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确理解分工与协作

正确理解分工与协作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对这一原则仍应基本加以肯定,但应正确地理解,并在组织设计中将分工与协作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企业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而企业本身也是内部分工的组织。

一、正确理解分工与协作

在古典组织中,企业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组织设计的内在逻辑就是将整个任务目标分解为活动或业务单元,然后再将这些活动或业务单元归类和组合成不同的层次和部门,最后形成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对这一原则仍应基本加以肯定,但应正确地理解,并在组织设计中将分工与协作统一起来。

(一)分工与协作分析

分工与协作是卡尔·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基本动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企业合作剩余的源泉。马克思认为,企业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而企业本身也是内部分工的组织。而分工(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的组织分工)又是与协作密不可分的。因此,分工和协作是阐释企业本质及其内部结构的关键所在。

自亚当·斯密以来,专业化分工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而马克思从专业化分工的演变中分析企业的产生使其分工理论更为深刻。马克思指出,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分工的深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如产权形式的演变),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和企业等经济组织形式得以产生和演进。其中,企业(内部分工)不能被市场(社会分工)取代的原因在于,一定范围内企业内分工由于“集体力”等协作效应的存在使企业内分工效率更高,能够创造合作剩余,且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提供了场所。

分工与协作是密不可分的,分工的产生必然导致协作的出现,分工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协作跟进。参与了分工的要素(产权)主体之所以愿意进行协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协作能够增加其收益。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就叫协作。”“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也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协作发展,同时,协作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地,马克思将协作体现的生产力归纳为9个方面[1]:①协作可以使相互间的劳动差别相互抵消,形成社会的平均劳动;②协作可使生产资料共同消费而得到多项节约;③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集体力;④协作因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⑤协作可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而提高劳动生产率;⑥协作可同时从多方面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而缩短总劳动时间;⑦协作可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的任务;⑧协作可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使筑路等大型工程得以进行;⑨协作可集中劳动力以缩小生产场地,从而节约生产费用。

(二)分工过细的弊端

然而,所有基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组织都面临一个困境:工作分解得越细,整合起来就越困难。即整合的工作被分解为简单的部分,并由一个人执行某项简单的活动或动作,或者由一个部门执行一类相近的活动,使得把这些被分解的工作连接为一个整体的结果(输出)时带来困难。总的来说,分工过细所带来的弊端是:

1.不利于企业有效运行

分工过细导致内部的交易成本增高,使企业低效运行。无论是因生产或经营业务的需要而分工细化,还是人为分工过细,都会造成部门林立,内部摩擦增大,组织刚性加大,长期下去,还会使多数人“见木不见林”。随着分工的进展,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业务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密。与此相适应,组织内部的纵向分解和横向分立越来越细化,企业内围绕某一产品或某项服务的过程越来越复杂化,把整个工作拆解得分崩离析,支离破碎,容易使人员只顾组织,而不见顾客,使一项业务办理路径太长且曲径较多,从而增大失去市场机会的可能性。

2.不益于企业创新

创造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德鲁克所说: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是“创新和市场推销”,并强调“管理是一种创新性工作,不是一种适应性工作”。因此,管理组织不利于创新活动,将是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现代创新需要企业中多环节知识重组或信息交合,要求创新者知识面宽广、有多种技能,而分工过细的组织把每个人如同零件一样长期固定在某种岗位上,这就会出现不同部门或不同工作人员之间长期知识分离或互不了解的现象,不利于创新的产生。

3.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成长

分工过细将人的视野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在使多数人“见木不见林”的同时,还导致企业内部的人才按照专业“隧道”成长,职业发展路径狭窄,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降。

(三)现代组织理论对适度分工与有效协作的探索

针对传统分工理论的局限性,现代组织理论做出了必要的补充,即分工要适度,不宜过细,应适当简化分工,以保证管理业务流程连续一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企业内部知识型员工的增加,企业组织开始探索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分工过细所带来的矛盾。丰田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以及流程再造论等,都是通过结构性调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强调“合工”、并行作业、把IT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新的组织结构化方式成为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主流。

回顾分工理论和组织进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分工是组织构架的基础,也是组织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且生产组织分工引起管理组织分工。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的角度来看,分工是大生产的标志,不仅生产要有分工,而且管理工作也应实行分工。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科室的做法具有许多优点,它有利于把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搞得更加深入细致;有利于提高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迅速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等。总之,分工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分工要适当,并不是越细越好。古典组织理论强调分工的优点,这并不错,但现代组织理论指出,分工也会带来缺点。例如,管理分工会引起办事程序和手续的复杂化;分工会增加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量;分工会助长专业管理人员的片面观点和本位主义等。我们如果只强调其优点,则科室分工就会越来越细。一旦分工过细,超过一定限度,则分工带来的弊病就会超过其好处,反而使得管理效率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