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延是不同的。其次,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确是一种艺术。本章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白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

1.政策时延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叫政策时延。这种政策时延的长短,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重要的影响。

政策时延可以分为内在时延与外在进延。内在时延是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的认识时延、从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到实际做出决策的决策时延、从做出决策到政策付诸实施的实施时延。外在时延是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延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从决策、议会批准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内在时延较长,但其作用比较直接,见效快,外在时延较短。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少,内在时延较短,但它的作用比较间接,外在时延就较长。缩短政策时延,使政策更快地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时延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这样,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时延,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

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做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次减税只是暂时的、一次性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由于这次减税增加消费或投资,从而减税也就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再假定,如果公众认为未来的经济会发生严重衰退,这样,即使政府减税,公众也不会增加消费或投资,减税也起不到刺激总需求作用。只有公众认为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时,才会配合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应。但要使公众能做出正确的预期,自动配合政府又是困难的,这就使政策的实施中有时得不到公众的配合,从而使政策难以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

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

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这首先在于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比经济因素还重要。例如,在大选前夕,尽管经济中已出现通货膨胀,但本届总统为了连选连任,一般不会采取紧缩性政策。因为首先,紧缩性政策会使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会给他的当选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减少政府支出的政策会遇到被减少了订货的企业集团与工人以及接受政府补助的穷人的反对或抵制。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会中止或减少这种政策,从而使原定政策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应。

以上问题说明,运用宏观政策来调节经济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确是一种艺术。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白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要求学生熟悉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内容、工具,并能够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针对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给出对策。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理解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概念

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维持一定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2.财政政策的范围、工具,理解财政政策的机制、效果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类型是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当IS曲线平坦而LM曲线陡峭时,表明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即“挤出效应”较大,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反之,当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坦时,表明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3.货币政策的范围、工具,理解货币政策的机制、效果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三种。当IS曲线的斜率较小,同时LM曲线的斜率较大,即IS曲线较平坦,LM曲线较陡峭时,货币政策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4.学会使用IS—LM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从IS—LM模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它们对利率的作用方向却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上升,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下降。正是由于二者对利率作用的方向不同,从而导致总需求内部结构不同。因此,决策者在决定选择哪种政策时,首先要考虑产生社会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以促使经济回升。

基本概念

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自动稳定器 挤出效应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  )。

A.一般物价水平   B.银行利率水平   C.公众支付习惯

D.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E.收入水平

2.某居民预料债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把货币保留在手中,这种行为是出于(  )。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保值动机

3.凯恩斯的货币交易需求函数表达式为(  )。

A.L=f(P)   B.L=f(Y)   C.L=f(r)   D.L=f(N)   E.L=f(Y,r)

4.同时位于IS曲线和LM曲线下方的点表明(  )。

A.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B.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D.投资小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E.投资小于储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5.LM曲线是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它的条件是(  )。

A.收入—支出均衡       B.储蓄—投资均衡

C.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均衡   D.总供给—总需求均衡

E.出口—进口均衡

6.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组合有(  )。

A.零个   B.一个

C.两个   D.无数个

7.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若出现在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右下方,则会引起(  )。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不变   D.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E.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8.若中央银行在政府增税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则(  )。

A.利率必然上升         B.利率必然下降

C.均衡的收入水平必然上升    D.均衡的收入水平必然下降

9.下列各种资产中流动性最大的是(  )。

A.股票

B.名画

C.长期国债    D.活期存款

10.银行创造货币的做法是(  )。

A.把超额准备金作为贷款放出   B.出售自己的部分投资证券

C.增加自己的准备金       D.印刷更多的支票

11.如果银行把存款中的10%作为准备金,居民户和企业把存款中的20%作为通货持有,则货币乘数是(  )。

A.2.8   B.3   C.4   D.10

12.实际货币量等于(  )。

A.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名义货币量   B.名义货币量除以物价水平

C.名义货币量减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D.名义货币量减物价水平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什么?

2.不在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上的非均衡点,能否走向均衡?

3.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

4.何为自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5.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6.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三、计算题

1.已知货币需求Md/P=0.3Y+100-15r,货币供给Ms=1000,P=1,请计算:当Ms增加到1090时,LM曲线如何移动?移动多少?

2.已知消费函数C=11+0.8Yd,投资函数I=900-25r,政府支出G=100,税收T=100,货币需求L=0.2Y+100-50r,货币供给Ms=500,P=1。试求:

(1)IS方程和LM方程。

(2)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

3.已知消费函数C=300+0.8Yd,投资函数I=200-15r,净出口函数X-M=100+0.04Y-5r,货币需求L=0.5Y-20r,政府支出G=200,税收T=0.3,名义货币供给为M=550,价格水平P=l。试求:

(1)IS方程和LM方程。

(2)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

(3)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消费、投资、税收和净出口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