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还提出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并针对失眠一类病证“卫气独行于外”,“不得入于阴”的证候特点,提出以半夏汤来治疗。本方的创立,与其提倡的“调和阴阳”的总治则相一致,也对后世医家的临床治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有多种治疗失眠的药物,被后世广泛用于失眠证的治疗。据初步统计,《神农本草经》中载有安魂魄药物5种,强志药物18种,安五脏药物4种,治夜啼药物1种。

(一)调和阴阳的治则与半夏汤的创制

关于失眠病证的治疗,马王堆汉墓医书基本未涉及,《内经》提出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6]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以沟通其阴阳经交会的道路,使阴阳调和,人得安卧。同时还提出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并针对失眠一类病证“卫气独行于外”,“不得入于阴”的证候特点,提出以半夏汤来治疗。半夏汤为《内经》十三方之一,方用半夏五合,秫米一升,取甘澜水煮之。方中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甘澜水性柔,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本方的创立,与其提倡的“调和阴阳”的总治则相一致,也对后世医家的临床治疗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治疗药物的记载

1973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有植物种子30余枚[69],主要是桃仁和郁李仁,此二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但有人研究认为,在当时食用的可能性较小,而药用的可能性较大。这两种药物,后世也常被用于失眠证的治疗,但应用均较晚,考秦汉时期治疗失眠证的医方中,均无二药的应用记载。

据王范之先生的研究认为,在《山海经》中有5种药物用来治疗神经衰弱[70](属于中医失眠证范畴)。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或更早,共收载药物365种,内容丰富,疗效确实。其中有多种治疗失眠的药物,被后世广泛用于失眠证的治疗。如:“丹砂……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酸枣……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伏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木香……强志……久服不梦寤魇寐”;“麝香……主辟恶气,杀鬼精物……久服不梦寤魇寐”[71]等。据初步统计,《神农本草经》中载有安魂魄药物5种,强志药物18种,安五脏药物4种,治夜啼药物1种。在后世失眠证的辨证治疗中,这些药物颇为常用。另外,《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可使人减少睡眠的药物,如:“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71]

(三)初步形成的治疗理念

秦汉时期用治失眠证的医方数量虽然比之后世有所不及,但它却具体体现了医家的治疗理念,因此,有许多医方后世应用极广,甚至至今仍然为临床常用方剂。

1.调和阴阳 《内经》认为阳不入阴是失眠一类病证的总病机,因此它非常重视营卫阴阳在治疗中的作用,无论是针灸疗法,还是药物疗法,都把调和阴阳当作最根本的治疗原则,它所创制的半夏汤,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思路,并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2.重视从心论治——清热除烦与潜镇安神 东汉时期张仲景对于失眠病证的治疗,非常重视从心论治,并创制了多首治疗失眠病证的方剂。一般认为,失眠一类病证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而仲景更重视心主的调治,倡用安神之法,而对于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的另一脏——肝的调畅方面,较少述及。在治法上有温通心阳、镇惊安神法(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清宣郁热、除烦安神法(栀子豉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法(黄连阿胶汤),养血清热、宁心安神法(酸枣仁汤),滋养心肺、凉血清热法(百合地黄汤类方)等,成为后世治疗失眠一类病证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镇惊安神和清热除烦的治疗方法,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