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学科视域中网络与作文积累深度整合的探析

多学科视域中网络与作文积累深度整合的探析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中网络与作文积累未能深度整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语言学、教育学和哲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以提高中小学学生作文素养为目标,深入探讨在作文积累阶段实现网络与作文教学深度整合的途径、方法与基本原则。

多学科视域中网络与作文积累深度整合的探析

胡斌1,2,董小玉1,2

(1.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2.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写作行文前的积累活动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已成为中小学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网络与作文积累未能深度整合。文章以提高中小学学生作文素养为目标,应用心理语言学、哲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借助网络改进传统作文积累的方法、途径与原则,以实现网络与作文积累的深度整合。

关键词:网络;语料库;词语提取;摹本;程序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思维、语言、思想情感、方法与策略、语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语言表达活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需要中小学学生在行文前积累有一定作文素材和方法。作文素材包括内容素材、语言素材,作文方法包括表现方法和修辞方法。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如何借助网络改进传统作文教学以提高作文教学效益。不过,在已有研究中,“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出现‘打擦边球’现象,要么在论述网络时加点‘写作’的配料调料,要么在研究写作时添点‘网络’的时尚表达,没有真正阐述网络写作以及网络和写作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学术价值不高”[1]。同样,对作文积累阶段借助网络进行积累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语言学、教育学和哲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以提高中小学学生作文素养为目标,深入探讨在作文积累阶段实现网络与作文教学深度整合的途径、方法与基本原则。

一、基于网络进行作文积累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给作文的信息搜集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随手在百度输入“网络与作文”,获得相关信息2 030 000余条;使用超链接可以快速切换搜索主题词;网络信息不仅以文字、表格形式呈现出来,还以声音、图片、视频等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传统教学中,写作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观察与生活实践;二是阅读纸质文本。前一途径,易受个体的时空和活动形式的局限;后一途径,信息传递缺乏临场感和互动性。网络积累能克服纸质文本传递信息的局限性,所以不少中小学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进行作文积累的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进行作文积累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首先,海量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错误的、虚假的、优劣不分的信息,需要师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能从海量信息中科学甄别、选择和使用信息。其次,网络虚拟生活丰富精彩,往往让学生流连忘返,遗忘身边最为灵动的现实生活世界,使写作活动丧失意义基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最后,很多师生只是简单地利用网络搜索、查找和交流各类信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网络的功能和信息资源。因此,当前亟需应用语言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在作文积累中如何充分开发网络的功能,实现网络与作文积累的深度结合,从而科学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二、网络与作文积累深度整合的路径与方法

作文需要中小学学生提前储存大量的语言素材、内容素材和写作方法与策略。网络与作文积累的深度整合,可以从语言、内容和方法三方面展开。同时,还需根据语言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根据语言表达的心理机制和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特点进行积累,以便写作时能快速选取素材和灵活运用写作方法。

(一)语言积累:存贮与提取

语言积累首先应充分理解词句的涵义。对词句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充分理解,有助于词语的记忆和提取。其次,语言积累应指向语言输出。按语言提取和输出特点对语言素材初步加工,以便语言输出时工作记忆能从心理词库中快速提取词句。网络的丰富资源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语言提供了重要支撑。

1.双重编码:表象与语言

词句涵义包括基础的概念意义和附加的情感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等。全面理解词句涵义要基于个体的体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体验,有我们之所是的这种意识的体验,正是基于这种体验,语言的所有意义才得以比较,正是这种体验才使语言能恰如其分地为我们表示某种东西。”[2]附加意义往往能表达作者的独特的内在感受,如果缺乏相应的体验,就难以理解词语的附加意义。网络图片、视频等提供的感觉编码信息,不仅有助于文字符号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表达时工作记忆即时提取词语。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在记忆研究中,心理学家已经确定了大量能够有效提高记忆效果的加工策略,例如愉悦度判断、自我参照、形成视觉表征等在标准测验条件下都产生了较好的记忆效果”[3]。比如,《荷塘月色》有这样一句描写荷花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其中“田田”是描绘荷塘里荷叶情态的词语。如果未见过荷塘美景,理解本书的意境就比较困难。通过网络让学生欣赏一些荷花盛开的图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活体验的缺失,有助于学生理解“田田”一词的形象意义和本文的意境意义。同时,这也在对词语信息进行双重加工,以语言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编码形式存贮起来,为中小学学生在观察或写作时快速提取词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句子生成:聚合与组合

语言积累还应按照句子生成的规律存贮词汇。从言语动机的产生到句子的最终形成,中间要经过语义表象、深层句法结构和表层句法结构三个阶段。[4]从深层句法结构向表层句法结构转换,言语者既需要选择与替代能力,又需要结合与组织能力。选择与替代是指从心理词库中具有相似语义关系的词汇中选择适合的词语;结合与组织是指从心理词库中具有语法接近关系的词汇中选择适合的词语。因此,如能按照相似的语义关系和接近的语法关系积累词语,在表达时就能即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词语。笔者曾经在高三(普通班)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写出10个表示“死亡”概念意义的词语,结果很少有学生能完成这一任务。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30多个都能表达这一概念意义的词语,而这些词语中的绝大部分很多学生都知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在于:平时积累未按照语言输出特点进行初加工,缺乏提取线索,影响工作记忆提取词语。

网络为按照句子生成的心理机制积累语言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可以按照相似语义关系来存贮词句。尽管基于内容主题进行检索的汉语语料库还未开发出来,但网络为查找具有相似语义的词句还是提供了很大方便,通过网络可以找到不少按特定主题集合在一起的词语和语段。比如,要找描写春花的诗句,那么输入搜索词“描写春花的诗句”,就可快速找到很多诗句。还可搜索“描写春花的词语”“描写春花的散文”“描写春天的散文”等,可以搜索到更多的描写春花的词句。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记忆,这样在写相关文章时,就可快速从具有语义聚合关系的词汇中提取需要的词语。

其次,可以按照语法组合关系来存贮词句。利用语料库,学生就可在了解词语语法关系特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比如“挂羊头卖狗肉”这一俗语,在语料库中可筛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①“庄稼医院”“挂羊头,卖狗肉”,在“庄稼医院”的牌子下面经营铁锅、煤油、碗筷等生活用品

②两百米的一条街道,一夜之间竟冒出七八家“镭射厅”,还不算“挂羊头,卖狗肉”的冒牌店。

③面对溢彩流光、富丽豪华的家具,消费者疾呼:家具展销莫要“挂羊头、卖狗肉”。

④“帝王之学”却似挂在狗肉店前的羊头招牌,反而变成了自诩清高的资本。

⑤假的总是假的,不论挂着羊头的狗肉行销了若干年,它到底不是羊肉。

这五个句子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从句①和②可理解此俗语的基本含义,从句②和③可发现这一俗语的语法关系。从句④和⑤可了解这一俗语的变式使用。从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其含义,还能了解其不同的组合和使用形式。可见,语料库对中小学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不过,运用网络积累语言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辨析正误,二是应辨析近义词语间的细微差异,三是分散积累与集中积累结合,四是电子文本阅读与纸质文本阅读结合。

(二)内容积累:摹本与原型

任何个体的存在总有一定时空局限性,借助语言或图像等符号,人克服了在场时空的局限。许多教师认为,通过网络素材能有效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是因为“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5]。通过网络视频、图片,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直观了解不在场的事情,因此网络能为中小学学生积累作文内容素材提供极大的便利。

尽管如此,利用网络积累内容素材依然存在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网络中的“真实世界”实际上只是现实生活的摹本,网络生活是一个把现实生活世界图像化或文字化的世界。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画了一幅名为《形象的叛逆》的画。画面中间是一个烟斗,画面下方写了一行文字:“这不是一只烟斗”。画家用一幅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符号和事物本身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镜中月与雾里花不是一回事。无论网络世界多么精彩、多么逼真,都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之所以为符号世界或喜或悲,那是因为“我”的身心与世界相遇的体验预先存在。因此,运用网络积累作文内容素材,需在摹本和原型之间建立联系,否则会导致学生作文丧失意义基础。比如“小悦悦”事件,国人都在声讨肇事者和18位过路者道德的沦丧,或者在深刻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深层次的原因。一些教师可能会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类似具有冲击力的素材。如果仅仅如此,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引用这些素材,很可能只是停留在道德审判的层面。如果学生把自己切身体验与其沟通,让事件的悲凉直抵灵魂深处,那么议论文写作就不会仅仅是一种纯理智的思辨和批判活动。因此,通过网络积累作文内容素材,应将现实生活感受注入摹本生活,让摹本世界成为一个承载自我生命意义的世界;或借助网络摹本生活的提示功能,加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让“我”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切不可忽视网络虚拟世界的局限性,完全以摹本生活代替原型生活。

(三)方法积累:理解与迁移

写作方法与策略是作文构思与行文的重要基础。传统作文教学是从课文阅读中学习作家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并常把方法积累局限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实际上,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方法还应充分重视作家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独特方法,让学生练就一双能洞悉世界的火眼金睛。

1.洞悉生活:去蔽与发现

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是因为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本来就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日常生活是一个意义丰富的世界,学生之所以难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一是因为日常生活世界本身是一个受日常时空、思维、语言、文化等遮蔽的世界,二是因为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克服日常生活世界的遮蔽并从中发现意义。因此,生活素材的积累关键在于学生具有一双洞悉日常生活的眼睛。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是难以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更难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家观察生活方法的价值。而网络中很容易找到学生熟悉而又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学生容易体会到作者克服日常遮蔽发现生活意义的过程和方法。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专栏,记录了许多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其间许多平凡的文字和熟悉的画面能让学生感动不已,利用这些素材就更容易让学生掌握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意义的途径与方法。

2.博采众长:转化与运用

学生从他人作品学到的写作方法和策略,需迁移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中。写作方法和策略的学习和迁移属于智力技能活动。因此,积累写作方法首先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其次设计变式练习,促进程序性知识能顺利迁移;最后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具体运用。经典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写作方法的学习。教师可借网络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同龄人的文章,从与自己生活接近的文章中感受和理解写作方法及其功用,总结和迁移写作方法与策略。如陈元英执教的作文课《网络作文·亮点》就对如何利用网络让学生积累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这堂课包括三个环节:亮点展示、对话佳作、小试牛刀。在对作文亮点的设置的基本规律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佳作赏析与问题文章修改,让学生学会了在写作文章时创设亮点的方法。[6]陈老师借助网络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认识,并掌握了作文亮点设置的方法。当然,这堂课实际上不是网络作文课,而是借助网络进行的一堂作文讲评课。可见,网络能为中小学学生感受、理解、尝试、运用写作方法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网络与作文积累深度整合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运用网络进行作文积累,容易导致中小学学生只是简单地剪切与拼接网络信息,或者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而随意使用。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信息的局限性,不能过度依赖网络信息进行作文,要基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作文需要来甄别和使用网络信息;否则写出的文章会缺乏生命的热度和生活的生机,最终丧失作文对个体精神世界的自觉建构功能。

2.教师主导原则

基于网络进行作文积累不是简单地从网上搜集和堆砌一些材料,而是借助网络进行语文学习的复杂活动。利用网络积累作文素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能基于不同学科理论科学地搜集、甄别、选择、加工、贮存与应用各种信息。因此,教师要以提高学生作文素养为目标,科学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有序开展作文积累教学活动,使网络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最终有效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3.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原则

在作文积累阶段,合作学习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益,比如,语言积累,无论是从平时阅读中分散积累,还是利用网络集中积累,都会受学生阅读兴趣、内容、范围的影响。个体的语言积累总是有局限性。通过分工合作,就能有效克服个人视野的局限,同时还能显著提高积累效率和质量。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的内容。比如积累写作方法,教师可把写作观察、阅读、行文、修改等环节中的典型问题呈现出来,通过网络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分析、尝试、验证和实践等探究性学习,充分理解写作方法的特点和功能,为写作方法的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基于网络进行作文积累需要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4.回归现实生活原则

与纸质媒介传递的信息相比,网络信息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直观,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文字信息的不足。网络世界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摇曳多姿、亦真亦幻,甚至有时使人不能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那么,网络的虚拟现实生活能替代真实的现实生活吗?在哲学界也存在反实在论与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反实在论认为虚拟实在和自然实在如果在经验的层次上不可分就会导致实在论的崩溃,而实在论认为完全以假乱真的幻觉是不可能的。[7]反实在论实际上是割裂身心联系,坚持身心二分的传统的哲学观。我们从身心不分的体验哲学出发,认为人首先是作为身体主体存在,而不是纯粹意识存在。“我”首先是通过身心合一的身体与世界交往,交往体验构成个体精神建构的起点。所以,虚拟现实生活不能替代真实的现实生活。使用网络积累作文的内容素材,一定要让学生把对虚拟世界的感知和现实生活的体验接通,或者引导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的提示下重新观照自己身边的这个现实世界,发现生活世界蕴涵的丰富意义;否则,中小学学生会在作文中疏离真实生活世界而失去作文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绍彬.“网络与写作”研究综述[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03.

[2]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

[3]于睿,毛伟宾,贾喆.生存加工:一种独特而强大的记忆编码程序[J].心理科学进展,2011(6):825.

[4]A.P.卢利亚.神经语言学[M].赵吉生,卫志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7.

[5]李碧荣.网络与作文教学整合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5.7.

[6]陈元英.网络作文·亮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32-33.

[7]苏德超.我们没有生活在虚拟实在中[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6):39-44.

(本文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