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理论

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理论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3 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理论企业集群的最大效应是依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而实现,它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效应。专业化分工本身具有“自我繁殖”能力。分工的内向和外向发展相互影响,效率与分工度的交互影响,构成企业的自我繁殖特性。

2.1.3 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理论

企业集群的最大效应是依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而实现,它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以区域网络为基础,通过强化专业细分,促使每个企业把产品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协作效应,形成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分工理论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开篇就分析了劳动分工,并指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他认为一国国民财富积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最大提高则是由于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产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产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1]

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力量,但如果集聚企业都是“小而全”,则很难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员的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专业化的分工里。这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地区性的新产品,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就会向该地区聚集,从而形成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大量的劳动力得以就业,不仅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还能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因此,通过深化专业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可以使所有的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化的投入品包括原材料、专有设备、服务等,由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对原料、中间投入品以及服务的巨大需求,这种市场化地需求可以使得相关产业的企业进驻本地区,这种进驻是有经济原因的,因为附属产业和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进驻中心产业所在的地区首先节省了运输成本,其次由于就近中心产业,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能根据中心产业市场变化迅速改变自己的生产,最后,这种进驻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容易获得专业人才,可以使得交易的风险、交易的成本降低。

劳动分工这一内生的过程既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导致企业内部新工种、新的生产部门的产生,也可以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某一新的生产环节会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的企业。由此可见,劳动分工的深化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分工经济的一条普遍原理。

专业化分工本身具有“自我繁殖”能力。一是各行各业分工的内向发展,会为创造新的专业提供条件。产品价值链越长,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越大,垂直方向的劳动分工有可能加长,这样能吸引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二是分工度会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分工度的提高反过来使专业内的技术效率提高。分工的内向和外向发展相互影响,效率与分工度的交互影响,构成企业的自我繁殖特性。在集群内分工深化的同时,集群间的协作也在发展,这种趋势逐步演化为地域分工的格局。由于产品具有互补性,不同产业群相互合作,新市场机会层出不穷,新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