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企业管理案例及分析

跨国企业管理案例及分析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负面影响,同时面对日益壮大的跨国公司的参差不齐的经营行为,国际社会、东道国政府及民众为保护环境乃至区域性经济利益,不断施加压力,以强化对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那么,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是什么?

第一章 导论

[内容提要]通过描述跨国公司管理研究新领域——绿色管理行为研究问题,在界定跨国公司及其绿色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引出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动因、行为及相应对策的研究思路,设计相应方法论以及本书结构。

一、绿色管理:跨国公司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当代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产业迅速发展和产业绿色化的新时代。顺应绿色消费趋势、实施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必由之路,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必然由创新型的绿色管理方式来逐步取代。

跨国公司在由多国化到国际化、全球化经营管理中,虽然其无国界经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地区甚至全球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譬如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独资子公司发生的毒气渗漏事故,造成2500余人死亡,10多万人终生残废,这是一起化学工业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跨国公司史上黑暗的一页[1]。针对负面影响,同时面对日益壮大的跨国公司的参差不齐的经营行为,国际社会、东道国政府及民众为保护环境乃至区域性经济利益,不断施加压力,以强化对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

而跨国公司也基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战略要求,传统管理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经营趋势下,如何进行绿色管理的创新成为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那么,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是什么?哪些是主动的,哪些又是被动的?

理论上,从绿色管理的发展历史分析,多国型跨国公司最初的绿色管理大部分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为什么国际社会需要绿色和平组织?因为政府不管,企业不管,绿色和平组织作为消费者,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来推动企业、政府进行管制;政府也是受了很多利益阶层的引导,它有时要考虑公众的利益,有时要考虑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大部分跨国公司在做绿色管理或者是绿色营销时是一种权宜之计,是被动的。究竟哪些跨国公司真的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想去关心社会,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哪些企业又是一种被动的策略的选择?经过实证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型跨国公司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管理下的绿色营销,起到了引领国际绿色消费潮流的作用,推动了ISO 14000国际环境标准的实施,而且这中间深刻反映了它们全球战略高度的关联性;而实施战略性绿色管理的跨国公司比率呈不断上升态势。另外,如果把绿色管理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创新,对公司来讲就是必需的,而绿色管理还不能成为企业主动的战略选择,因为企业都是利益导向的,它要考虑经济效益,而绿色管理一定是有成本的,收益有时不太明显;有时在考虑外部经济性的时候,实际上为环境所作的某些贡献是以企业付出自身的承受为代价的,所以创新好像是主动的选择,实际很多企业是被动的选择。

进一步分析,众多的案例描述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绿色管理的,但个案终究不具有共性,笔者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公司还没有把它从全面的、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有一些公司拿一点点“绿色”来宣传,所以它愿意付出这部分成本,把企业包装成环保型绿色企业,这是策略性的考虑,而并非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考虑。

综上所述,本书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迫于无奈的,甚至因绿色问题对环境的影响被付诸法律以后被迫去做的?

(2)目前的策略性绿色管理行为与主动的、战略性绿色管理行为的差距在哪里?不同行为主体通过什么样的互动过程达到什么样的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将来会如何延伸?

(3)如果说是主动要进行绿色管理,主要应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现在的跨国公司要进行绿色管理,它有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在哪些环节方面当中产生?中国政府对来华跨国公司如何进行管理?是实行国际环境标准还是实行我国的环境标准?跨国公司的绿色管理行为对中国政府有何启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应注意什么,应理出什么样的具体思路?

(二)前人研究成果及不足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逐渐向现代企业绿色管理思想演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下,绿色管理也迅速成为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理论框架中日益受到关注的焦点问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佐证了这一课题的受关注程度,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显示,1994~2007年3月,含“绿色管理”篇名的论文达500篇。绿色管理是一项综合学科的研究专题,反映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2];从现有文献来看,形成了诸多相关学科的教材,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等。在国外,除少数文献外,仅有[美]世界资源研究所著的《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3]、沙德葛洛夫著的《绿色管理手册》[4]、[英]赖斯著的《环境管理》[5];在国内,有张继中编著的《环境管理的原理与方法》[6]、万后芬主编的《绿色营销》[7]、薛求知著的《无国界经营》[8]等管理学教程。同样,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数量呈递增态势,有关跨国公司的研究文献更是不胜枚举。检索结果显示,含“跨国公司”篇名的论文多达5776篇,虽然其中个别论文涉及绿色管理内容,但以“跨国公司绿色管理”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见[9][10];更鲜有以“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为对象进行研究的[11]。以上有关这一领域的文献大多偏重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某一学科,大多就管理论管理、就绿色论绿色,即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往往注重环境或管理本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未从全局出发,而忽视绿色管理的主体行为在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本质问题,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内容体系都还不够成熟。

笔者认为目前理论界缺乏对“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行为以及政府的对策”分析,譬如说,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甚至因绿色问题对环境的影响被付诸法律以后不得已去这样做的,应分析其内在的做法。如果说是主动要进行绿色管理,主要应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现在的跨国公司要主动进行绿色管理,它有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很多的跨国公司在生产中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在本国无法进行经营,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容纳其经营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中国的绿色政策及法规上的不健全造成的,那么,中国政府对来华跨国公司如何进行环境管理,即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实施绿色管理的跨国公司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行为策略对中国企业有何启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应注意什么?这些都是亟须抓紧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意义、特色、创新及主要观点

1.研究意义

对跨华公司的绿色管理研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在理论方面,通过对跨国公司和政府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对跨国公司管理研究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对跨国公司管理行为提供新的诠释;另外也可从国际环境的生态政治纬度,探讨处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在利益纷争的国际关系中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在实践方面,根据已有研究结论:在华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引入与实施实际上是跨国公司、消费者和政府不断博弈的结果。掌握它们之间的博弈关系,不仅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有效实施绿色管理,制定面向政府控制的管理战略和相应的组织机制,以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也能为政府制定跨国公司环境管理政策,规制跨国公司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同时,有利于推动政府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战略。

2.研究特色

(1)独特的研究视角:本书既有的研究成果是高度“本土化”的。我们并没有一味跟风流行的学术思潮,即正面夸赞跨国公司的绿色管理行为,而是在进行大量的案例调查与实证分析之后得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的行为决策是不同的,20世纪末期多国型跨国公司大部分都是被动选择了绿色管理,并与政府(也包括消费者)进行不同程度的讨价还价,甚至消极的对抗;而21世纪当代主动战略性实施绿色管理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多,其中全球性公司引领了绿色管理的潮流。

(2)研究的内涵具有较深的时代特征。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拒签《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其所属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生态态度即绿色管理行为可能或多或少的受母国政府的影响,这就对一贯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我国政府提出挑战。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为政府对跨国公司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可操作性建议。

3.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创新。跨国公司绿色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经济学研究,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管理学、国际环境法学等,而对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及行为分析主要采用行为经济学及博弈论方法,因此需要集众家所长,整合各个学科研究方法,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所以本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以管理学分析法为主,兼有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析法的跨学科综合分析法,这一综合分析法的理论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概括地讲,是计量研究与理论模型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这几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就跨国公司环境管理问题研究的新路子。

(2)研究视角的创新。就实施绿色管理问题,通过建立跨国公司与政府行为以及跨国公司自身行为方面的博弈模型,力图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跨国公司管理理论,针对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策略及行为选择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程度建立评估模型,提出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

4.主要观点

(1) 20世纪下半叶所引发的国际性绿色问题是跨国公司的趋利性、垄断性和掠夺性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并由此引发东道国政府、国际环境法规的管制以及国际舆论的谴责,这种环境压力成为跨国公司被动地选择绿色管理策略的外因; 21世纪伊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绿色消费浪潮中,绿色营销手段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又形成了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内因,进一步激发跨国公司主动地实施绿色管理,并完善为其长期战略中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绿色管理中是跨国公司在引领国际潮流,而且这中间深刻反映了它们全球观念的关联性。

(2)由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的对抗性、与同业公司的竞争性导致如何实施绿色管理,即实施绿色管理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行为主体的博弈均衡状态,而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行为和不完全市场的均衡立足于跨国公司对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3)跨国公司与政府谈判的动力来自于双方的讨价还价资源和对谈判结果及目标的评价;政府政策的特征决定了其对跨国公司行为的诱导作用。

(4)当政府采取积极性支持政策时,企业最优选择是积极介入绿色营销活动。这时,参与绿色营销活动的双方处于博弈均衡状态,其结果是双方都受益。当政府采取非积极性支持政策时,绿色营销活动的高成本将由企业独自承担,企业最佳的选择应该是消极甚至是不介入绿色营销活动。这时政府与企业双方也处于博弈均衡状态,其结果是双方的长远利益均受到损害。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跨国公司

按照通行定义,历史上几乎不存在我们所称呼的真正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在外国从事直接投资,而不仅仅限于从事出口贸易。根据这一条件,当代大多数贸易商都应排除在外。跨国公司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对海外资产进行主动的经营管理,而不是消极地以金融证券形式简单地拥有海外资产。根据这一条件,19世纪拥有海外业务的大部分公司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那些原材料来源于海外,或者专有技术许可转让到国外,或者产品出口到外国市场,甚至在海外合资企业中拥有少数股权而不介入管理的公司也认为自己是“国际化”的,这些公司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除非它们在外国既有相当数额的直接投资,又对这些直接投资进行主动管理,并且将这些经营管理活动视为公司整体战略(或策略)和公司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所研究的仅限于当代在外国从事直接投资、有对这些投资进行主动管理能力并对东道国及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超过ISO 14000标准)的企业。

(二)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内涵及外延

1.不同意义下的绿色管理

对于绿色管理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①从环境学的意义来讲,绿色管理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无害于环境,即无污染或最小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②从资源学的意义来讲,绿色管理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和综合利用。③从生态学的意义来讲,绿色管理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通规律,不能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④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讲,绿色管理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实现一定的效益,绿色管理是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⑤从管理学的意义来讲,绿色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使各职能部门协调统一,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绿色管理是联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座桥梁,绿色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绿色管理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相联系,即企业的绿色管理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产品。绿色管理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形成了绿色生产力。社会属性是指绿色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即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与人的关系,在外部企业作为社会集体的一分子与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绿色管理的概念

关于绿色管理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分别表述了自己的见解。通观几种关于绿色管理概念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始终考虑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减少和降低污染作为绿色管理的中心,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目标。

绿色管理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概念,是生态经济时代主要的管理模式。“绿色”在这里是一个形象用语,泛指一切保护地球生态自然环境的计划、行为、思想、观念、活动等,它赋予了组织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实现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管理,广义来讲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利用有关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手段对相关的人或事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职能的实现要具体到各个部门单位,属于微观范畴。因此绿色管理是一个宏观、微观结合的概念,对于它的理解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首先,绿色管理的目标从微观角度来讲,就是提高组织经济效益,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界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管理是人们追求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目标在微观领域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追求组织可持续发展。其次,绿色管理的实现手段就是使用绿色技术,控制污染,节约资源,即实行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核心是清洁生产。因此,绿色管理的实施要从微观着手。

绿色管理就是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的最终改善为根本目标,以企业全员参与、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多种多样的方法为手段,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外部经济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动员企业内各部门、全体职工及有效地影响供应商和销售商;通过对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至消费后的废物处理这一全过程的废弃物、毒物的产生与排放的数量及质量的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削减人类的生产消费对人类自身及环境的不利影响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全部活动。

3.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外延

对绿色管理概念的不同观点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定义绿色管理的,但是保护环境不只是工业企业的责任,一切社会组织都有义务和责任。因此绿色管理不应只局限于企业而应推广至一切的组织机构。绿色管理也不应该仅限于不污染环境,节约能源,生产绿色产品,还应该包括向公众提供绿色服务,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前者为狭义的绿色管理,后者为广义的绿色管理。

广义上的绿色管理,既包括企业内部的绿色管理,也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主体对企业的环境管理。由于组织对企业环保的规范活动一般称为环境管理,在此有必要对环境管理与绿色管理的各自内涵进行界定。

表1-1 环境管理的分析框架体系

资料来源:胡春才,2001年。

从表1-1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环境管理由生产阶段—消费阶段—环境承受阶段的逐步深入,环境管理的领域也逐步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领域逐步拓展;环境管理的内容逐步增添,参与者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而这与环境管理的三个基本阶段特征又是大致吻合的,只是绿色管理阶段的研发、设计、生产及包装等的基本内容较之于末端控制阶段和清洁生产阶段的相应部分都要大大地丰富和深入罢了。由此可见,绿色管理就是企业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监督涉及产品和企业生命的全过程、使用多种多样管理方法的综合性环境管理;而环境管理也由单纯“为环保而管理”转向对企业绿色化管理,绿色管理的内容更深、范围更广、综合效益更高,实质上从现代意义角度,两者只是角度不同、内容趋同的两种不同的称谓而已。而我们所研究的仅限于企业内的绿色管理。

4.绿色管理的内容

包括研究开发的绿色战略、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再循环、绿色核算、绿色沟通八个方面。

(1)研究开发的绿色战略。

研究开发的绿色战略就是在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中,以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而作的一系列战略抉择。不断上升的废物处置成本、对填埋场使用的严格限制、对未来产品可靠性的关注及优选的可能性都迫使研究与开发(R&D)机构考虑废物最少化战略。有效的计划程序能帮助R&D机构制订令人满意的方案:不仅能遵守环保法规,而且有助于减少事故和增进雇员安全,鉴于废物产生的不规则性,故必须设置一套持续的而非周期性的环境评估程序。一般而言,研究开发的绿色战略体现在企业的整体绿色行动计划中。

(2)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将环境影响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参量的那一类设计,具体说来,就是在生产地点、原材料、工艺、产品性能和构造及后处理等诸方面,以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最小为准则而进行的一系列决策。从输入、生产、使用到处理的任何绿色营销行动都应从绿色设计开始。源头削减和废物管理是减少废物的两大设计战略,由于源头削减强调预防而不是事后治理,所以它优于废物管理战略。源头削减包括三个方面:减少重量;进行材料替代;延长产品寿命。废物管理包括:为便于拆卸而设计;为可再制造而设计;为可堆肥和焚化而设计。为环境而设计是柯达公司的设计准则之一,该公司的做法是找到削减用于制造产品的材料量的途径,确保新产品对环境有尽可能低的影响,并保证这些产品能尽可能安全和廉价地制造出来及被使用。通过为环境而设计计划,柯达公司指导供应商设计环境上更友好的零部件。

(3)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就是以实现废物排放最小化为目的,在生产环节积极推行各种措施以降低废物的一系列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源头削减,即通过材料管理(存货控制和原辅材料控制)和生产管理(改进房屋管理,改变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使用新装备,产品再配方)来实现;二是再循环和再使用,包括厂内和厂外两部分;三是其他方法,包括减少体积容量、焚化、废物处理等。戴尔计算机公司通过革新装配和制造方法而取代了胶水和胶黏剂的使用,这种做法既使得配件和附件可以更有效地循环利用,又大大地减少了装配时间。

(4)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就是按照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最小化的原则,而进行的对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及包装后处理等的一系列选择决策。包装在产品的分销和使用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尽管其对城市固体废物有重大影响,但设计者还得考虑在环境影响之外的其他几个因素。作为绿色包装设计者要牢记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为了绿色的缘故而对包装效果妥协,鼓励研发部门开发新的包装形式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整体性的、综合的而非局部的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途径才可以取得减少废物的最大化,在包装中使用再循环材料能有效地减少城市固体废物。此外,再循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绿色包装的推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5)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就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在生产、消费及废物处理各阶段中对环境基本无破坏作用的产品,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绿色营销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营销,绿色营销涉及的是高性能、低成本、高便利和对环境无害的产品。此外,产品还应衬托出公司的绿色形象。制约绿色营销的因素有:公众的不信任、各种各样观念的干扰、环保规则条款过多、有关绿色的声明极其混乱、对消费者的教育滞后、萎缩的销售、消费者对生活方式改变的意愿、市场份额及销售市场定位等。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要素有:经验、价格、质量、广告、环境记录、绿色证书保证人的地位等。绿色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在美国,25%~40%的人口是积极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绿色消费者主要集中于35岁以上的人口群体,同时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也表明,人们只有在基本生活水平得以实现以后,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必须采取一种更加积极进取的、目标明确的行动,才可能赢得绿色消费者,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如今,绿色产品已挤入传统产品市场。企业必须设置一套系统以利消费者识别,同时提升绿色产品的形象。公司还应实施产品管理计划以降低环境风险和避免环境恶化。

(6)绿色再循环。

绿色再循环就是将在生产过程、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物和残次品加以充分有效的再利用,以最小化环境影响的一系列活动。绿色再循环有很多益处:一是通过减少初级材料的加工处理,可节省能源;二是再循环能减少污染;三是通过消除处理或处置废物的需要,可降低成本;四是废物材料的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绿色再循环的管理:再循环的目的是从用过的、刮擦损伤的产品、部件和材料中回收尽可能多的价值。如此,公司能增加收入和使废物最少化。再循环可被用于回收消费前或消费后的废物:消费前产生的废物是在生产期间在制造过程之外产生的废物;消费后的废物即消费者扔掉的废物。再循环既可以是闭环的也可以是开环的。闭环是指材料被重复利用以生产同样的部件或产品,它可显著减少初始原材料的需求,但污染和毁损是一重要制约因素。生产期间的废物可用于闭环。在开环再循环中,再循环材料被用于生产不同产品,例如,食品包装材料被用于生产凳子和梳子,但开环不减少对初始原材料的需求。

要成功地实现再循环,就必须捕捉和挖掘对再循环产品的需求,保证再循环材料的稳定供给,有使用再循环材料生产产品的强烈愿望。

(7)绿色核算。

绿色核算包括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绿色会计就是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从而使自然资本和社会效益在企业的活动中通过会计工作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和管理企业走环保之路。绿色会计制度就是将各个绿色产业经济点连接成绿色管理系统,它使环境自然资本在企业组织的会计计量中得到体现,以其强制性、可操作性规范市场主体,调整行政行为,维护秩序,加强环保管理,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关部门拟组织研究中国的绿色会计制度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集中以绿色GNP的核算方法、核算原则、核算精度、核算实务为中心,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形成统一的绿色计量标准。

绿色审计是用于评估绿色行为表现的工具。根据美国环保机构(EPA)的定义: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的、文件记载的、周期的和客观的审查,就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既定的设备操作规范及那些满足环境需求的实践标准进行对照,以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审计的目的:改进管理控制,确保遵守环境法规和公司规则,寻求成本改进的路径,作客观的、系统的自我评估。审计的程序:一是准备: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队伍的形成、场地选择,制订审计计划;二是审计:研究控制系统、测试控制系统、评价控制系统;三是后续活动:准备审计报告,准备修正不足的行动计划。

沃尔沃汽车公司的环境影响评估,这一举措是一极好的例证。在其任何环境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沃尔沃公司在其内部设置了独立的环境技术开发部门,它是一个内部咨询公司,职责之一是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对生产部门采用矩阵来评估环境影响,对产品开发部门来说,通常使用的工具就是生命周期评价(LCA)。

(8)绿色沟通。

绿色沟通就是企业为了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关活动的总称。企业进行绿色沟通是为了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以便更有效地推行绿色管理,保持竞争优势。

在环境运作方面企业已取得显著的改进,然而,公众仍然觉得企业在环境方面是恶性循环。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主要在于有效的沟通,绿色沟通实质上涉及识别利益相关者,分析他们的需求,而后评估一个公司的行为表现,并确定在需求与表现之间的差距,采取行动以弥合这种差距,并向利益相关者报告公司的行为表现。认真地进行沟通的公司将受到回报: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沟通的群体包括顾客、社区、雇员、媒体、投资者、民间环保组织、执法部门等。可持续沟通的四个步骤:一是绿色思想的培养;二是观察成功的公司的所作所为:环保作为首要目标、源头削减、公开对话;三是授权下属职员;四是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绿色沟通方面庄臣公司颇具特色。该公司通过下列举措积极营造企业环保形象:一是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开展气雾罐的回收活动、“大家来关心”的宣传活动、“视为己任”活动等;二是积极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三是积极与工业界的环境伙伴合作以促进环保活动,如与供应商及与客户的合作;四是积极获取政府与环境活动的理解支持,参与持续发展的商务研讨,和政府对话,建立持续发展委员会。

5.绿色管理的特点

(1)绿色管理建立在生态工业经济的基础上。生态工业经济是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它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这样,在一定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生态食物链构成的工业生态体系。

(2)绿色管理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把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绿色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态的循环经济。

(3)绿色管理以实现自然、社会、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使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联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一座桥梁,其活动影响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使企业的活动与自然相协调,进而实现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4)绿色管理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传统经济学与管理学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益应该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这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绿色管理一定要把三大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5)绿色管理以节约资源,控制污染为其实现目的的基本手段。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据估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用量的20%~30%,而70%~80%的资源最终成为进入环境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绿色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环境的管理,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在产品包装上采用易分解、无毒性、无污染的材料,实现包装绿色化。也就是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

(6)绿色会计、绿色审计和绿色营销是绿色管理思想在企业微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绿色会计的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还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废弃物及事后处理,即将生态循环融入传统的会计循环中,创立了绿色会计循环。绿色审计又称环境审计,是对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客观的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绿色审计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为实现自身利润目标而进行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调查、研究与开发、设备与试制采购、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绿色营销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与绿色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7)绿色管理的保障是开发绿色技术。技术创新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然要求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如果背离绿色要求,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进程。只有采用绿色技术促进清洁生产、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管理的物质保障。

因此本文研究的“跨国公司绿色管理战略”的内涵界定为:跨国公司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友好化的责任,提高绿色竞争力的目的,以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 14000)为准则,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管理的长远规划。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分析跨国公司为什么实施绿色管理和如何实施绿色管理问题之后,为政府对跨国公司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可操作性建议。本书的基本逻辑是:跨国公司“无国界经营”给东道国环境、资源、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政府及其代理人对跨国公司的控制(另外还有联合国出台国际环境法、绿色和平组织舆论抵制等),他们之间的互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政府通过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等一系列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诱导和制约跨国公司行为,而跨国公司在与政府谈判中实施相应的绿色管理以打破其环境壁垒。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其环境管理较宽松,在跨国公司向其“输送污染”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后又提高环境壁垒,迫使跨国公司深化企业的绿色管理。另外,从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角度,出于以绿色产品战胜对手来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主动性实施绿色管理是跨国公司在一体化全球经济中的战略选择,那么跨国公司之间也处于囚徒困境中的博弈状态。总之,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有其深刻的内外因互动,而绿色管理的实施程度又是不同行为主体动态博弈的均衡过程。

本书以“一条主线,两条辅线”进行分析论述。“主线”从规范分析角度进行理论探索,即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环境分析—跨国公司、政府等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辅线”从跨国公司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即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战略与策略性选择—本土化的行为选择—与东道国政府、消费者、同行业的博弈模型分析—均衡结果,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跨国公司的绿色管理长中短期发展趋势;“第二辅线”从政府环境管理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对跨国公司进行科学环境管理—针对在华跨国公司绿色管理行为的关键问题进行适当政策调整,探索有效的环境管理模式。

本书的基本假定是:在同一、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跨国公司之间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以绿色管理作为提升市场占有率的积极手段,即其内部不经济问题会在战略性绿色管理下因成功绿色营销所带来收益的扩大而充分抵消。

因政府对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有可能构成跨国公司的非市场环境,而导致跨国公司政治上的“寻租”行为、对政府决策过程的介入即跨国公司政治行为等现象本书不做深入研究。

(二)科研手段

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手段、研究路线、实验方案五个部分。

1.研究方法

跨国公司绿色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经济学研究,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管理学、国际环境法学等,而对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及行为分析主要采用行为经济学及博弈论方法,因此需要集众家所长,整合各个学科研究方法,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所以本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以管理学分析法为主,兼有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析法的跨学科综合分析法,这一综合分析法的理论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阐述如下:

(1)总体研究方法。

在分析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一般”的研究方法[12]。从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现状问题出发,分析其从粗放型生产方式到集约型生产方式,再到环保型生产方式的逻辑思路,最终本质或抽象或一般的结论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能力。叙述方法是根据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表述研究对象:即先叙述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成因,再界定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以及绿色管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重塑不同市场、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跨国界绿色管理系统、组织,探讨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东道国协调及合作方式,归纳环境友好化跨国产业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理。

(2)在研究被动型绿色管理时,应用经济博弈论方法研究跨国公司在应对外部主体实施相应绿色管理措施。

作为一个企业,跨国公司首先是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是其从事跨国投资的最终目标,即使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而短暂的亏损,也是长远上赢得更大经济利益的战略措施。跨国公司在国外开拓市场面对的是东道国政府、同业竞争者以及消费者。东道国方面针对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同国家适用的环境管理标准存在差异性,跨国公司需要针对不同标准和要求,选取有效对策,以达到经济目的。同业竞争者方面因不同程度的绿色管理导致企业绿色形象、绿色产品的质量不同,从而直接影响绿色营销,因此与同业竞争者的竞争与合作又是博弈双方的均衡结果。对消费者而言,对绿色产品的青睐程度还会形成对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深度的考验,因而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同样取决于博弈方的均衡状态。

(3)在阐述跨国公司主动、战略性实施绿色管理时,应用管理生态学的方法:①使组织和管理环境之间即整个管理系统达到有机的统一。②强调整个管理系统的整体性与和谐性。③强调组织内外部的有机和谐统一,将组织看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

2.研究手段

通过书面或电子资料的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等研究手段,使课题研究能得以顺利推进。譬如,通过与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访谈,对在沪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进行案卷调查,分析有多少比例是主动的和被动的。

3.技术手段

将采用多元因素分析、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回归、博弈论等先进研究技术。

4.研究路线

资料检索、储存整理、案例剖析、模型建构、整理分析、阶段成果、模型校正、总研究报告。

5.实验方案

案例分析与专家咨询并重,模型框架请业内人士与专家验证。

(三)研究内容及结构设计

1.研究内容

全书共分11章:

第一章导论:研究背景、思路与方法。通过描述跨国公司管理研究新领域——绿色管理行为研究问题,在界定当代跨国公司及其绿色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引出当代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动因及行为研究思路,设计相应方法论以及本书结构。

第二章绿色管理发展史。本章从绿色管理的思想、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分析了绿色管理发展的必然性,并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描述对象,体现其不同阶段对环保问题态度及行为的变化,并强调实施绿色管理的过程。

第三章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分析。跨国公司经营产生的绿色问题引发外部环境愈发沉重的压力:公众的敌视、绿色组织的舆论、国际环境法规的制约、东道国的绿色壁垒等,从而促使跨国公司从协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行为角度,延伸到企业与市场以及环境的多维视野,从事一系列绿色营销活动,并进一步促进实施绿色管理行动。同时,其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传统管理方式也受到巨大的挑战;而绿色管理的功能恰恰弥补了传统管理的缺陷,成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四章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策略分析:非合作博弈。在全球绿色管理盛行的当代,在不同国家环境标准要求下,跨国公司作为理性经济主体,处于与东道国政府、与同行之间的合作及冲突、合作及竞争的博弈方。本章尝试用博弈论的有关理论对跨国公司经营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跨国公司之间囚徒困境、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累次严优博弈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受制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环境管制标准一般低于发达国家的管制标准或国际统一的ISO 14000标准,而对跨国公司的管制具有松紧、紧松的政策倾向,因此着重分析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结论是“合作式竞争”将是有关各方最优的策略选择。

第五章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策略分析:合作博弈。在全球绿色管理盛行的当代,跨国公司经营环境迫使其正视绿色问题。随着产业绿色化与绿色产业化的不断深化,实施绿色管理已成为诸多超国家行为体“合作共赢”的象征,而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也选择实施绿色管理,以有效突破绿色壁垒及绿色浪潮对传统管理的挑战。本章从跨国公司积极作用层面研究全球领域中的跨国公司的环境外交策略,跨国公司绿色管理标准的界定等,基本结论是跨国公司能成为保护环境的积极力量。

第六章战略性选择:绿色管理体系的构建。本章研究跨国公司在绿色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积极研究环保对策,挑战传统管理,将环保投入当做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有效手段,建立绿色管理体系,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

第七章绿色营销、再循环与组织流程再造。本章研究跨国公司在绿色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绿色管理创新,包括积极研究绿色营销策略,实施绿色组织流程再造的内在机理。

第八章战略性绿色管理: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会计的变革,随着跨国公司战略性绿色管理的提出,会计和审计的绿色化成为国际会计界的热门话题。本章首先介绍了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产生的背景及现状,分析了跨国公司建立绿色会计制度与绿色审计机制的必要性,针对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的特点,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跨国公司绿色会计及审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构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建议。

第九章绿色管理成本计量的投入产出分析。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仍是利润的最大化,效益是决定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衡量标准。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模拟经济实体系统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能够全面深入地揭示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使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由定性走向定量,进而做出管理决策方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章借鉴投入产出法的基本思想,根据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特点,构建了绿色管理成本计量的投入产出模型,并以在沪某大型涂料公司为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十章跨国绿色管理行为对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启示及对策。跨国公司在华经营对我国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政府对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行为的政策一般有两种:积极性支持和非积极性支持。跨国公司参与绿色管理的行为一般也有两种:积极介入和消极甚至不介入。同样,企业也必须主动实施绿色管理。本章在分析了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策略及行为选择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程度基础上,为我国政府及企业提出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合理化建议。

第十一章在沪部分跨国公司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实证分析。本书对在沪部分跨国公司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文中采用要素分析法,找出了生产者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行为的内在要素,并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认为根据跨国公司对待环境的态度可以把他们划分成相对同质的群体(细分市场)。得出的结论是:必须重新审视把生产者按“绿色”和“非绿色”一分为二的营销观念;根据我们的统计调查,企业按照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主动实施绿色管理尚在少数,大部分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是被动的,是一种策略性行为。

2.结构设计

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结构设计,见图1-1。

图1-1 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结构

本章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报告(1996)》。

[2]刘思华:《现代管理理论的缺陷与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生态 经济》1995年2月。

[3]World Resource Institute(WRI). Managing Business for the Environment.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4]沙德葛洛夫:《绿色管理手册》(中译本),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5][英]赖斯(Nath,B.)等著,吕永龙译:《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

[6]张继中编著:《环境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7]万后芬主编:《绿色营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薛求知:《无国界经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9]胡春才:《新世纪跨国公司的竞争焦点:绿色管理》,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

[10]徐建中等:《绿色管理中的相关问题研究》,《技术经济》2003 年7月。

[11]薛求知、高广阔:《跨国公司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管理世界》2004年6月。

[12]张薰华:《资本论脉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