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动因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动因分析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动因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基于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这三方分别从不同的需要出发来推动和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活动。

4.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动因分析

区域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内产业科技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梯次性,需要确定合理的分工格局;苏浙沪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自主开发的能力还较弱,其制约因素具有共同性,需要寻找有效的破解途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资源稀缺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还普遍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迫切需要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共性技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区域内的协同互动机制,大力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活动。而在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活动中通常有四个方面在起作用,即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其中企业是主体力量,政府起推动作用,高校及科研院所是积极参与者,科技中介扮演交易服务与合作平台的角色。但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中介尚不十分强大,发挥的作用有限,故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基于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这三方分别从不同的需要出发来推动和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活动。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遭遇了重创,增长滞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1.化危为机的唯一出路

2008年,苏浙沪GDP为65497亿元,增幅15.5%,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2009年,苏浙沪GDP为71793亿元,增幅9.6%,增幅比上年回落近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日渐迟缓,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继续支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由此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还难以预料。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随着全球多家金融机构亏损甚至倒闭,国际投资额急剧下降,导致很多国内企业海外融资渠道和额度大幅收缩;另一方面,随着欧美等国外经济发达体经济的衰退,国内不少企业订单下降,出口锐减。为了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三地政府应联手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使之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只有把科技作为核心推动力和重要抓手,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苏浙沪三地政府要超前部署,率先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幅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立低碳能源技术体系,加强人口健康、粮食安全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依靠科技改善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开拓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重视工程技术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吸纳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为科技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政府打造地区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益深化,面对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地方政府意识到以往的地方保护主义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都加快了区域联合的步伐,打破行政隶属和区划的限制,努力提高本地区产业的集聚和竞争能力。

1.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需要

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在空间选择上不仅仅要考虑劳动力因素和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考虑产业发展环境和区域的技术同化能力。从发展规律看,若本地企业不能随产业发展而相应提高创新能力,一旦产业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企业价值链就要发生空间上的转移,高附加值的环节将向科技与资本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转移。例如江苏和浙江的春兰、杉杉等大公司把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迁到了上海。但地方政府并不愿意看到这种外移局面,为了减缓这种产业聚集趋势,就必须加强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以期借助外部科技资源提高本地区的科技水平,从而提升本地区的集成创新能力。

2.产业竞争与互补效应的需要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桎梏束缚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而内部自然资源禀赋的相似又导致了本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特点共化、职能同化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来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技术转化能力,增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产业竞争优势。

对产业发展来说,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往往可以强化原来的产业能级,甚至可以创造一个巨大的新产业。例如数字信息产业就是无线电、电视、远程通讯和计算机这四个各自独立的行业通过技术转移渐趋融合的结果。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的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形成配套关系,实现共同技术的升级。各地区政府要携手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三)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理性选择

企业是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的主体,是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但是技术创新往往要承担投入大、开发周期长等风险,除了部分研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凭自身力量难以持续有力地进行项目开发,因而更需要通过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保持竞争优势。

1.控制和扩大市场的要求

企业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源于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市场的激发。在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企业的技术需求主要是靠外部的技术输入来满足。经济体制转轨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充分认识到拥有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为控制和扩大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会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或合作组建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另一方面也会对传统产业广泛应用高技术,充分发挥这些存量资产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凡此种种均实现了企业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

2.引进“过时”技术,获取“剩余利润”

研发活动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且研发成功的产品带来的收益还必须用以弥补失败的产品开发所导致的损失,所以说是一种昂贵的经济行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意识到,既然这种研究开发成果会通过市场扩散,那么购买成熟期较长、衰退期尽可能缓慢的产品技术要比独立进行开发更合算。当今时代,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的业绩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成果的有效转移。这些技术成果一部分来自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但更多的来自企业外部的研究机构、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与技术。另外,当某项产品技术已是可以获得的时候,而开发部门也乐于通过给该项技术定价出售而收回研发成本中较小部分,那么,别的企业就应积极引进所谓的“过时”技术,获取“剩余利润”。

3.降低企业自身研发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企业越来越明白技术创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企业从事技术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刺激和诱导下选择适用的技术轨道,从事能够为企业带来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只在其内部获得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企业也难以将创新活动的完整价值链纳入到内部来完成。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高速增长,但总体发展极不均衡,地区经济水平和企业科技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丰富的科技开发人才和充足的研发经费,于是,企业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合作或技术引入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四)高校及科研院所增强活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及科研院所是研究资源聚集的地方,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由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经济意识薄弱,与企业合作的自主性不强,其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也有一定脱节,不能获得很好的市场效应。因此,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是增强自身活力的重要途径。

1.科技资源的稀缺性

目前,技术发展的特点是跨学科、高渗透性,是许多领域和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在不同领域的转移和融合成为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从科技投入角度看,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研究人员和科研经费。我国的科技资源比较稀缺,加上长期以来在各个行政区之间存在着由于地方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而形成的自成体系、互不往来的科技资源分割现象,导致科技资源在地区间的不合理配置。可以说,科技资源的稀缺性是科技合作的根源。

受传统科技评价体制的影响,许多科研单位及人员只注重成果的鉴定与评奖,不是很关心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开发出的成果往往技术含量高但缺少或不适合市场需求,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在“产学研”合作领域,虽然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找到企业,但更多的是企业主动找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改变科技资源分散布局、联动效果差的分割现象,改变各行政区内资源配置自成体系的现状,就必须进行跨行政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必须集中有限资源联合攻关。

2.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我国的科技资源分布于经济领域之外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2/3左右的科技人才、资金和科研设备由高校和独立的科研院所掌握,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不充裕又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要依靠国家和社会捐赠解决这一问题是比较困难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自身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通过技术转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作为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科技发展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充分利用与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联系,为实现国际技术资源与国内产业对接作出贡献,为实现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的引进、消化、吸收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在此过程中积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要占据优势地位,必须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形成合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苏浙沪有各自的科技资源和发展特色,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密切,利益相关,有进行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的必要性和基础。但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只有掌握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的基本规律,结合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特征,有选择地引进适度技术,才能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