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目前,全球旅游商品消费已占整个旅游消费总量的60%,但中国旅游商品消费量仅占28%[1],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未来发展与走向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最后,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丰富产业集群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并推动旅游商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研究的背景_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旅游产业规模的持续壮大、产业结构的日趋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首次确定了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指出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不断促进国民旅游休闲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2015年,我国出境、入境和国内旅游三大旅游市场人数将超过35亿人次,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形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在此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3年,全国共计接待游客42477.78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9570万人次,入境游客12907.78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总体而言,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15.7%和3.3%,为1978年的234.78倍和187.37倍。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延伸旅游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是培育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而旅游商品的集群化发展则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体现区域旅游产业内部组织是否合理的重要显示。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网站所提供的分析数据表明,全球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外汇总收入的40%~50%,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高达60%,即使在旅游业发展中国家,旅游购物收入的比重也维持在20%以上。可见,旅游购物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购物的对象,是旅游购物的核心内容,要提升旅游购物弹性消费水平,就必须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目前,全球旅游商品消费已占整个旅游消费总量的60%,但中国旅游商品消费量仅占28%[1],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以说,旅游商品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整体收入的增长。因此,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提升旅游商品消费比例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

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未来发展与走向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旅游购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旅游消费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旅游商品直接关系到旅游能否向高附加值、多样化方向发展,能否增强旅游要素的均衡性。旅游商品消费弹性大、发展空间大,不仅有利于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各类商品的繁荣,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旅游目的地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其次,从旅游角度看,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动的延伸与物化,可以陶冶旅游者的身心,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交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旅游,旅游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户外休闲旅游、房车旅游,还是水上旅游甚至是主题公园旅游都离不开旅游商品消费,满意的购物是完美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再次,从文化角度看,旅游商品承载着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是一种稳定的旅游吸引物,精美的旅游商品是旅游地形象传播的文化宣传载体,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最后,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丰富产业集群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并推动旅游商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发展的要素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旅游业的整体收益。

马歇尔(1920)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了以外部经济为基础的企业在同一区位形成集中的现象,是最早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发现产业集群与经济的外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外部性导致的,而经济外部性的种类大概有三种: 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的扩散、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而Weber A(192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这个概念,首次使用聚集因素来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2]随之,August Losch(1954)、P. Sargant Florence(1948)进一步对聚焦经济进行阐述。20世纪70年代,泽曼斯吉斯(1974)将集群的概念引进经济学,指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M.Porter和Chintz(1990)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具有合作竞争的灵魂,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3],特别是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地区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生产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并继续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产业集群令人醒目的经济绩效逐渐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成为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Martin P和Ottaviano G I P(2001)在Krugman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由于创新的成本减少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最终形成了区域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相反,因为向心力而使新企业更趋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又推动了空间集聚。[4]安东尼·丁·维纳布尔斯(2000)一直认为新技术虽然改变了地理对我们的影响,但并没有消除我们对地理的依赖,地理仍是国际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5]从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多集中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服务业等领域,对于旅游业、农业等非制造领域是否存在集群现象,能否用产业集群研究一直存在争议。而作为综合性、关联性强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是近几年旅游学界和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尹贻梅、刘志高(2006)、王兆峰(2009)、冯卫红(2010)等学者的研究已经确认旅游产业集群的客观存在,能否将产业集群理论运用旅游相关产业研究,成为进一步研究的新命题。[6][7][8]旅游商品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要求高及关联性强,决定了旅游商品产业合作、竞争更为强烈,且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小、散、弱”的特点,更容易也需要集群发展。旅游商品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在旅游业的具体反映,是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也是旅游业带动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提升旅游地竞争能力、扩大旅游经济影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许多研究者就旅游商品的发展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存在各种关于旅游商品如何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这对促进旅游商品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但有关旅游商品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对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的旅游商品的分散开发模式研究上,较少研究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律,缺乏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研究旅游商品的发展,有必要展开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专门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