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战”时期积累的先进生产经验

“二战”时期积累的先进生产经验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二战”时期积累的先进生产经验日本战后绝不是什么白手起家,日本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教育体系和富裕的经济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现代日本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二战”时期的积累。“二战”期间,日本除抚顺的页岩油项目之外,还计划建立87个合成油厂。

3.“二战”时期积累的先进生产经验

日本战后绝不是什么白手起家,日本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教育体系和富裕的经济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的基础之上的。

——日本部分专家所持观点

关于“二战”的影片有很多,《珍珠港》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部。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依靠着国内强大的工业、技术支持着庞大的战争机器,那时,日本就有多艘航空母舰。这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技术成功,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二战”时期的日本,人民被绑在了战车上,客观上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依靠对外掠夺,获取了很多原料和燃料。

“二战”期间,日本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通过战争获取了之前任何发展阶段都不能实现的积累。可以说,现代日本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二战”时期的积累。

实际上,很多能源的项目的研究是离不开战争的,且最早都是为战争做准备或者用于战争。能源项目的成败甚至会影响到战争的结局。日本煤液化技术的经验就是得益于“二战”,而研发这项技术的目的就是直接为战争服务,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渐地转为民用。

20世纪初期,在能源领域发生了一次革命,燃料油开始成为船舶用燃料的主流。煤炭由于能量密度太低,很容易自燃,占用空间太大,逐渐被淘汰。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先后都完成了这一转变。由于液体燃料成为飞机、军舰的主要动力源,其战略地位就非常突出了。

日本早在1937年就施行了著名的“七年规划”,对煤液化技术寄予了很大希望,计划在1944年之前,建立87个合成油厂,使总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300万桶,满足大约1/3的需求,成为原油的重要补充。

但事与愿违,由于日本煤炭液化技术先天不足,而且又因为在战争后期拔苗助长,最终距离计划的目标相去甚远。那时日本最成功的技术是从中国抚顺的页岩油提炼油和煤炭半焦化得到的煤焦油提炼油;而页岩油只需精馏就可以得到燃料油,技术简单,这是日本原油之外的重要的燃料油来源。直到“二战”结束,日本页岩油的产量比所有煤炭液化工艺生产的总产量都高。

另外,低温焦化也是一项古老的技术,被军方纳入燃料油计划的日本焦化工业本来是要生产半焦来替代炭作为民用燃料,副产焦油。虽然这两条路线的效率都非常低,甚至不超过10%,但是技术简单,没有复杂的工艺和设备要求,所以日本还是选择了这两条路线为军方提供燃料油。

“二战”期间,日本除抚顺的页岩油项目之外,还计划建立87个合成油厂。当时的合成油工厂规模都很小,有10个是直接液化的,每个年产10万立方米,11个间接液化的费托合成厂,总产量50万立方米。最成功的是低温焦化厂,建设了8个,实际年产量也只有几万吨,距离规划差距也不小。

到最后,日本在韩国和中国抚顺各建了一个直接液化厂,只有抚顺的投产,到战争结束的时候总产量只有1000多吨。在日本本土建立了3个间接液化的费托合成厂,分别在1940年、1942年和1943年投产。日本在中国吉林和锦州建立的两个,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有完成,这5个厂的总设计生产能力是年产18万立方米,但实际上整个战争期间的总产量不到6万立方米。

建设的工厂数量远远不足,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爆发、缺乏建设工厂的金属材料,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不成熟。

日本军方一直支持这种研究,同时迫于压力,整个研发进程被大大缩短。如在1936年开始建设第一个费托合成厂,但是实验厂却是在1937年建成的,结果就导致商业厂建成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合成的催化剂活性都很不理想。同时因使用的煤灰熔点太低,硫含量太高,影响气化,还有设备的腐蚀问题等也没有得到解决,无法实现长时间的连续运转。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能源工业的发展,包括海上石油的勘探方面的技术在“二战”期间得到了积累。

据统计,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已经储备了6000万桶油品,这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的。1941年日本的油品消耗是3000万桶,本土产量只有250万桶。

而此时,日本一方面在战火初燃时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英属婆罗洲(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抢占石油资源,提高那里的原油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使本土的合成油的产量达到每年1300万桶。日本计划在储备的油品消耗完之前达到上面的战略目标,以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西太平洋战场的屡战屡胜使日本迅速占领了各个原油产地,位于婆罗洲与荷属东印度的原有产地所出产的油量很快超过了初始的战略目标,在战争初期为日本战争机器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到了1942年,日本海军失去了海面优势,美国的潜艇战开始阻断日本的油品运输路线,使得这两个地方的油品只有一部分能够运到战场。特别是战争后期,两个地方的油品根本运不出来。

除了抚顺的页岩油项目之外,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原计划建立87个专门生产合成油的工厂。至此,原油的运输困难使日本军方对合成油计划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诸多压力共同导致了日本原油计划的失败。

人才积累。在战争期间,日本培养了比战前多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战”末期,日本有很多人被迫应征入伍而大量伤亡,其中包括十四五岁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学生,甚至文科教授。但日本数万工科大学生却因为未上战场而被保全了下来。这也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日本侵占亚洲各国,依靠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来支付其巨额战争成本,并未大量损耗自己的国力。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战争中大发战争财,同时也为国内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战争中,日本的财富增长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193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DP)只有66.6亿美元,远远低于中国当年的136亿美元。但到了1944年,日本的GDP就高达175亿美元,在7年战争期间实现了和平时期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经济增长。

在“二战”前的大正时期,日本就利用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获取的利益,大规模进行国内建设。在这个时期日本相对和平且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而在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的经济濒临崩溃。此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生活水平低下,大量过剩的劳动力涌入军队,造成了日本军队的畸形发展。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转移社会矛盾,日本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国内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可是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却开始放缓。

1941年,由于战争持续的时间过于漫长,日本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本日益激增的经济需求,在北进苏联受挫后,日本把战争的矛头指向太平洋。太平洋战争打响后,日本通过先发制人,侵占东南亚大部区域,初步完成了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国内经济得到了短暂、充分的发展,日本军方借此机会,把日本工业经济发展从半战争状态彻底转型为战争状态。

到了“二战”的中后期,由于各大战场上日军主力相继被消灭,战争主动权逐渐丧失,再加上美国对日本本土无差别轰炸和封锁,使日本生活品的生产基本进入停滞状态。至此,濒临失败的日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彻底进入了穷兵黩武的发展模式,把自明治时期以来所积攒的财富消耗一空。但通过穷兵黩武所带来日本的精细化生产和大规模、高效的生产方式,在“二战”后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通过战争的积累,日本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建立在高度精细生产和战争掠夺基础上的模式,我们需要客观进行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