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农业导致的发展困境

传统农业导致的发展困境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历史上形成了长期单一的农业产业格局;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吃饭问题、粮食问题和农业问题,以致形成定西即贫困、经济即农业的思维定式。

三、传统农业导致的发展困境

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和历史局限,不仅表现为农业自身的发展局限,而且由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弊端并陷入困境。这里仍以定西地区为例,就传统农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分析。

1.以农为主,结构单一,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来,粮食问题一直是全区经济工作中最基本、最突出的矛盾,农业也是全区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上。这样,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历史上形成了长期单一的农业产业格局;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吃饭问题、粮食问题和农业问题,以致形成定西即贫困、经济即农业的思维定式。历史上形成的这种重农轻工、经济单一、片面农业的经济模式,以及反映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上的单一状况,足以说明定西的经济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特征,处在一个落后而缓慢的发展阶段。这种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结构,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呈现出农业上不去、工业起不来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上,始终未能摆脱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1997年底,全区的GDP总量仅为31亿元,人均1121元,远远低于全省人均3137元和全国人均6000多元的水平。

2.基础薄弱,工业落后,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缺陷。定西的工业在1949年以前几乎是空白,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9%。1952年以后,党和政府在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集中了一定财力,建立了以支农为中心的农机修造、电力、机械、建材、地毯、化工和粮油副食加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全区国有企业已有500多家,职工人数近2万人。1997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500倍,48年来年平均增长率为10.1%,接近于全国同期发展的速度。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19%发展到1997年超过50%。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近十年来一直稳定在6000元/人的水平,工业发展对改善财政困难、支援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在近几年来,工业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建扩建了地毯、化工、建材、制药、淀粉等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更为全区工业生产增加了生机和活力。但全区工业的发展同翻两番的目标相比,显得十分薄弱,其基本特点是:起步晚、规模小;底子薄、基础差;生产门类单一、社会化程度低;管理落后、效益不高;技术力量不强,人才缺乏;生产方向主要是面向农业和当地的经营,总体水平尚处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无法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于1953年初步建立,全年财政收入为711万元,1953—1997年全区财政收入以年平均6.8%的递增率增长,1997年财政总收入达25352万元,这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就可支配的地区财力而言,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区财政收支的平衡长期需要靠国家补贴,从1958—1997年的连续40年中有39年收不敷支,1997年全区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支出的48%。在财政收入的构成中,1957年财政总收入1376万元,其中农牧税收629万元,占总收入的46%,工商和其他税收747万元,占总收入的54%。而199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中,农牧税收是4732万元,仅占总收入的18%,而工商企业税收和其他收入达20620万元,占总收入的82%,全区农业上交国家财政的绝对额在40年的时间只增加了4000万元。而工业税收和其他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54%增加到1997年的82%。从财政支出看,地区财力除了维持一般性社会开支,很难集中资金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性事业。这是大农业、小财政的必然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