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股票股利属于筹资活动

股票股利属于筹资活动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它的管理水平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财,财产;务,事务。简单来讲,财务管理就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形成以货币计量单位表示的企业经营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即成本与费用。

第八章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它的管理水平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本章首先介绍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内容、特点及财务管理的目标和方法体系;然后详细介绍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及利润和股利分配政策管理;最后介绍了财务管理方法体系中较为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及其财务比率。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财,财产;务,事务。通俗地讲,财务就是有关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人类的生产与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及其生产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综合反映与控制,是以货币——资金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社会再生产活动的进行,生产经营企业必然与国家、其他企业和单位产生一定的经济关系,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职工及其他个人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关系,这样必然会引起资金的不断变化,即资金运动,从而形成财务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财务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管理是对管理对象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就是根据企业资金活动的特点,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的财务关系进行协调的一项工作。

简单来讲,财务管理就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财务管理的对象

(一)企业财务活动

历史和过程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活动(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资金分配活动四个阶段内容的统一。

1.筹资活动

筹资活动主要指长期筹资活动,是企业从有关渠道,采用一定方式取得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过程。

资金筹资渠道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地方或通道,涉及企业资金从哪儿来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的资金筹资渠道主要有:①国家财政;②商业银行;③非银行金融机构;④其他企业或单位;⑤企业自身;⑥资金持有者个人;⑦外商。

资金筹资方式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手段或办法,涉及企业资金怎样来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的资金筹资方式主要有:①发行股票;②发行债券;③利用银行信用;④利用商业信用;⑤利用租赁;⑥利用留存收益。

企业从上述各渠道取得的资金,根据取得方式的不同,将形成性质完全不同的资金项目——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这些资金项目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右边的基本内容。

2.投资活动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将从有关渠道取得的资金投入企业经营或其他企业,以谋取收益的过程。

通过资金的投放,将形成企业经营所必需的资产。根据资金的具体投放去向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资产项目。

3.资金营运活动

资金营运活动是指企业对通过资金投放所形成的各项资产的利用和调度,以使收益实现的过程。

通过资金的营运,将形成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形成以货币计量单位表示的企业经营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即成本与费用。二是形成以货币计量单位表示的企业投入经营过程的资源的回流,即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资金营运的两个方面的后果构成了利润表的基本内容。

4.资金分配活动

资金分配活动是指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企业经营的需要,将从经营中收回的资金分割用于不同方面,以使收益发挥效用的过程。

通过资金的分配,一部分资金将继续留在企业内部,一部分资金将退出企业,但不管是留在企业内部的资金,还是退出企业的资金,都会使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企业财务活动的4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正是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财务活动,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完整过程。

(二)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即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企业与有关各方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与管理者(政府)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投资者及接受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债权人及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财务关系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即都是经济利益关系。

1.企业与管理者(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担负着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等任务,履行着政治统治者的职能。政府依据这一身份,无偿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缴纳各种税款。而这种财务关系在本质上却体现了政府凭借其政治强权强制并无偿性地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利益关系。

2.企业与投资者及接受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者以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金,企业接受其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的投资者(所有者)主要包括国家、法人和个人。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的投资者(所有者)须按照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以便及时形成企业的资本;企业利用资本进行经营,实现利润后,应该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向其所有者支付报酬。一般而言,所有者的出资不同,他们各自对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相应地对企业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也就不同。

企业与投资者及接受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就其本质来讲,属于所有权关系,或者说是通过所有权连接的利益关系。不管是企业的所有者还是企业作为所有者,其经济利益都是通过适度控制、参与收益分配、参与净资产分配来体现的。

3.企业与债权人及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债权人在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期限以内转让资金使用权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之所以要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一方面是因为所有者投入的资金通常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资金成本。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是债券的持有者、贷款和商业信用的提供者、其他出借资金给企业的单位和个人。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债权人在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期限以内将资金的使用权转让给企业,企业使用债权人的资金须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利息率及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并于债务到期时向债权人归还本金。一般而言,企业使用债权人的资金,不管是否真正获得收益,都必须向债权人付息还本。

企业与债权人及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就其本质来讲,属于债务与债权(债权与债务)关系,或者说是通过债权连接的利益关系。不管是企业的债权人还是企业作为债权人,其经济利益都是通过收取利息和收回本金来体现的。

4.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这种财务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职工按照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向企业提供劳动,企业根据职工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向职工支付工资、津贴和奖金,并按规定提取公益金。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就其本质来讲,属于职工为补偿活劳动耗费而参与集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劳动成果分配连接的利益关系。一般而言,只要职工向企业提供了劳动,不管企业是否真正获得收益,都必须向其支付劳动报酬。

5.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财务部门向有关部门(单位)提供资金以及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一般来讲,只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单位)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形成一个企业系统;只有各个子系统功能的执行与协调,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具有稳定功能。因此,在实行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和经营责任制的条件下,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相互提供资金、产品或劳务也需要计价结算。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内部资金结算关系,但却体现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利益关系的本质。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财务活动为对象,对企业资金实行的决策、计划和控制。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营运管理、资金分配管理等。

1.筹资管理

资金筹集是指企业从有关渠道,采用一定方式取得经营所需资金的行为。企业从有关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取得的资金,不但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且具有不同的成本,同时还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风险。

由于采用不同方式取得资金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而筹资方式的不同组合又会给现代企业带来不同的风险。因此,资金筹集管理就是选择最适当的资金筹集方案,在最有利于企业的前提下获得经营所需的资金。

2.投资管理

资金投放是指企业将从有关渠道取得的资金投入企业经营过程或其他企业,以谋取收益的行为。通过资金投放,将形成企业经营所需的资产,而且随着资金投放的具体去向的不同,所形成的资产项目也不同。

一般来说,不同的资产项目会对企业的效益在时间和形式上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投资去向及投资去向的不同组合会产生种类和程度各不相同的风险。因此,资金投放管理就是选择最恰当的投资方案,在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最佳组合的条件下使用资金。

3.资金营运管理

资金营运是指企业对通过资金投放所形成的各项资产的利用和调度,以实现收益的行为。资产的利用过程,既是资产耗费的发生过程即经营成本的形成过程,也是对投放在资产上的资金收回的过程,即经营收益的形成过程。

不同的资产项目会对企业效益在时间和形式上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最佳效益的获得是以经济资源(主要是资产)的合理配置为前提的。但是,不管资金投放所形成的原始资源配置多么合理,都会因为资产的利用程度不同而遭到破坏。因此,资金营运管理就是选择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各项资产。

4.资金分配管理

资金分配是指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自身经营的需要,将从经营中收回的资金分割用于不同方面,以使收益发挥效用的行为。包括对经营收入、纯收入、利润和税后利润的分配等层次。一般来说,对经营收入的分配主要是补偿经营成本的问题,而成本的补偿则是企业得以继续经营的前提。就此而言,企业的资金分配主要是对利润和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务管理4项内容之间的关系与4种重大财务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同,也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前一项内容都是后一项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项内容则是前一项内容的继续和延伸。而且,经过资金的分配,本来就使一部分资金留在企业内部,客观上产生了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的效果。如此一来,财务管理的4项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每一次循环都不是简单地重复,都会使企业的各种财务行为更加合理和有效,从而也使财务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是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财务管理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面广

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每个部门也都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率,接受财务的指导,受到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同时,财务管理部门本身也为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物资管理等活动提供了及时、准确、完整、连续的基础资料。其次,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与各种利益主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包括企业与其股东之间,企业与其债权人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企业与其内部职工之间,等等。

2.综合性强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是一个由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他管理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并大多采用实物计量的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一部分实施组织、协调、控制,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只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局部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整个企业的营运实施管理。财务管理则不同,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它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成本管理等,这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正因为是价值管理,所以财务管理通过资金的收付及流动的价值形态,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商品物资运行状况,并可以通过价值管理形态进行商品管理。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的每个环节和人、财、物的各个要素,所以抓企业内部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灵敏度高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则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

三、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必须要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意图。

另外,财务管理目标还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层次性。相对稳定性是指随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可能发生变化,人们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应稳定。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是指总目标的分解,要注意的是,财务目标的分解应该与企业目标的分解同时进行,以保证财务目标的落实与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实相一致。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人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的多少可以用利润这个指标来衡量;二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权最终属于获利最多的企业;三是只有每个企业都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整个社会的财富才可能实现最大化,从而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主要优点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以下缺点:

(1)没有考虑利润实现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比如,今年100万元的利润和10年以后同等数量的利润其实际价值是不一样的。10年间还会有时间价值的增加,而且这一数值会随着贴现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没有考虑风险问题。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同等利润值在不同行业中的意义也不相同。比如,风险比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风险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则无法简单比较。

(3)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

(4)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财务决策倾向,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由于利润指标通常按年计算。因此,企业决策也往往会服务于年度指标的完成或实现。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在上市公司,股东财富是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的。在股票数量一定时,股票价格达到最高,股东财富也就达到最大。

与利润最大化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主要优点是:

(1)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通常股价会对风险做出较敏感的反应。

(2)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业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其未来的利润同样会对股价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上市公司而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以下缺点:

(1)通常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于应用,因为非上市公司无法像上市公司一样随时准确获得公司股价。

(2)股价受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因素,有些还可能是非正常因素。

(3)它强调的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其他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价值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者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通过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优点:

(1)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

(2)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3)将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获利能力放在首位,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4)用价值代替价格,克服了过多受外界市场因素的干扰,有效地规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以下缺点:

(1)企业的价值过于理论化,不易操作。尽管对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价值的变化。但是,股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的价值。

(2)对于非上市公司,只有对企业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其价值,而在评估企业的资产时,由于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

(四)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理财主体更加细化和多元化。股东作为企业所有者,在企业中承担着最大的权利、义务、风险和报酬,但是债权人、员工、企业经营者、客户、供应商和政府也为企业承担着风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首先是股东,然后是债权人、企业经营者、客户、供应商、员工、政府等。因此,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不能忽视这些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这一目标注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2)体现了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由于兼顾了企业、股东、政府、客户等的利益,企业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牟利的组织,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寻求其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需顾及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自觉维护和确实保障国家、集体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3)这一目标本身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较好地兼顾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4)体现了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比如,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有其一套评价指标,如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股东的评价指标可以使用股票市价;债权人可以寻求风险最小、利息最大;工人可以确保工资福利;政府可考虑社会效益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各自的指标,只要合理合法、互利互惠、相互协调,就可以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

四、财务管理的方法

财务管理的方法是反映财务管理内容,完成管理任务的手段。它主要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一系列专门方法。这些方法相互联系,互相配合,构成了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财务管理人员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引下,根据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和其他相关信息,结合企业的现实条件和未来可能具有的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及可能达到的状况进行判断和测算的过程。财务预测既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依据,又为编制财务计划提供信息。

财务预测作为整个财务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财务决策的基础,编制财务计划的前提,实施财务控制的条件,开展财务分析的根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财务预测与其他财务管理环节之间的关系。

(二)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对财务预测所提出的诸多财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承担着对财务方案做出选择的职责。

财务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主要研究企业经营决策中资金的筹集,投放,营运,分配的时间、方向、数量等问题。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与资金无关的决策问题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企业的大多数经营决策都要涉及财务问题。就此而言,可以肯定,虽然财务决策是经营决策的组成部分,但财务决策不是其他经营决策的趋同和回归,而是各项经营决策的核心和综合反映。

(三)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是对财务决策所选定的最优财务方案进行数量化、具体化、系统化反映的过程。财务计划既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财务管理必须借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计划承担着明确和落实财务方案的职责。

财务计划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一项具体工作,也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为了保证资金筹集和资金投放活动的有序和有效,需要编制预期资产负债表;为了保证资金营运活动的有序和有效,需要编制现金预算;为了保证资金分配活动的有序和合理,需要编制预期利润表。如果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都能根据有关预算有序而且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顺利实现其目标也就成为必然。

(四)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利用有关信息和相应的手段,约束与调节企业的财务行为,使之按照预定目标运行的过程。它既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手段。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财务控制承担着保证最优财务方案实现的职责。

(五)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它承担着检查财务计划(即最优财务方案)落实情况的职责。

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标志着上一个财务管理循环的完成,也意味着下一个财务管理循环的开始,是两个循环交替的转换点。下一个财务管理循环能否在较高水平上进行,关键在于财务分析能否充分揭示财务报表中数据之间的本质关系,能否为其他管理环节提供真实的、有用的信息。可见,财务分析的水平是决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总之,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这5项财务管理具体工作的各自特征,决定了它们在财务管理环节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完成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前一项工作都是后一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项工作都是前一项工作的继续和延伸。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作为财务管理过程的5个具体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只要财务管理人员能保证财务预测的准确性,财务决策的科学性,财务计划的可靠性,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和财务分析的有用性,财务管理水平就能够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第二节 筹资与投资管理

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公司未来财务活动主要是三大财务政策(投资、筹资、股利政策)的决策与调整。在正常情况下,公司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规模、组合及效益。而投资规模、组合及效益又取决于筹资的规模、结构和成本。股利支付率对投资和筹资的规模、结构和收益或成本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节内容主要是讨论筹资和投资管理,而股利政策的管理放在本章第三节利润与股利分配政策管理中详解。

一、筹资管理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资本结构调整等需要,运用一定的筹资方式,筹措和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筹集资金既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又是谋求企业发展的基础。筹集资金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它会影响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及效果,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把握企业何时需要资金、需要多少、以何种合理的方式取得资金。

(一)筹资的分类

企业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来源渠道、方式和期限,形成不同的筹资类型,主要分类如下:

1.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

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企业筹资可分为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合理安排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的比例关系是企业筹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权益筹资又称自有资金筹资,是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通常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内部积累等方式筹集资金。这种筹资获得的资金,一般不用还本,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负债筹资又称借入资金筹资,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这种筹资获得的资金,到期要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一般承担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但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

2.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

按照所筹资金的使用期限不同,企业筹资可分为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

长期筹资是指企业筹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筹集活动。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发行长期债券、利用长期银行信用、利用融资租赁和企业自行积累等。这种筹资获得的资金期限长,成本相对较高。

短期资金的筹集方式是企业筹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的筹集活动。短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包括发行短期债券、利用短期银行信用、利用商业信用和利用经营性租赁等。这种筹资获得的资金期限短,成本相对较低。

3.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按照资金的来源范围不同,企业筹资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所筹集的资金,如内部留存和折旧。内部筹资数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可分配的利润多少以及利润分配政策,一般无需筹资费用。

外部筹资是指企业从外部市场取得的资本,如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等。企业向外部筹资大多需要花费一定的筹资费用。

4.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按照筹资活动是否通过金融机构,企业筹资可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直接筹资是指企业不经过金融机构,直接与资本所有者协商融通资本的一种筹资活动,其主要形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

间接筹资是指企业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融通资本的筹资活动,其主要形式有银行借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融资租赁等。

(二)筹资方式的利弊分析

1.银行借款

银行借款是企业利用银行信用向银行借款而取得资金。这是一种既能取得短期资金,又能取得长期资金的资金筹集方式。

(1)利用银行借款的优点:①筹资便利,速度快。银行借款业务是由企业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接触,商谈借款合同,无须向证券监管机构备案和申请,不必执行证券发行所必需的复杂程序,因而筹资手续简单、便利。②筹资条件灵活,弹性大。借款时企业与银行直接商谈借款合同,诸如在借款的期限、数量、利率等方面都可以与银行达成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条件。③筹资费用低。利用银行信用属于直接融资,没有中间费用(如代办费、广告费等),筹资的成本低。

(2)利用银行借款的缺点:①筹资数额有限。借款数量受银行或其他贷款机构贷款能力的限制,不像发行债券那样能够一次从社会公众手里筹集到大量的资金。②限制条件较多。贷款机构为了降低风险,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会在多方面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活动做出限制,进而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发行债券

发行债券就是企业通过向投资人出售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券而取得资金。发行债券是一种既能取得长期资金,又能取得短期资金的资金筹集方式。

(1)发行债券方式的优点:①资金成本较低。与发行股票相比较,债券的发行成本较低,债券利息在税前支付,有一部分利息实际上由国家负担了。②保障控制权。债券持有人无权参与发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债券发行企业的所有者不会损失其对企业的控制权。③可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无论企业盈利多少,债券持有人只收取固定的有限收益,而更多的收益可用于分配给所有者或用做留存扩大企业经营。④可以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这是相对于利用银行信用而言的。由于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许多债券在发行时,都被赋予了一些灵活的特征,比如,可转换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等,为企业财务管理增加了灵活性。

(2)发行债券方式的缺点:①财务风险大。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并定期支付利息,发行企业要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即便是企业经营不景气时,发行企业也必须向债券持有人付息还本,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困难,甚至导致企业破产。②限制条件较多。发行债券的限制条件比长期借款要多而且更严格,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资金使用和以后的筹资能力。③筹资数量有限。发行债券筹资的数量,通常要受到一定额度的限制。根据有关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的总面额不得大于该企业的自有资产净值。

3.发行股票

发行股票是企业通过向投资人出售代表所有权关系的股票而取得资金。发行股票是现存资金筹集方式中唯一的一种只能取得长期资金,不能取得短期资金的资金筹集方式。

发行股票方式的优点:①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没有明确的到期日,除非企业被清算,一般不会退出企业,对保证企业最低的资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②发行股票尤其是发行普通股股票筹集资金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企业有盈余,并认为适合分配股利时,就向股东支付股利,甚至多支付股利;企业盈余较少,或虽有盈余但资金短缺或有更为有利的投资机会,就可以向股东少支付或不支付股利。③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是公司的资本,可以作为利用其他方式筹集资金的基础,尤其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增加企业的举债能力。④由于股票投资尤其是普通股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较高,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深受投资人的欢迎,因此发行股票容易筹集到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

发行股票方式的缺点:①资本成本较高。这是因为从投资者角度讲,由于投资于股票的风险较高,相应地要求有较高的投资报酬率;从筹资企业角度讲,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有抵税作用。此外,股票的发行费用也较高。②可能引起企业控制权的分散。在发行普通股股票筹资的情况下,新股票的出售和新股东的引进,会使原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动,从而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4.留存收益

利用留存收益就是企业通过经营积累的再投入而取得资金。利用留存收益是现存资金筹集方式中唯一的一种能够从企业内部取得资金的资金筹集方式。

利用留存收益方式的优点:①不发生筹资费用。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无论采用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方式,还是采用利用银行信用、利用租赁方式,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筹集费用,而利用留存收益则无须这些开支。②财务风险较小。利用留存收益所筹资金属于权益资金,不存在偿还问题,更不存在不能偿还的问题。而且,权益资金的增加,可以为债权人提供更高程度的保障,进而可以提供企业的信用。

利用留存收益方式的缺点:①资金筹集的数量受股东偏好的影响。有些股东依靠股利维持生活,希望多发股利;有些股东对风险反感,而且认为风险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他们宁愿目前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等到将来再收到不确定的较多股利或以较高价格出售股票的价款。②影响今后的外部资金筹集。许多人认为,过多地利用留存收益,过度地限制现金股利发放,对于企业今后从外部筹集资金会产生不利影响。③资金成本较高。

(三)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1.资本成本

(1)资本成本的含义。资本成本指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筹资费用指企业在筹集资本过程中为取得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如银行借款的手续费,发行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印刷费、评估费、公证费、宣传费及承销费等。用资费用指在使用所筹资本的过程中向出资者支付的有关报酬,如银行借款、债券的利息和股票的股利等。

资本成本是选择筹资方式、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和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是评价投资方案、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

(2)资本成本的计算。资本成本既可以用绝对数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为了便于财务管理主体进行分析比较,以做出有关决策,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成本一般不用绝对金额表示,而是用“资金成本率”这一相对指标表示。就此而言,资金成本的计算实际上是资金成本率的计算。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讲,资金成本率是资金成本与资金筹集总额之比。可见,资金成本率在理论上的计算公式应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使用费用/资金筹集净额×100%

或=资金使用费用/(资金筹集总额-资金筹集费用)×100%

或=资金使用费用/资金筹集总额(1-资金筹集费率)×100%

(3)资本成本的种类

1)单个资本成本。单个资本成本是指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主要包括债券成本、银行借款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前两者可统称为负债资金成本,后两者统称为权益资本成本。

2)综合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又称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以各种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为基数,以各种不同筹资方式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数。

2.资本结构

(1)资本结构的含义。资本结构即资金筹集的结构,是指企业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由资金筹集方式的不同搭配决定的,资金筹集方式的不同搭配就是资金筹集决策中的各个备选方案。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一般财务管理教材中指的是狭义的资本结构)。

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合理安排债权资本比例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增加公司的价值。

(2)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有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资产结构、企业产品销售情况、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态度、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行业因素、所得税税率的高低、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等。

(3)资本结构的优化。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分析法、比较综合资本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1)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分析法。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分析法,又称息税前利润—每股利润分析法(EBIT—EPS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资本结构与每股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各种筹资方案的每股利润的无差别点,进而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的方法。

2)比较综合资本成本法。比较综合资本成本法是通过计算各方案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高低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最佳资本结构亦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资金结构。

3)公司价值分析法。公司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最佳资本结构亦即公司市场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公司的市场总价值=股票的总价值+债券的价值

二、投资管理

企业投资是将从有关渠道取得的资金投入企业经营或其他企业,以谋取收益的过程或活动(行为)。企业投资可分为广义的投资和狭义的投资。广义的投资包括对外投资(如投资购买其他公司股票、债券,或与其他企业联营,或投资于外部项目)和对内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等)。狭义的投资仅指对外投资。

(一)对内投资管理

1.流动资产投资管理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企业对流动资产投资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的管理。

(1)现金管理。现金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现金概念通常仅指企业财务部门的库存现金。广义的现金概念则是指所有可以即时使用的支付手段,是对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称。

现金具有流动性强、收益性低等特点。作为企业一种特殊的财务资源,它不能或很少能提供收益。从这一点上看,企业应拒绝持有现金。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这样做,它们总是要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这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对现金的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视这种存在将招致损失。同时,这种存在也使得现金持有变得非常必要。

企业置存现金有满足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3个原因。交易性需要指满足日常业务的现金支付需要,预防性需要指以防发生意外的支付,投机性需要指用于不寻常的购买机会。因此,对企业现金不仅要从持有量上管理,还要从日常经营过程中进行管理。其中,日常的现金管理包括回收和支出两个方面。

对于现金回收管理的目的是尽快收回现金,加速现金的周转,现金回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邮政信箱法和银行业务集中法两种。

现金管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决定如何使用现金。企业应根据风险与收益权衡原则选用适当方法延期支付账款。现金支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拖延现金的支出时间。延期支付账款的方法一般有合理利用“浮游量”、推迟支付应付款、采用汇票付款。

(2)存货管理。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生产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企业持有充足的存货,不仅有利于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节约采购费用与生产时间,而且能够迅速地满足客户各种订货的需要,从而为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提供较大的机动性,避免因存货不足带来的机会损失。然而,存货的增加必然要占用更多的资金,将使企业付出更大的持有成本,而且存货的储存与管理费用也会增加。

因此,如何在存货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利弊权衡,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它们的最佳组合,成为存货管理的基本目标。

存货的控制方法有ABC分类法、经济进货批量、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ABC分类法的要点是把企业的存货按其金额大小划分为A、B、C三类,然后根据重要性分别对待。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 B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的特点是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提高存货资金管理的整体效果。

经济进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确定固定订货量系统中的经济订货量最少需要做3个方面的假定:①产品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相对稳定,即原材料的出库呈均衡状态;②每次订货指令的发出不能在库存存货为零时,必须提前,而且每次的提前时间必须相同,即订货提前期或称前置时间不变;③全部订货都于同一时刻加入库存,即存货的补给采用瞬时补充模式。

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指通过合理规划企业的产、供、销过程,使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减少制造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减少库存,消除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3)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对外赊销产品、材料、供应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的形成,可以促进销售、减少库存,增加一定的收益,但也会因持有应收账款而付出一定的代价,主要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

应收账款管理是指在赊销业务中,从授信方(销售商)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受信方(购买商),债权成立开始,到款项实际收回或作为坏账处理结束,授信企业采用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对应收账款回收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保证足额、及时收回应收账款,降低和避免信用风险。应收账款管理是信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企业后期信用管理范畴。

对企业应收账款加强日常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应收账款明细分类账、设置专门的赊销和政信部门、实行严格的坏账核销制度。

2.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它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企业采用自建或购置形式进行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以便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基本物质条件的投资行为。任何投资的目的都在于取得收益,固定资产投资也不例外。

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方法。

(1)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为了获得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佳经济效果,在投资前,要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即在投资前要对新建或扩建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该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并对该项目建成后可能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预测,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研究、企业规模研究、生产流程研究、财务状况研究等。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评价方法,简称投资决策方法。它是将特定决策评价指标与其在财务方面的评价标准相结合,以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优劣做出分析与评价的技术。投资决策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贴现现金流量的投资决策方法,这类方法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作是等效的。这类方法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回收率法。另一类是贴现现金流量的投资决策方法,这类方法考虑了未来现金流入量和投资额的时间价值。这类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

(3)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其工作内容很多。但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地安排固定资产的修理、科学地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全面地评估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二)对外投资管理

1.债券投资管理

债券投资是企业作为债权人通过买进政府、各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投资行为。

(1)债券投资特点。债券投资与股票投资相比,具有如下特点:投资风险较低、投资收益比较稳定、选择性比较大、无权参与发行单位的经营管理。

(2)债券投资决策。企业在债券市场上购买债券进行投资时,必须对所要投资的债券进行分析评价。债券投资分析评价指标有两个:债券的内在价值和到期收益率。

实际生活中,债券的价格受票面价值、票面利率、市场利率、期限等的影响。债券内在价值就是债券估价,是债券投资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当债券的内在价值大于其市场价格时,才值得购买。否则,不宜购买。

债券的收益应包括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收益,既可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当债券的到期收益率高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时,才值得购买。

(3)债券投资的风险。债券投资风险虽然低于股票投资,但仍客观存在。债券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变现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2.股票投资管理

股票投资是企业作为股权人(即所有者)通过买进其他企业(一般只能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投资行为。虽然股票与债券相同,其种类也多种多样,但股票投资的类型却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债券是发行单位发行的一种有限期有价证券,而股票则是发行企业发行的一种无限期有价证券。

(1)股票投资特点。股票投资的特点是相对于债券投资而言的,与债券投资相比,股票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投资收益较高、投资风险较大、可以参与发行公司的经营管理、流动性较强。

(2)股票投资决策。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购买股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所要投资的股票进行分析评价。股票投资分析评价指标有两个:内在价值和预期收益率。

股票作为一种投资,其现金流出是购买价格,现金流入是股利和未来出售时的股价收入。股票的内在价值是指股票投资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当股票的内在价值大于其市场价格时,才值得购买。否则,不宜购买。

理论上来讲,股票投资的收益应包括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收益,既可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用相对数来表示。当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高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时,才值得购买。

(3)股票投资的风险。股票投资的未来收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给股票投资者带来多种风险。在实践中,投资者主要承担的股票投资风险有经营性风险、价格波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第三节 利润与股利分配政策管理

财务管理内容中的资金分配活动包括对企业经营收入(销售收入)的分配、对企业纯收入的分配、对企业利润的分配和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企业利润和税后利润的分配。因此,资金分配管理中的重点就是利润与股利分配政策的管理。

一、利润的形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等组成部分。

(一)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公允变动收益(减去损失)+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的利得或损失。

(二)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三)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四)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营业外收入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产生,不能也不需要与相关费用配比。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的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罚没利得以及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是与企业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罚款支出等。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是指企业在本期发现的,以前年度发生的少计成本费用、多计收益而应调整减少本期利润的数额,或由于以前年度多计成本费用、少计收益而应调整增加本期利润的数额。

(五)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应按规定分配,如果企业有以前年度发生的亏损尚未弥补,应先弥补亏损,然后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最后再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经过上述分配后结余(剩下)的未分配利润,形成企业留存收益的一部分。

二、利润预测

利润预测是对公司未来某一时期可实现利润的预计和测算。它是按影响公司利润变动的各种因素,预测公司将来所能达到的利润水平,或按实现目标利润的要求,预测需要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

公司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3部分。所以,利润的预测也包括营业利润的预测、投资净收益的预测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预测。在利润总额中,通常营业利润占的比重最大,是利润预测的重点,其余两部分可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进行预测。

利润预测的方法主要有本—量—利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一)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销售数量、单位产品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目标利润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单位产品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

或=目标销售量×单位产品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

或=目标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总额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利润进行预测就是在基期利润的基础上,考虑计划期影响利润变动的各因素,预测出企业计划期间的利润额。影响利润的因素主要有销售量、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和所得税。

三、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是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形式和分配顺序,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是关系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利润分配的管理和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如何对所取得的利润进行分配,关系到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分配时坚持下列原则:规范性原则、公平原则、资本保全原则、效率原则,处理好企业内部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二)利润分配的程序

利润分配的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一般应按照下列内容、顺序和金额进行分配:

1.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

将本年净利润(或亏损)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亏损)合并,计算出可供分配的利润。如果可供分配的利润为负数(即亏损),则不能进行后续分配;如果可供分配的利润为正数(即本年累计盈利),则可进行后续分配。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在不存在年初累计亏损的前提下,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或转增资本金。但转增资本金后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任意盈余公积金计提标准由股东大会确定,如确因需要,经股东大会同意后,也可用于分配。

4.向股东(投资者)支付股利(分配利润)

企业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年度分配。

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抵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必须将违反规定发放的利润退还公司。

四、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一切与股利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较具原则性的做法,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司对其收益进行分配还是留存以用于再投资的策略问题。

(一)影响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因素

在确定企业的股利政策时,应当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

1.法律因素

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法律法规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资本保全约束、偿债能力约束、资本积累约束、超额累积利润约束。

2.公司因素

公司出于长期发展和短期经营的考虑,在分配股利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现金流量、投资需求、筹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盈利的稳定性、筹资成本、股利政策惯性等。

3.其他因素

股东在收入、控制权、税赋、风险及投资机会等方面的考虑以及债务契约和通货膨胀也会影响企业的股利分配。

(二)股利政策的种类

股利政策不仅会影响股东的财富,而且会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及企业股票的价格。因此,对于股份公司来说,制定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股利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通过对股利政策实务的总结,归纳出常用的股利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剩余股利政策

剩余股利政策是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的股利政策。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目的在于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固定水平上并在较长时间里维持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盈余增加足以使股利维持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时,才提高年度每股股利发放额的股利政策。

采用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可以使投资者认为公司在稳定正常发展,还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其他支出。但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下,股利的支付与盈余脱节,也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例,长期按此比例支付股利的股利政策。

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股利的发放额随公司经营的好坏而波动。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配合,真正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无分的原则。但由于股利支付额不稳定,容易给人造成公司发展不稳定的感觉,将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稳定,也不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公司在一般情况下每年都只支付数额较低的正常股利,在盈余较多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的股利政策。

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公司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且还可以让那些依靠股利生活的投资者每年都可以得到数额较低但稳定的股利。

(三)股利支付的形式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股东支付股利的不同方式,股利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常见的股利支付形式有以下两种:

1.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是指公司以现金向股东支付股利的形式,是公司最常见、最易被投资者接受的股利支付方式。

发放现金股利会导致公司现金流出,减少公司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规模,降低公司内部筹资的总量,既影响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也影响整体资本结构。

2.股票股利

股票股利是指公司以股票形式向投资者发放股利的形式。

股票股利,送股不直接增加股东的财富,不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但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内部有关各项目及其结构的变化,即将未分配利润转为股本(面值)或资本公积(超面值溢价)。送股后,如果盈利总额不变,会导致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下降。

第四节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

一、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一)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比率是相对数,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把某些条件下不可比指标变为可比指标,以利于进行分析。

比率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构成比率、效率比率和相关比率3类。

1.构成比率

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通过不同时期结构比率的比较还可以揭示其变化趋势。

2.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某项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

3.相关比率

相关比率是指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比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对比,计算出流动比率,可以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二)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比较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比较和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3种方式。

1.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

(1)定基动态比率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

(2)环比动态比率是以每一分析期的数据与上期数据相比较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

2.会计报表的比较

会计报表的比较是将两年或连续几年的报表项目并排列示,以便直接观察每个项目的增减变动情况,了解会计报表各项的变动趋势。

通过比较会计报表所做出的评价是否有效,取决于相关指标的可比性。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由于同一指标的口径不相一致,或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等,都可能含有不可比的因素。因此,在利用会计报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时,要选择可比性较强的指标,在评价时还要注意调整或剔除不可比因素。

3.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出各组成项目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比较各个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财务指标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的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财务分析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准确计算各个影响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有利于企业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促进企业进行目标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素分析法的使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因素分解的相关性、分析前提的假定性、因素替代的顺序性和顺序替代的连环性。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和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不同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财务分析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

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四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包括数据缺乏可比性、缺乏可靠性、缺乏完整性、缺乏真实性和存在滞后性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包括比较分析法的可比性、比率分析法的综合程度较低、因素分析法理论与现实不符等;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包括体系不严谨、指标反映具有相对性、评价标准不统一、计算口径不一致等。

三、基本财务比率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短期债务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流动比率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公司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200%左右较好。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净额)/流动负债合计×100%

速动比率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速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进一步反映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合计×100%

现金比率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公司可用现金及变现方式清偿流动负债的能力。

该指标能真实地反映公司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指标值越大,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如果这个比率过高,可能意味着企业拥有过多的盈利能力较低的现金类资产,企业的资产未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不仅受短期偿债能力的制约,还受企业净资产规模和获利能力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占全部资产的百分比,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产总额应大于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应小于100%。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50%以下),说明企业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经营能力。

(2)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障程度。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一般来说,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等于1。这项指标越大,说明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用来估计应收账款变现的速度和管理的效率。回收迅速既可以节约资金,也说明企业信用状况好,不易发生坏账损失。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占用资金可周转的次数。

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次数是个正指标,一般情况下,周转次数越多越好。通过不同时期存货周转率的比较,可评价存货管理水平,查找出影响存货利用效果变动的原因,不断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营业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的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在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否则,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慢,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就形成了资金浪费,降低了企业资金的盈利能力。

4.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又称固定资产利用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周转率表示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固定资产周转的次数,或表示每1元固定资产获得的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要用于分析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比率越高,说明利用率越高,管理水平越好。

5.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总资产周转率(次)=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率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指企业利用经济资源获取收益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一般是将企业投入的经济资源与经济资源所产出的收益相对比,揭示单位经济资源的产出收益的水平。

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又称销售净利润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指企业实现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对比关系,用来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获取的能力。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1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它与净利润成正比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额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2.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又称资产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或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和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资产净利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净利率表示企业每单位资产能获得净利润的数量,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资产净利率是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高低。

3.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

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有助于公司相关利益人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正确判断。

(四)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发展能力又称企业的成长性,指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企业的发展能力需要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衡量发展能力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

1.销售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反映销售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额/上年销售额×100%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扩张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该指标越大,表明其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2.总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又称总资产扩张率,是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分析时,需要关注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3.资本增长率

资本增长率是企业本年净资产增长额同年初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净资产当年的变动水平。

资产增长率=本年净资产增长额/年初净资产数×100%

该指标体现了企业资本的保全和增长情况。该指标越高,表明资本增长越多,应对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四、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比率

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做出判断,就一定要熟悉和了解常用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净资产、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一)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

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该指标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

(二)市盈率

市盈率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该指标为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一种动态指标。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在市价一定的情况下,每股收益越高,市盈率越低,投资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在每股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市价越高,市盈率越高,风险越大;反之亦然。

(三)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指年末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股数的比率。

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总股数

该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

(四)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是股利总额与普通股股数的比值。股利总额是用于对普通股进行分配的现金股利的总额,普通股股数是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不是加权平均数)。

每股股利=股利总额/普通股股数=(现金股利总额-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大,则公司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强;每股股利越小,则公司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弱。

(五)股利支付率

股利支付率又称股息发放率,是指净收益中股利所占的比重。它反映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和股利支付能力。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净收益×100%

该指标越高,代表公司发放股利越多;反之,指标越低,代表公司发放股利越少。该指标不仅受每股净收益的影响,还受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

思考题

1.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哪些财务关系?

2.财务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3.如何选择财务管理的目标?

4.如何理解财务管理方法体系?

5.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有哪些?

6.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7.财务分析的内容有哪些?

8.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有哪些?

9.怎样理解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10.股利支付率与留存收益的比率有何关系?

案例分析

宏伟公司是一家从事IT产品开发的企业。由3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资100万元,3人平分股权比例共同创立。企业发展初期,创始股东都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关注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所以,他们注重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在开始的几年间,销售业绩以每年60%的递增速度提升。然而,随着利润的不断快速增长,3位创始股东开始在收益分配上产生了分歧。股东王力、张伟倾向于分红,而股东赵勇则认为应将企业取得的利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长远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产生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坚持企业长期发展的赵勇被迫出让持有的1/3股份而离开企业。

但是,此结果引起了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广大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不满,因为他们许多人的业务发展壮大都与宏伟公司密切相关,他们深信宏伟公司的持续增长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于是,他们威胁如果赵勇离开企业,他们将断绝与企业的业务往来。面对这一情况,其他两位股东提出他们可以离开,条件是赵勇必须收购他们的股份。赵勇的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较多投资,这样做将导致企业陷入没有资金维持生产的境地。这时,众多供应商和分销商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或者主动延长应收账款的期限,或者预付货款,最终使赵勇又重新回到了企业,成为公司的掌门人。

经历了股权变更的风波后,宏伟公司在赵勇的领导下,不断加大投入,实现了企业规模化发展,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的竞争力和价值不断提升。

(资料来源:www.baidu.com)

分析题

1.赵勇坚持企业长远发展,而其他股东要求更多分红,你认为赵勇的目标是否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

2.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与供应商和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是否矛盾,如何协调?

3.像宏伟这样的公司,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合二为一的,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利弊?

4.重要利益相关者能否对企业的控制权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