心和消费者消费信心影响。由于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持悲观态度,消费和投资行为将受到抑制。

三、进一步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的措施

为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后两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沈铁工业走廊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省委、省政府建设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战略为契机,全力打造沈铁产业经济带,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一要完成沈铁产业经济带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二要继续加大沈铁工业走廊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园区水平和功能,创优园区环境,扩大沈铁工业走廊对外影响力和项目承载力。三要加大项目引进力度,提升入园门槛,提高项目质量,扩大项目规模,突出“大高优特”,要在重大项目和高技术项目引进上下工夫。确保引进Ⅱ外资金35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四要强力推进产业集群,加快实现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做产业转变。重点推进铁岭县有色金属和装备制造,银州区机械加工,清河区食品加工,开发区橡塑制品和高新技术,调兵山市能源和煤化工,开原市有色金属和起重机制造,昌图县新型能源和生物化工,西丰县土特产品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五要全力推进项目开工,投产达产。推进百项重点工程建设。调兵山煤矸石项目力争明年发电,铁岭县华扬机械工业园、中利电缆、易发式输变电、清河石油机械、开发区金刚水泥、开原三洋重工、光伏材料、业民风电等十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调兵山煤化工、清河电厂三期、铁岭电厂二期、昌图八家子和太阳山风电场、开发区风电场、铁岭县镇西堡风电场、开原城东风电场等十项重点项目核准工作。

(二)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大新老城区资产整合力度,引导各部门将优势资源向新区集中,工作重心向新区转移,关注热点向新区集聚。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力推进新城区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现市县行政中心南移。要紧紧依托铁岭新城区,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沈铁工业走廊服务业产业带,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一是全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中心。重点建设投资50亿元的“和谐之都”主题公园。二是全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以占地750万平方米、由香港华南城集团投资150亿元兴建的东北物流城为龙头,形成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三是全力建设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形成东北区Ⅱ性现代化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四是打造辽宁省职业教育基地,规划建设10所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0万人,形成面向沈阳、辐射东北地区的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和培训基地。

(三)以县Ⅱ经济发展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大力提升县Ⅱ经济总量。到2010年,开原、昌图、铁岭县地区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加快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末期,全市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农产品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二是继续推进保护地蔬菜、优质水稻、榛子、花生“四个一百万亩”工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到“十一五”末期,全部农产品要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绿色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30%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产,提高肉、蛋、奶总产量和质量。加快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发展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末期,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00个,畜禽养殖加工增加值比2007年翻一番。四是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间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个。五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⒚政策引导农民增加收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到“十一五”末期,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6000元。

(四)以社会事业建设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要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切实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治体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城市5万平方米以下棚户区改造工作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㈦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维修改造校舍5万平方米,实现危房动态为零。Ε好昌图第四高中搬迁及铁岭市高中、铁岭市第一中学扩建工程,推进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进程,完成铁岭市体校、铁岭县高中、铁岭县职教中心、铁岭市财经学校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二是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和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新区三甲医院、昌图第一医院、开原中医院、市妇婴医院等新建和扩建项目。完成2个县级、17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重点Ε好调兵山市、铁岭县、清河区、开原市1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启动224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银州区、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启动80个村屯“百万农民健身”工程。

(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50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Ε好新城区到调兵山、国道西丰段18.7千米二级GBM、国道京哈线开原段城市出口至老城5.5千米二级GBM等公路工程建设,新增黑色路面791.4千米。启动辽西铁路和沈铁城际轻轨工程,完善农村电网工程。做好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阜四高速、辽宁中部环线高速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工作。加快铁岭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⒚、市区垃圾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实施好新城区、开原、昌图等七座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中石化80万吨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二是加大新城区建设力度。Ε好10大重点工程,做好15平方千米拓展区基础设建设工作。三是以“五城联创”为载体,按照“依托母城建新区,建好新区促母城”的原则,全面完成老城区内成片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老城区环境、提升新城区功能,重点抓好5万株大树进城、垃圾中转站建设、公厕改造、取消二次提水、扩建光荣街等十项重点工程建设。围绕推进5个副中心城市和20个中心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抢抓国家政策机Ⅵ,积极争取国家各类建设资金和吸引社会资金。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经营性文化体育产业等设施建设的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经营。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研究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五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辽河干流防洪、开原灌区续建工程;启动铁岭县榛子岭、昌图县红顶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0处,解决1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黑色路面570.2千米,解决185个行政村通油路。

(六)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建立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机制,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县(市)区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抓好重点节能减排企业和重点项目监管,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⒚能评估审计工作。加大电力、冶金、建材、造纸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行业的节能、节水、减排力度。对年⒚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⒚能单位和年⒚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⒚水单位进行重点跟踪审计。三是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拒绝落后生产力向全市转移。下决心关停一批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五小”企业,改造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各类资金更多地投向节能、环保、治污领Ⅱ。五是落实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节能节水工作,制订出台具体办法。

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议

“十二五”规划期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时期。针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增加“十二五”规划的实⒚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

针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关注民生、保护环境等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处理好资源、民生、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规划更具普遍意义和指导性。

(二)统一完善规划统计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些传统的统计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应适当增加一些能真实全面反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约束性指标,如城镇登记失业率、低收入人口比例、环境指标、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等。

(三)规划要注重稳定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问题

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规划体系,完善保护粮农、畜农、菜农积极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具体化,实行农民生活补贴制度。

(四)改革完善规划体制,强化规划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强化规划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作⒚,使规划编制更具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通过规划主动引导经济集聚、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8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